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吴绫实验小学 杨玲丽
作为一所典型的江南农村小学,积极挖掘乡土基因,引领孩子们来一场与自然、与土地、与课堂、与生命的濡染成长,耕读文化孕育而生。耕读,为孩子们打开一扇新的学习之窗,找到一条适合的发展之径。学校占地35 亩的“生生园”耕读课程基地,为耕读文化的深层浸润、内涵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耕读文化,带领孩子们开启的是一场与实践、思考、成长并行的智性历程。
文化无形亦有形,学校的耕读文化,是一种基于校本特色的内生的、有根的文化。耕,意为耕耘、实践。读,意为学习、思考。耕读,呈现的是一种全域的学习历程,也必然带给学生一场深刻的精神浸润,并成为学生一段重要的生命实践,它倡导一种与自然亲近、与文化交融、与实践融合并启悟生命成长的学习样态。
学校耕读文化的实践,打开了教育的另一种视角,意在通过一种返璞归真式的耕读方式,创造自然、和谐、生态的育人模式,将学校文化与学生生命成长真正联结、融合起来。耕读文化,打造了和谐的育人模型,构筑了自然的成长生态,奠定了适切的文化基因。耕读,绽放了孩子们的个性,激活了孩子心灵深处的原初本能,快乐耕种、启发点拨、自然得悟,是一种较为理想、适合的育人模式。
耕读文化的建设,只有与物态环境、精神生活、课程学习全面统合起来,才能形成有根的文化,才能让文化留痕入心。因而,在耕读文化建设中,通过全方位、立体化的物质环境打造,创设浓郁的文化氛围。通过交叉型、融合式的课程建设,丰富耕读文化内涵。
1.文化入园,建设耕读实践基地
耕读文化是从土地开始孕育的,是从耕作中开始积淀的。学校的“生生园”耕读文化实践基地,给了学生最为广阔的实践、学习、成长的舞台。这里,有乡村淳朴的农耕自然风光,鸟语花虫、竹林疏朗、麦浪翻滚、果蔬飘香,文化的丛影也随处可见。园林式的布局,古朴的白墙黛瓦,书写了江南水乡文化特色,使江南的孩子对江南文化有了更为直观的感知。“勤耕善读 立己达人”八个大字,是学校对文化的影射,也是学校对孩子们的成长期许。紫藤架下的文化长廊,稻、蔬、果等文化展板一一亮相,“现代水稻之父”袁隆平事迹、孩子们快乐耕种的场景、各种蔬果科学知识等,透过窗格向孩子们讲述。孩子们一路穿行,一路收获。“迷你太湖”前,互动式问题竖于一侧,“为什么称此湖为迷你太湖?”“迷你太湖中有什么?”以问题为引领,孩子们在赏湖之余展开主动思考,同时也考量着孩子们对园子的认知与理解。
2.文化显行,培育知行合一品格
耕读文化的建设,最终是为学生的成长发展服务的。最好的文化,一定是力显在学生的思想意识、形象气质、品格精神上的。耕读文化下成长起来的孩子,拥有“仁厚、笃勤、善思”的品质,即有宽厚仁爱之心,有勤勉笃实之行,有善于思考之能。基于耕读文化的内涵要义,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通过多样丰富的活动,引导孩子们认识自然的神奇,了解生命的价值,知晓勤劳的意义,感受思考的力量。并能在日常的生活中,付诸于自己的成长实践中,敬畏一草一木,勤于躬耕,主动帮助他人,学会发现并思考问题……在耕读文化中,培育孩子们 能知善行的品质,做到勤耕善读,知行合一。
1.众流汇聚——网格化课程布局,夯实耕读之基
课程是学生成长发展的跑道,在耕读文化建设中,学校以“生生园”实践基地为载体,以校园文化整体建设为坐标,积极挖掘校内外课程资源,形成耕读课程网格体系,逐步开发形成景观课程、历史课程、实践课程、探究课程等多种多样的课程形态。不同形态的课程,都由内容丰富的具体课程组成,如生生园中的“迷你太湖”、“竹林溪涧”以及校园中的“行知文化园”等景观课程,让孩子们欣赏景观之余,感受其背后的文化意蕴。而“稻花香”“我是种豆小能手”“快乐种萝卜”等实践课程,通过孩子们的亲身实践,掌握栽培常见农作物的要领,感受劳作的艰辛与快乐。生态养殖、水质监测、智能培育等探究课程,让孩子们在探究中发现新问题,在发现中思考新方法,培育敏锐的思考力与勇于尝试的创新精神。丰富、立体的课程布局,夯实了耕读文化的根基,孩子们自然地、主动地与耕读文化产生着关联,并在耕读中汲取思想的精华。
2.百花齐放聚——整合化课程实施,丰实耕读之本
在耕读课程的推进实施中,以统整思维,将耕读课程与学科教学、社团活动、校节活动、特色活动加以整合,由此形成了社团群、课程链、耕读节、实践周课程系列,实现课程的纵深化发展。在学科统整中,将耕读课程与综合实践、科学、语文、数学、英语等实现全学科整合,老师们根据相关主题、章节内容,进行耕读方面的延伸、拓展、增补、生发,丰富课程内容,丰实课程底蕴,活化活动方式,挖掘课程深层价值。与此同时,教学突破了时空局限,学生从课堂学习走向了大自然中学习,从经验学习为主走向了实践探究式学习,从被动学习走向了主动式学习。在社团活动中,文艺类、科技类、健体类、农学类等多类型社团,孩子们在社团辅导老师的带领下,观测记录天气状况,了解气候与农耕的关系,认识了解农具农艺,创作农耕诗词书画,创生农耕型课间操……学校富有特色的“快乐立夏”“快乐秋收”节,就是融传统耕读文化与学校特色校节于一体,带领孩子们沉醉于浓厚的传统文化中,感受耕作、农事、收获的欣喜与快乐。
1.媒介融入,拓宽探究视野
在耕读文化建设中,借助多媒体、视频、微信、网站、论坛等形式,向学生进行耕读文化的学习与指导。如高年级“我为植物挂名片”活动,孩子们小组合作,认领生生园中的某一种植物,通过网络搜集植物的相关介绍内容,提炼关键信息,并将本小组成员与植物的合影、体现制作探究活动的照片等一并制作成二维码,挂于植物枝丫上。在实践种植玉米的过程中,孩子们向家长请教,通过拍摄视频、制作PPT 的形式,与小组、全班同学分享种植经验。现代媒介的融入,有效激活了孩子的学习热情,也给实践打开了新的视窗。
2.智能培育,创新思维模式
创新是一个民族不竭的发展动力,学校充分利用学校已建成的智能培育房这一平台,引导学生从传统的农耕方式中,去思考、发现、辨析,借助现代化耕育思想及经验,在生态养殖、无土栽培、暖棚种植等方面展开尝试与实践。学生通过专业仪器设备,监测迷你太湖水质、土质等状况,助力无公害化鱼虾的生态养殖。通过自动化供水系统,实践绿植的智能化培育,并探究系统设备的运作原理,发现其背后的秘密。丰富的课程活动,丰富了实践经验,打开了创新的视野。
“耕织传家久,经书济世长。”耕读,从远古走来的生命实践,其厚德仁爱、勤耕笃实、实践成长的思想光芒一直照耀到了今天。学校的耕读文化,在物化静态中彰显,在课程活动中扎根,带领学生开启的是一场智慧的行走,强健了肢体,丰实了精神,成长了生命。这是一场生命的觉醒,一次成长的运动,一路走来,一个个“知行合一”、“立己达人”的鲜活的生命个体渐次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