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考背景下民族预科一年制大学语文“双课堂”教学模式构建及实践
——以吉首大学为例

2020-12-02 17:00崔淑兰
民族高等教育研究 2020年3期
关键词:预科教研室课本剧

崔淑兰

(吉首大学民族预科教育学院,湖南吉首 416000)

民族预科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既连接着初等教育又勾连着高等教育,又是高等教育中的特殊教育阶段。发展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对我国民族地区有着重要的意义。《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中长期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重视和支持民族教育事业,加快民族教育事业发展,对于推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1]2016年高等学校少数民族预科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预指委)颁发了6号文件①将大学语文课程纳入会考范围,其目的是规范民族预科教学和管理过程,提高民族预科的教学质量。在会考背景下探索大学语文教学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尤其对吉首大学民族预科教育学院更具有紧迫性和现实性。吉首大学民族预科教育学院(以下简称学院)创办于1994年,是湖南省唯一的一所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基地,学院从2009年开始面向全国各省、市、自治区招生,并接受新疆“协作计划”的培养任务。目前,学生分别来自吉首大学以及湖南师范大学、长沙理工大学、湖南工业大学、湖南文理学院、湘南学院、湖南工学院、长沙医学院等8所院校,包括一年制普通班、两年制新疆班、新疆吐鲁番中小学少数民族骨干教师国家通用语言培训班,共1000余人,14个自然班级,涵盖了37个少数民族。在这样一个多民族、多层次、多人数的前提下,新的教学模式显得尤为重要。吉首大学民族预科教育学院教学团队经过近四年的探索,摸索出了“双课堂”教学模式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双课堂”教学模式的提出

学院在统筹高等学校少数民族预科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指导委员会颁布的文件、学院学生大学语文学习现状、大学语文学科特征和规律等方面的基础上,提出了“双课堂”教学模式。

2016年预指委颁发了6号文件,将大学语文课程纳入会考范围,并指定了教学用教材,其目的是规范民族预科大学语文的教学和管理过程,提高民族预科的教学质量。会考政策对大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大学语文课程侧重于学生识记、分析理解、阅读鉴赏、表达应用四方面能力的训练,且以全国统一会考的方式来检测相关预科学院对于这四方面能力的培养。2017年预指委再次颁发通知,对大学语文会考要求和试卷结构做了调整,考查从识记向阅读理解与阅读鉴赏逐渐侧重,即侧重学生的阅读、鉴赏及审美能力。2018年预指委维持2017年的要求不变。宏观来看,将大学语文纳入会考范围是预指委在政策层面上对大学语文课程的重视;具体到大学语文会考要求来看,从2016年到2018年,会考要求处于动态变化中,但是方向性的指导没有变化,即会考政策对民族预科大学语文教学提出侧重于学生阅读理解、文学鉴赏、审美与表达能力方面的考察。预指委颁布的文件给大学语文教学指出了明确的方向和教学目标。然而,学院若要完全达到预指委所要求的教学目标,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和距离,学生的民族组成和学习实际状况紧密相关。预科学院学生来自全国各少数民族地区,民族背景不同,知识水平差不齐,在这样一个多元且多水平的群体中实现会考的要求是一种挑战。

