◎ 聂文超 (洛阳师范学院)
声乐表演是听觉、视觉相融合的艺术形式,歌者是演绎声乐作品,传递思想情感,用肢体动作、音符、旋律、歌词、舞台情景与观众交流的主体,同时歌者的演唱能力直接影响声乐表演成效。受歌者心理素质、舞台环境、对声乐作品的熟练程度、与乐队配合等因素影响,许多有所成就的歌者至今还会出现走音现象,更何况处于学习阶段的高校声乐专业学生。学生音准问题是教师通过声乐教学必须解决的问题,旨在增强学生声乐表演能力,提高声乐教学质量。基于此,为助推高校声乐教学活动稳健发展,探析“发声技巧”对于音准的影响显得尤为重要。
“发声技巧”是指学生通过调整呼吸、声音位置、口型处理音乐作品的演唱技巧,通过运用相关技巧学生可以保证音准,更加细腻的传递声乐作品思想情感,增强表演共鸣,继而提升学生声乐表演能力。
当前许多教师围绕市场需求、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校本化”教材的编设、“互联网+”教育举措等教改重要问题进行教研,教学研究存在宽泛性有余、针对性不足问题,无法有效指引教师钻研业务。基于此,高校声乐教师围绕“发声技巧”对学生音准产生的影响展开研究,使教研更具针对性,有利于教师践行教研成果,强化学生音准,提高高校声乐教研质量。
部分高校声乐教师主观教育理念根深蒂固,从教师角度着眼进行教学实践,对学生音准及“发声技巧”掌握情况知之甚少,不了解学生走音内因,无法有效提升学生演唱能力。教师研究“发声技巧”对学生音准的影响,将教学重点放在学生身上,关注学生发音情况,摒弃主观教育理念,在育人进程中渗透以人为本理念,使学生可以更好的学习“发声技巧”,为强化学生音准,教师完成声乐教改任务奠定基础,凸显高校声乐教学中教师研究“发声技巧”对学生音准产生影响的必要性。
呼吸是声乐演唱原动力,歌者通过调控呼吸最终完成演唱,若歌者气息混乱将会出现走音现象。发声振源体为声带,通过呼吸使声带振动并发出响声,呼吸气流对声带作用力的大小影响声音高低。高校声乐教学中学生走音通常情况下源于呼吸控制不佳。基于此,教师可利用“数拍子”的手段组织学生展开呼吸训练活动,如要求学生吸气、呼气都要遵循四拍子节奏,针对短促呼吸可适当缩短节奏,经过反复练习使学生腰腹力量得以增强,学生气息长短控制自如,在此基础上掌握“发声技巧”并强化学生音准。
呼吸囊括呼气环节、吸气环节,任何环节调控不当均会使学生丧失音准。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根据高低强弱及乐句长短合理吸气,同时避免吸气过多,以免学生呼吸机群僵持,在气口时换气不彻底,出现音准偏差问题。教师还需引导学生学会通过扩张肋下肌肉刺激横膈膜将气体吸入肺部,无需刻意用口鼻吸气,继而在放松状态下根据演唱需求调整气体吸入的量,用以控制音准。呼气对音准亦产生极大影响,为此教师需通过教学指导避免学生因呼气过猛使音调瞬间冒高,助力学生把控呼气的力度。这就需要教师面向学生渗透“预见性”呼气思想,在演唱前判断声音的长短、强弱而后控制呼气。气息要从腰腹部发出,组织学生展开“控制呼气”训练活动,在音阶上行时腰部气息力量需集聚,犹如推车上坡,在音阶下行时需循序渐进呼气,小心捏紧闸门,不能突然松懈,避免音阶下行气息不足影响音准。
喉咙是歌者发音主要器官,通过喉咙运动与音乐旋律的有机统一,使学生得以强化音准,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针对“发声技巧”加强训练:第一,控制喉外肌。有些学生为追求声音明亮过度挤压喉咙外部肌肉,被迫加大声带张力,喉部肌肉紧张过度使音调偏高,还有些学生故意撑大喉咙,使声音听起来偏低、发暗且闷,喉咙在紧张状态下无法消除噪音,使高音随之偏低,同时舌根紧张过度压迫喉头,出现学生在演唱过程中呼吸不畅消极现象,影响声音柔韧性、灵活性,降低学生音准。这就需要教师结合学情针对喉外肌的控制进行教学指导,例如运用“打哈欠”训练模式,将“ha”视为高音假声发音,进行音阶上行及下行练习,主要源于“h”为出气因,使学生喉咙部位的肌肉得到放松,释放喉咙肌肉张力,在舌根、外部肌肉处于自然状态基础上确保学生发音更为标准,达到提高其音准“发声技巧”教学目的;第二,喉头稳定性。教师在声乐教学中反复强调“喉头下放”,通过降低喉头的位置确保发声标准,同时要区分“下压”与“降低”,使喉头不上抬且保持稳定为学生演唱低音、高音提供便利条件。在演唱中男中音、低音应将喉头放下,女高音需维持喉头稳定性,男高音、女中音及女高音则需灵活调整喉头位置,避免过度压迫喉头。教师可在声乐教学中引领学生“吸着唱”,确保喉头自然放松、位置适宜,期间下巴收回、软腭抬起、打开腔体,疏通声音塑造发声管道,同时注意控制发声力度,避免超过喉头可以适应的强度出现走音现象。
