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水祥 陈波 陈健 蒋汉卿
(乐山市市中区人民医院普外科 四川 乐山 614000)
近年来,微创外科技术随着社会医疗水平不断提高,腹腔镜技术也在临床广泛推广和普及。腹腔镜阑尾切除术与传统开腹手术相比,具有术中创伤小、术后康复快、住院时间少等,是阑尾炎手术治疗目前主要的手术方式[1],而在此基础上又发展了经脐单孔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其经脐唯一切口显著降低了术后疼痛程度,也降低了术后切口感染、术后炎症性肠梗阻等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2-3]。为此,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我院2018 年1—12 月收治的120 例行腹腔镜阑尾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经脐单孔腹腔镜阑尾切除术(SPLA)与传统三孔腹腔镜阑尾切除术(CLA)的临床效果,为临床选择最好的治疗方按提供依据。
选取我院2018 年1—12 月收治的120 例行腹腔镜阑尾切除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纳标准:①符合急性阑尾炎的诊断标准;②年龄>18 岁;③彩超或腹部CT 提示阑尾肿大;④血常规示WBC 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排除标准:①术前明确阑尾周围脓肿②腹部手术相关病史;③合并肝硬化、凝血功能障碍等相关疾病;④取消转移至开腹手术。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CLA 组(对照组)60 例和SPLA 组(观察组)60 例。
1.2.1 经脐单孔腹腔镜阑尾切除术(SPLA) 取脐上缘横行切口长1 ~2cm,将两枚1cm Trocar 和一枚0.5cm Trocar 分别置入镜头及相关操作器械。盆腔探查未发现明显异常。病人转向右下腹,清理局部渗出物,用分离钳或钝器和锋利的超声刀分离粘连,抬高系膜顶部,分离系膜根,Hemlock 分别夹闭阑尾系膜根部及其根部后离断阑尾。
1.2.2 三孔腹腔镜阑尾切除术(CLA) 取脐上缘横行切口长约1.5cm,分别在左侧腹直肌外缘及脐部置入1.0cm Trocar,反麦氏点处置入0.5cm Trocar。手术操作方面大部分与单孔法相同。
观察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首次排气时间、术后VAS 疼痛评分、住院天数、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数据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行t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手术都很成功;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在手术时间(54.5±9.5 vs 52.3±8.7)、术中出血量(16.2±3.1 vs 15.5±2.3)、术后第一次排气时间(1.6±0.7 vs 1.78±0.6)、术后住院时间(3.2±0.8 vs 3.5±0.9)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术后疼痛评分(2.5±0.9 vs 4.4±1.8)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6.7% vs 16.7%)明显偏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在腹部手术中LA 已成为治疗急性阑尾炎的首选方案;通过显微镜对腹腔进行全面探查,将腹腔脓液彻底清除,降低阑尾炎的误诊率。在快速康复概念逐渐发展的背景下,SPLA 由于有创伤小、全身炎症反应轻等优点被医师和患者所接受,发展成了一种新的治疗模式。SPLA 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外科手术[4-5],已有大量国内外文献报道;此外CLA 手术创伤小,疼痛轻,腹壁切口的满意度较高。
本次结果显示:SPLA 术后切口疼痛轻,中重度疼痛发生率显著低于CLA 术后[6];两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第一次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与赵俊立、马伟琳等[7]的报道一致。在肠道功能恢复方面,有利于病人早日下床活动,促进胃肠功能早日恢复,且SPLA 对肠道干扰小,切口小,术后疼痛少。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腹部手术切口疼痛评分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本次结果中,数据表明SPLA 是安全可行的,两组均未有多次手术或术后无肠瘘等。
为使美容效果变得更好使SPLA 达到CLA 的治疗效果。通过脐带隐藏腹壁瘢痕,这样可以使术后疼痛得到减轻且提高术后康复速度。但当解剖结构不能识别、组织严重脆弱时,当阑尾区域粘连、包裹过于严重时,不能盲目采用单孔技术,这会使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应考虑转移至三孔腹腔镜或开腹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