学院大学语文教学团队在全院范围内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预科生在大学语文课程学习方面存在如下问题:第一,书写水平参差不齐。吉首大学预科学院理科生占有较大的比例,问卷在书写方面对比了文科生和理科生的情况,发现文科生在文字的书写和卷面上较理科生整齐美观,但是总体而言,不管文科班同学,还是理科班同学,普遍存在着文字书写和卷面的问题。因此,在一年制预科生中,提高学生的汉字书写水平是必要的,这也是大学语文学科工具性的内在要义。第二,阅读面窄,阅读量单薄。问卷调查结果反映大部分同学的阅读面比较窄,在中学阶段的阅读是为了考试而读,目的性较强。阅读范围比较狭窄表现为,已经阅读过中外经典名著的的同学所占比例并不多。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模式通过预科一学年阅读量任务,培养同学阅读的习惯,明确语文教育的重要性,即“世界有多大,语文就有多大;人生有多长,语文就有多长”[2],感受阅读带来的变化,为进入大学甚至一生的阅读习惯打下基础。第三,语言表达能力欠缺。大学语文教学团队通过作文的方式,对预科学生的写作能力进行摸底,发现预科生在书面文字的表达方面存在较大的问题,尤其是新疆西藏两地的同学;有些同学甚至连基本的句子都写不通顺。因此,通过“双课堂”教学模式将提升预科生语言表达能力,并可以作为课程目标的重要内容。第四,学习态度不够认真。大学语文作为绝大多数预科生的母语课程,预科生想当然地认为,不用努力也可以取得不错的成绩,在学习态度方面存在着盲目的自信,甚至自大的情况。有些学生平时不努力,考前开始突击,以“临时抱佛脚”的态度学习大学语文,考试结束以后,也没有持续性的努力勤奋。预科生对待大学语文的态度是“平时不愿学,考前开始背,考完全忘记”。调查结果显示,预科生大学语文课程不理想,这促使大学语文教学团队进行教学改革,希望在外在环境和内在动力方面充分调动预科生学习大学语文的热情。

预科教育的特殊性和大学语文课程自身的特殊性,决定了大学语文课程在预科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民族预科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特殊层次,是本科教育前的预备和过渡阶段,是初等教育和本科教育的中介,起着“补”和“预”的衔接作用。教育部在2014年4月24日,正式颁布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首次提出“核心素养”概念。核心素养,即人解决复杂问题和适应不可预测情景的高级能力和人性能力[3]。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大学语文在众多学科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回顾大学语文课程发展史,20世纪30年代以前,大学语文是给所有预科或大一学生开设的属于素质教育的基础课[4],即看重了大学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基础性的特征。随着时代的发展,虽然民族预科学生的语文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相较于本科生而言民族预科学生在书写、阅读、写作等方面依然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民族预科大学语文课程从两个维度加强教育,即“补”和“预”。“补”是强调大学语文教育的工具性和基础性特征,而“预”是强调大学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和审美性。“双课堂”教学模式是基于大学语文的基础性和人文审美性进行的教学改革实践。

二、“双课堂”教学模式

所谓“双课堂”教学模式,一是充分利用大学语文“第一课堂”主阵地的作用,通过“细读文本、分析文本”等形式,提升学生在听、说、读、写方面的能力,加强大学语文的基础教育;二是借助课外活动“第二课堂”,通过举办“汉字书写大赛”“课本剧编演大赛”“辩论赛”“演讲比赛”“民族文化艺术节”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在实践中提升预科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能力,拓宽课程育人的途径,提高课程育人的实效性。