声音位置主要是指声带在气息刺激下的发声位置,气息上传经过喉咙、口腔放在最优反响位置,使歌者发音更加精准,通过摆正声音位置可以强化学生音准。有些学生存在低音区音准较好,高音区音准欠佳问题,除气息不足外,未能调整好发声位置是造成高音唱不上去的主要原因,使声音无法汇集,影响学生演唱成效。在高位置状态下学生头部共鸣器官将出现共振现象,使学生感觉声音冲到了头顶以外,声音犹如喷泉般向外涌,在脑部后上方发出声音,声音不止停留在口腔内,继而转变声音位置。在演唱高音时学生需提高声音位置,在张开口腔同时后缩下巴,形成演唱腔体,喉头有意识放下且抬举软腭,使气息更加顺畅,在气息支持下摆正声音位置,确保学生发音标准。
重机能主要是在甲杓肌收缩声带加厚基础上产生的机能,肺部气息阻力更大,有利于发出泛音,噪音更加响亮。轻机能在环甲肌收缩基础上拉长声带,使声带变薄,声带机能随之变轻。重机能在中低音区发挥主要作用,发声比例较多,轻机能在高音区发挥积极作用,通过处理两者关系可解决学生声乐演唱声音高低转换过程中存在的音准问题,如在高音区、混声区学生若较多运用重机能演唱,会出现音域高程不够,无法诠释高音消极现象,为此学生需运用轻机能,同时调整二者比率,通过灵活运用“发声技巧”强化学生音准。为提升学生灵活驾驭轻重机能的能力,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日常训练时,可选择音域有一定跨度的乐曲,使学生不止用单一的声音演唱声乐作品,通过平衡轻重机能保证音准,实现灵活演唱目标。
部分高校声乐教师存在重视理论讲解、轻视实践训练育人问题,无法引导学生妥善运用“发声技巧”强化音准,为此教师可运用“理论+实践”教学手段,追加实践类课程比率,为学生掌握“发声技巧”搭建平台。例如,教师在组织学生训练气息时,可在“sol、fa、mi、re、do”下行音阶基础上进行训练,以组为单位鼓励学生在训练中寻找一种“呕吐感”,使气息可以跟随音阶努力外流,与“sol”相比“do”发音更加努力,同时注意不可依赖憋气控制气息,以免气息压力对声带张力产生影响降低音准。为使以组为单位的实践训练活动更具有效性,教师可遵循组内异质原则科学分组,使组内成员在自主训练进程中可以相互帮助,通过帮助掌握“发声技巧”,达到强化学生音准目的。教师还可定期组织学生召开小型演唱会,模拟真实演唱情境,在情境中有效运用发声技巧,将技巧、乐理、音乐情感、舞台表现等因素融合在一起,同时培养学生自信心、表现力、乐感等声乐素养,通过丰富实践活动形式,调动学生“发声技巧”学习及应用积极性,为强化学生音准奠定基础。
教师可根据学情运用信息化教学资源创编“微课”,有关课程内容围绕呼吸、喉发声器、声音位置、轻重机能等“发声技巧”予以规设,将动图、音频、视频、文字等内容纳入“微课”,使学生可以更加直观的了解“发声技巧”,颠覆传统声乐知识输出模式,引领学生跟随动图、视频反复练习,还可根据训练需求线上求助师生,提高学生发声练习有效性,确保学生可以自主强化音准。教师还可利用网络搭建“慕课”学习互动平台,弥补高校声乐传统教学中有关“发声技巧”教学的不足之处,扩宽学生学习训练思路,科学调配声乐教育资源,增强学生音准控制能力。
为使学生可以熟练驾驭“发声技巧”,通过学习训练强化音准,教师需针对教评标准予以优化,一方面关注学生理论知识掌握情况,通过随堂测试、期末考试等形式予以检测及评价,另一方面关注学生训练方法科学性、学习对策可适性、演唱心理状态等主观因素对音准的影响,同时鼓励学生定期在线上传演唱视频,为教师做出精确教评给予支持。教师还可应用可以检验音准的软件进行随堂考核,鼓励学生进行互评,丰富考评模式,多渠道指引学生强化音准并掌握“发声技巧”。在教学评价结束后教师需反思声乐教学中学生“发声技巧”教学缺陷,在此基础上规设教研方案,找准育人方向,推行教研成果,结合学情科学育人,完善声乐教学及指导训练体系,使学生能够通过学习训练不断提升声乐技巧灵活运用能力。
综上所述,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研究“发声技巧”对学生音准产生的影响具有提升学生声乐表演能力,提高声乐教改针对性,指引教师转变教育理念等积极意义,为此教师需展开“理实结合”教学活动,灵活运用信息化教学资源,完善声乐教学评价标准的同时加强教研,旨在优化高校声乐教学体系,支持学生掌握“声乐技巧”,在此基础上强化学生音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