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张家港市崇真幼儿园 孙 娇
种植区是指教师有目的地为幼儿创设交往性、探究性的种植环境,投放适宜的种植材料与种植工具,采用小组或集体的活动形式自主地操作,发现、探索植物中的秘密的园地。据调查:我班多数幼儿都因拆迁搬进了高楼,95%以上的幼儿没有参与过种植活动,孩子们不知道土豆长在哪里,分不清水稻和小麦,所以班级种植区尤其显得珍贵。在照顾植物时,孩子们总是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孙老师,这是什么植物呀?”“孙老师,我可以给它浇水吗?”看着孩子们忽闪忽闪的大眼睛,我和大班决定:把种植区还给孩子,让种植区更有效地成为孩子们学习成长的乐园。
《纲要》中强调:“幼儿园的环境创设应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的各种活动。”种植区作为大自然的一个缩影,只有把种植区还给孩子,让孩子成为种植区的小主人,引发幼儿探索的兴趣,才能真正地发挥出种植区的教育功能。我们坚持把种植区环境和空间规划一起还给孩子,才是孩子们真正喜欢的种植区。在孩子们的需求和创造中,原本美观但对孩子的种植带来不便的小篱笆不见了;为了能和小苗苗走得更近,孩子们找来门卫爷爷一起用小砖块铺出了小路;为了能够更好地照顾小苗,孩子们带来了雨靴、铲子、手套和水壶等种植工具。一边整理种植区的环境,孩子们一边开始讨论在种植区种些什么呢?为了满足每个孩子的需求,解决“种什么”这个问题,我们和孩子共同设计一张调查表:“我想种什么?它适合什么时间种?需要准备哪些东西?”孩子们把问题带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通过上网查找资料、问身边的爷爷奶奶等办法把自己的想法画在调查表上并带回了班级。经过调查统计,我们把番茄苗种在了班级种植区里。在实践中,大五班的种植区发生了惊喜的变化:有了尺子、多了画笔、添了小桌子……种植区在孩子们的需求中变得更加丰满和充盈。
结合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孩子们缺乏生活经验,探索容易停留在表面,无法对事物进行深入的探究。所以,在孩子们进行实践时,我认真地观察孩子,根据孩子们遇到的问题,借助多媒体手段把当时的情景、材料还原,直接或间接地提出问题,把幼儿的学习兴趣推向深入。
在孩子们遇到问题或困难时,我和孩子们一起挖掘问题的关键,引导孩子带着问题去观察去发现和寻求答案。有一次刮台风把番茄苗都吹倒了,看看歪歪倒倒的番茄苗,孩子们都很担心:“怎样才能照顾受伤的番茄苗呢?”孩子们带着疑问收集资料并与大家分享交流,最后决定帮番茄苗插上一根辅助棒。孩子们兴奋地拿着竹棒准备大干一场,没一会儿插竹竿就难住了许多孩子,他们发现有的竹竿插不进,有的竹竿可以插进土里。通过比较,孩子们发现竹竿一头的尖尖的更容易插进土里后,孩子们就找来万能的门卫爷爷把竹竿的一头削尖,有的孩子还从“建筑工地”找来了小木槌进行了一番敲敲打打。虽然竹竿绑得不是很美观,过程中也少不了成人的帮忙,但孩子们都为能自己解决一个难题而感到高兴。
“如何将测量记录等一些技能更好地融入到种植活动中去?”我和大班老师一起寻找契机,在孩子们的谈话中找准切入点。豆豆:“丫丫,你看番茄苗长高了。”当孩子们发现番茄开始长大后,我适时加入提问:你们知道它长大了多少吗?有什么方法可以方便我们记住番茄苗的成长过程呢?我把问题抛给孩子,孩子们在交流讨论中得出好办法。在番茄生长的过程中,孩子们都学着用科学的方法记录番茄的成长过程。在照看、观察、记录中孩子们学会了测量、学会了计数,孩子们在记录着自己的发现,也在记录中发现问题,在记录中解决问题,归纳结果获取了新的知识和经验。
番茄在一天天长大,快乐和喜悦都写在孩子们的脸上,番茄的美味让孩子们更真真切切地体会到了辛勤播种、快乐收获的滋味。
《纲要》在对社会目标的制定中,有这样一条:能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不怕困难,有初步的责任感。番茄苗在孩子们的照顾下慢慢长大,幼儿采取管理与观察同步的方式,通过除草、浇水、松土、施肥等方式对番茄进行管理,他们用眼看、用鼻闻、用手摸等多种方式来参与园地植物的管理,用笔记录番茄苗长大、开花、 结果的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孩子们有了主人翁的意识。放假前夕,孩子们开始讨论起来:“我们要放假了,番茄怎么办?”晚上,班级群热闹起来了,家长自发组织了照顾番茄小分队,商量着来幼儿园浇水,计划着番茄成熟后的冷餐会。当我们把种植区还给孩子,孩子的参与热情带动了班级里所有的家长,在“小手拉大手,大手牵小手”的良性循环中,孩子们的责任意识提高了,班级种植区真正成为孩子们喜爱家长支持的小乐园。
对于我们班的孩子来说“合作”是一个抽象概念,在种植的过程中,我有意识地弱化自己的能力,放手让孩子们在种植的过程中学着合作。在给番茄苗插竹竿遇到困难时,孩子们第一时间想到了老师,可是,孩子们也发现,老师忙不过来了。能力强一些的孩子就学着老师的样子找身边的小伙伴来帮忙:一个孩子扶住竹竿,一个孩子用小木槌敲打;有的孩子是用喊口号的方式一起用力。大班老师及时用手机拍下了美好画面。回到教室,我和孩子们一起回忆着活动过程:“孩子们,今天你们是怎么帮番茄插竹竿的?”“你遇到了什么困难,你是怎么解决的?”在问题的引导下,在照片的提示下,孩子们开始回忆过程。有效地将孩子们的经验进行提升,意识到了合作的重要性。
陶行知先生也说过:“活的教育要用活的环境,不用死的书本。”除了观察种植区的番茄,孩子们也在观察的过程中遇到了蜜蜂、蝴蝶、蜗牛之类的小动物,他们常常被这些小动物吸引,发出“深奥”的问题。从观察番茄的生长,到探究小蜗牛。我们把这样的生成性课程带入班级微课程,利用网络调查图,预设课程在孩子的实操中慢慢丰满起来。从蜗牛的样子到蜗牛吃什么?蜗牛有眼睛吗?这些问题开始探索,在调查、实验中,孩子们收获了真正意义上的知识技能。植物生长的过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种植区里的各种生物都向孩子们展示着大自然最鲜活最形象的生命内容。在这样的慢节奏中,给予孩子足够的独立空间,放手让孩子去思考,去发现身边的事物,去探究自己发现的问题。孩子们通过长期观察、操作、实践直观感知植物和动物的基本特征与生长过程,从中享受真实体验,获得直接经验,从而萌发自主探究的兴趣。
幼儿园的这个小园子真实、自然、充满生机,孩子们在这样的一个探索乐园里接触自然、认识自然、感受生命的力量,孩子们在亲身实践的氛围中,学着有计划地观察、有目的地探究,学着去合作解决问题,学着尊重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