(一)巩固第一课堂

学院领导和教研室的教师们研读分析预指委颁发的会考文件及会考纲要,修订课程管理制度、教学计划、教学方式、考评方式。

1.精心选取教学内容

在现用教材读本《大学语文》上下册(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少数民族预科教材编写组编,刘利主编)《阅读与写作》基础上结合传统文化、民族团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等选择辅助读本,教研室教师团队设计家国情怀、道德修养、精神家园、美学世界等板块,将教材划归到不同的专题并辅之以相关读本。比如,在家国情怀中罗列儒家思想代表孔子、孟子的经典文本,培养预科学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中华民族伟大精神;在道德修养中培养社会正义和利他道德、家庭道德和社会道德,这在老舍的《四世同堂》、巴金的《家》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文本中均有体现;在精神家园中培养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如《正气歌》和《出师表》等等。通过经典文本的分析讲解和熏陶,再辅以经典的影视剧进行巩固,让学生在分析文本、鉴赏影视作品中得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2.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教研室探索教学方式的多样化、丰富化,鼓励教学风格百花齐放,教法学法各扬其长,实现教师学生在识见、能力、境界等方面最大程度的进步。授课老师以全新的思维理念创建开放的课堂,适当地允许授课教师根据学生的多样性、多层次性的状况,将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如新疆歌舞、藏族歌舞贯穿于课堂教学,使第一课堂既富有知识性又兼具趣味性。有些授课老师以“翻转课堂”代替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授课方式,将学生分为语文学习小组(通常六人为一组)进行讨论、课程实践和主题分享。在学生讨论中,营造主动思考、自主探索的课题氛围,形成良好的预习、阅读、讨论、实践等环节的教学模式。老师在这个过程中起到导向的作用,由原来的主导地位向引路人的地位转变,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学习态度转变。在多种多样教学手段的应用下,第一课堂的教学效果不断提升,学生在寓教于乐、寓乐于教中,既掌握了知识点,又提升了对大学语文的兴趣,形成了一个良好的循环,亦实现了守好第一课堂、向四十五分钟课堂要效率要成绩的目标。吉首大学民族预科学院在会考中多次取得优异成绩,会考成绩通过率保持在90%以上,这对于新疆籍和西藏籍学生占有一定比例的学院来说实属难得,同时,也说明这样的教学模式具有实效性。

3、创建多层次的考评方式

大学语文课程考评方式是课程的指向标,对教学目标产生直接影响。为了大学语文课程考评的最优化,我院在两个方面进行调整;一是大学语文课程本身考核方式的调整;二是专业分流考核依据的调整。以往的大学语文考试主要以期末闭卷的形式为主,考试内容也局限于传统试题模式,难以考察出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创新能力,忽略了学生平时的考核环节和动态考核环节。为了全面提升民族预科的素质教育,教研室降低了闭卷考试成绩在期末测试中的比重,增加了平时和动态考核的比重。成绩考评方式实行课上和课下、课内和课外相结合的考评模式。学院层面上,修改学院分流方案,降低考试成绩在分流中的比重,增加综合能力素养的考核比重,激励学生参加学校、学院、班级的各种各样的活动。建立多层次的评价方式,引导并发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钻研探索能力,为预科学生适应大学本科各专业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激活第二课堂

在会考的背景下,如何利用综合手段、各种方式和方法加强预科学生的素质教育成为新的课题。大学语文教研室教师团队借助于大学语文课程,通过各种方法提升预科学生的综合素养,联合学校学工部、学院学工办、教务办以及学生会的力量,每学期都举办丰富多样的学科活动,为学生搭建锻炼能力和展示自我风采的平台。

1.“教师搭台,学生唱戏”

大学语文教研室围绕“听、说、读、写、演”五方面开展丰富多样的学科活动。“听”的方面,定期组织学生观看人文社科类的经典节目,如中国诗词大会、成语大会、主持人大赛以及经典影视,以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说”的方面,通过“课前五分钟”讲述环节以及举办演讲、配音、朗诵、主持人等比赛活动,创造多种多样的“说话”机会,以提高学生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读”的方面,倡导学生好读书、读好书,多交流,鼓励学生多去学校图书馆选借图书。学院建立藏书丰富、面向学生开放的阅览室,形成良好的读书氛围。学院学工办组织院级层面的“石榴籽”读书会,定期进行交流。另外,各个班级通过大学语文教研室提供经典书目和学生自选书目,建立班级读书角。通过从学校到学院到班级的多层方式,做到随时随地有书可读,有经典可品,有读书报告交流会可交流,让思想不断地碰撞;“写”的方面,教研室制定双向度的书写要求和任务,提高学生的书写和写作能力:一是写好汉字,通过临摹字帖和自主练字的方式让学生写对字、写好字、写美字,从而进一步加深对汉语言文字的文化认识、美学认识;二是写好文章,大学语文教研室给学生规定了大量的练笔任务。通过不断练笔为学生写好文章打基础,培养学生驾驭语言的能力;在“演”的方面,大学语文教研室在每年五月份举办“语文课本剧编演大赛”,在活动中展示学生语言驾驭能力、审美能力、感悟能力、共情能力等语文核心素养,在改编和表演的活动中,实现了学生综合素养能力的提高。

2.语文课本剧编演大赛

民族预科大学语文教研室每学期举行多种多样的学科活动。其中,语文课本剧是一个贯穿整个学年的重要活动形式。课本剧编演是一种集文学性、艺术性、思想性于一体的综合性舞台艺术,它包容性强,既可以将多民族的文化艺术融合到课本剧舞台中去,也可以在课本里的一些经典文学作品中融入多种元素进行重新创作,是提升和展示预科生综合能力的重要平台和载体。“课本剧编演大赛”学科活动遵循“教师搭台,学生唱戏”的思路,最大程度地培植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意识,不断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能力。整个学科活动由大学语文教研室牵头策划,院学工办和学生会执行,各班以及学生为主体(要求每个班至少编演一个剧目)。在课本剧的活动策划、剧本编定、舞台设计、道具服装、剧幕设定、演员表演等各个流程中,主要以学生为主,学院、大学语文教研室和学工办老师主要进行有关协调,扮演辅导者和引路人的角色。通过学生的全程参与,学生的写作能力、统筹能力、编演能力、语言驾驭能力、文本感悟能力、共情能力等方方面面都得到了锻炼和提升。

“课本剧编演大赛”作为大学语文“双课堂”教学模式的重要实现载体,主要涉及到两个大的方面:一是编;二是演。主要做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通知策划。预科生入学后,经过了一段时间的适应期,大学语文教研室和学工办沟通,通知学生会学习部、素质拓展部等相关部门,提出举办“课本剧编演大赛”的想法和具体要求。由学生执笔撰写活动策划方案,大学语文教研室老师指导。策划方案须包括:活动的目的及意义、活动的时间地点、活动的安排、活动的流程、剧本的内容要求、时间要求、比赛的评分标准,比赛的奖项及奖项设置等方面。通过反反复复修改,形成最后活动策划文本并提交学院审批通过。通过活动策划,锻炼了学生书写策划方案的能力、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第二,编选剧本。课本剧编演不是教材内容的简单再现,而是教材内容的内化和教学拓展。大学语文教研室对学生选编内容做出具体要求,所选剧本内容须健康积极向上,凸显人生要义、家国情怀。成功的课本剧离不开精致细腻的剧本。因此,为了确保课本剧的编写质量和演出效果,大学语文教研室老师给学生普及剧本的基本知识,指导学生编写剧本。编写剧本是对教材内容的再加工、再创作。老师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大胆想象,特别是要融合新时代国家民族的新发展、爱国主义教育、中华民族伟大精神教育等等内容。这既是一次思维训练,又是一次写作训练。如2018年课本剧《半截蜡烛》展现了伯诺德夫人一家与法西斯军官斗智斗勇的精神。2019年课本剧《花木兰》,以越剧的形式展现了从古代花木兰到现代花木兰保家卫国为中华民族奋斗的精神。第三,选定角色。好的演员是戏剧的灵魂,剧本选出后,在全班范围内挑选演员。选择演员要考虑到以下几点:一是演员的口语表达能力较强。演员台词基本功要好,口齿清晰、声音洪亮、抑扬顿挫;二是演员的心理素质要强。在戏剧的演出中会遇到突发情况,心理素质强的同学能随机应变;三要考虑演员对于角色的理解程度,理解深刻才能演得生动。在课本剧选定演员角色的过程中,同学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更加直观深刻,也是一个再学习的过程。第四,班级共建。课本剧对于各个班级来说,是一次人人参与的班级建设活动,促进了各民族学生的交流合作。课本剧可以分为不同的小组:如演员组、服装组、道具组、化妆组、后勤组等等,尽量做到班级同学人人参与。通过比赛活动,班级的凝聚力、沟通能力、协调能力得到了锻炼。第五,多次彩排打磨课本剧。在正式比赛之前,课本剧将举行2-3次的彩排,打磨课本剧的剧目,熟悉课本剧举行的流程,以保证课本剧的流畅举行。每次彩排时大学语文教研室老师会对各个班级的课本剧进行点评:演员把握人物感情特征是否到位、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是否合适,剧幕是否合适、舞台布置是否和课本剧契合等。然后,提出修改意见,指导各班学生改进。第六,课本剧大赛举行。经过了近一年的准备,这是师生激动人心的时刻。正式举行大赛时,一般院领导先致辞,比赛进行并评出奖项,大学语文教研室老师进行点评总结。第七,总结阶段。课本剧大赛完成后,教研室老师和学生对这一活动的收获、意义、不足等各个方面进行总结并撰写新闻稿进行宣传。总结书和新闻稿一般由学生撰写,老师指导,在实战中锻炼学生应用文的书写能力。

课本剧编演大赛在提升预科生的人文素养、综合能力、民族文化交流等方面发挥了极大的作用。课本剧通过对教材的深挖和编演,让师生感悟到了大学语文教育的美育功能,展示了师生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拓宽了预科生的知识和视野,是学生最真实的思考、辨析、探索、学习的过程,对于提升了预科学生的人文精神具有重要的作用。

3.素质教育的成果

通过“双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行,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得到明显提升,综合素质尤其是人文素养得到显著的提高。学生在省校级人文类比赛活动中多次获得奖项:如学院新疆籍学生努尔特列克·努尔兰在湖南省“建设伟大祖国建设美丽家乡”主题演讲比赛中荣获一等奖。学院在第二届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辩论赛中获一等奖。学院学生在第四届“喜迎十九大,共筑中国梦”校园书法展中获二等奖两个、优胜奖四个。学院学生马艳丽在吉首大学“中华诵”诗歌朗诵大赛中获三等奖。学院学生在2017年“新时代,新征程”元旦晚会上有9名同学荣获优秀演员表彰,2名同学荣获优秀工作者表彰。在第十三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月系列活动之“国学达人”知识竞赛中有3名同学获奖,在第十三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月系列活动之“字·论”征文比赛中有2名同学获奖。从分流到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湖南师范大学、长沙理工大学、湖南工学院等省内外10所高校以及我校各个学院的学生发展情况来看,学生综合能力均有突出的表现。获得了教育界同行的认可。在与宁夏大学、广西民族大学预科学院等院校的学习交流中,“双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实践得到了相关学院的赞同。

三、结语

《大学语文》“双课堂”教育理念基于“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把《大学语文》的人文性与思想性紧密结合,把知识传授与课程育人紧密结合,把教学活动开展与促进民族文化交流互鉴紧密结合,帮助少数民族预科学生建立良好的家国情怀、国家认同、健全人格、美好品德、高度责任感和高尚价值观,在此基础上形成一个多方位立体育人的理念。多年的实践证明,预科学院大学语文“双课堂”教学模式是一个成功的教学改革案例。通过深入研究和持续实践将“双课堂”教学模式常态化、精细化。在前期深入研究和持续实践的基础上,该教学模式已初步形成一套切实可用的培育人才模式。今后,将根据学院实际和学生实际,进一步改进和创新,确保《大学语文》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协同运行机制更加顺畅,课程育人成效更加明显。当然,“双课堂”教学模式依然还有需要深化细化的地方,特别是在具体化的理论和操作上应进一步加强,在激活第二课堂的方式上、学生兴趣点的调研上都需要完善。

[注释]

①参见预指委颁布的文件《语文结业会考大纲》。

猜你喜欢
预科教研室课本剧
招生政策没吃透会有多少损失?
巧用课本剧演评发展高中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浅探碳酸镁的生成问题
中职语文课堂课本剧运用现状的调查
《走进大山里》
探究小学音乐教学中音乐课本剧的魅力
跟踪导练(二)(6)
留学预科项目,为高考后进击海外名校铺路
趣闻
少数民族预科教育:要让“特殊层次”不再特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