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舞的古诗词情境之美研究

2020-12-02 05:54:20王永燕吉林艺术学院
黄河之声 2020年2期
关键词:古典舞节奏古诗词

◎王永燕 (吉林艺术学院)

一、古诗词情境之美的内涵

情境之美是古诗词重要的审美特征,其是指创作者利用文学语言和诗词形式,描绘和创作出的直观的、物我两忘的、意与境谐的精神世界。具体的表现方式有两种。第一种是境中有情。即境生情。是指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以写实、具象的手法对人物、环境、事件进行描绘,而将自己深沉、浓郁的情感潜于其中,不加张扬的显现。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从诗名中可以得知这是一首送别诗。但是作者却没有直接写与友人分别时的不舍与惆怅,而是先后写到了黄鹤楼、烟花、孤帆、碧空、长江等多个意象,通过这个意象,人们就会在脑海中浮现出对应的画面,送别时候的忧郁和怅然也由然而生,充溢于字里行间。第二种是情中有境,即情生境。创作者有时虽然是在写境,但是并不是直接描绘,而是通过抒发个人情思,给人以线索,让人联想到与创作者情感相通的情境。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中从字面来看,几乎没有直接的景色描绘,但是细细品读,就会感到苍茫、浩渺、幽愤之感扑面而来。也正是因为作者将实景描写刻意舍去,才会字字珠玑,将人们带进了无边无垠的审美想象世界。可见,情境之美不仅是古诗词重要的审美特征,而且表现形式也是多元化的,也由此给古典舞提供了广阔的表现空间。

二、中国古典舞的古诗词情境之美

(一)情感表现

情感是古诗词和古典舞艺术的核心,虽然前者用“言”来抒发,后者用“行”来展示,但是最终目标都是一致的,都将情感抒发作为最终目的。这也是很多古典舞是以古诗词为原型的重要原因。无论是创作者还是观众,都乐于看到古诗词的情境以视觉化的形式呈现出来,继而获得新的审美体验。以《诗经》为例,作为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有很多描写歌舞的场面。如《宛丘》、《简兮》等,通过这些描写可以发现,人们是将舞蹈作为了重要的情感抒发形式。而古典舞则通过这些文字描写,再现了这种情境,这就实现了情感的深化和扩展,赋予了原来的文字以第二次生命。“这样中国当代古典舞艺术就能够显现出更为丰富的思想内涵,在传播和传承过程中得到受众群体的肯定。”[1]

(二)主题展示

古往今来,优秀的古诗词作品,无不有着鲜明的主题。得益于中国语言的丰富和凝练,很多古诗词往往可以以最简洁、最直接的方式对情境进行描绘和概括,将主题精准的展示出来,并给人们留下丰富的体味和遐想空间,也就是诗境。作为古典舞来说,则通过肢体动作,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对主题进行了深化。如《爱莲说》,作品主题是对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品质的赞美。但是这高洁的荷花具体是怎样的呢?具有怎样的外部表征呢?对此则需要从古典舞中去寻找答案。舞者身着浅绿和浅粉的衣裳,静静站立在舞台上,琵琶声响起之后,这朵荷花开始展示她的曼妙身姿,一会儿掩面于莲叶左右,一会儿含羞于碧波之中。此后,随着配乐的变化,表演者的动作也开始加快,迎风起舞,开合自如,仿佛世间万物都与自己无关,尽情展示着自我。在音乐临近结束时,伴随着两声清脆的木鱼声,这朵荷花都落了身上的水珠,又静静地站在了荷叶丛中,不急不躁,不怒不争。可以看出,古典舞与古诗词不仅在主题上是一致的,而且是一种深化和扩展,两者共同营造出了一个外形鲜明而内涵深刻的艺术境界。

(三)节奏韵律

节奏韵律是一切艺术作品中所必不可少的,其根本原因在于节奏和韵律与人的呼吸、脉搏相对应,可以给人以气韵生动和心旷神怡之感。对于古诗词来说,汉语所具有的阴阳顿挫和古诗词追求的合辙押韵,都可以形成一种声韵与节奏上的起伏变化。如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在辙韵方面,全词采用了姑苏辙,且一韵到底,读起来朗朗上口。在句式方面,前四句都是六个字一句,十分规整,最后两句则采用了重复的手法,通过两个“争渡”来实现转折,同时也调整了全词的节奏,然后再以六字句收尾。当投入感情朗读时,就会感到十分顺畅和自然。古典舞同样也是如此。古典舞以人的肢体变化为主要表现手段,人体本身就是极具美感特征的。在舞蹈中,要想把内在情感表现出来,则必须要经过动作的轻重疾徐、刚柔相济等表现出来,并在这个过程中呈现出节奏韵律美感。比如在《踏歌》这部作品中,其表现的是汉代女子游春的情境。舞台上,表演者穿着青绿色的汉服,伴随着音乐的节奏翩翩起舞,时而沉静,时而欢快,惬意自如。从表面上看,整个表演似乎是随意的,其实却牢牢遵循着一个“踏”字。在古代,人们在舞蹈表演中,是以踏地的形式打节奏的,表面上虽然十分自由,却又有机统一为一个整体。所以无论是从形式上还是内容上,古典舞都是古诗词节奏韵律之美的最佳展示方式。

(四)含蓄内敛

中国传统文化从整体上来说是含蓄内敛的。古语有“不着一字,尽显风流”的说法,意思是说不用太多的文字,却可以获得无穷的意蕴。以李白的《玉阶怨》为例,这是中国古代常见的宫怨诗,而且题目中也带有“怨”字,但是整个诗歌中却没有“恨”、“悲”、“怨”等字眼,而是通过描写来予以含而不露的表现。在白露时节,夜晚已经有了凉意,但是主人公仍坐在石阶上,露水已经浸湿了她的袜子。伫立许久之后,她回到房内,放下了卷珠帘,抬头望月,又陷入了无尽的愁思中。在她看来,只有明月才是自己情感最佳的寄托。全诗看似是平淡的,且没有使用华丽的辞藻,但是却给人以幽深之感,含蓄委婉的表明了主题。中国古典舞同样如此,而且这种含蓄内敛,也是其区分于其它舞蹈门类的重要特征。在很多古典舞作品中,都塑造出了清丽、飘逸的女性形象,兼具大家闺秀和小家碧玉的双重美感特质,正是含蓄内敛之美的代表。如《扇舞丹青》,作品以书法艺术作为表现主题,遵照古典舞“圆”的美感特质,通过欲左先右、欲上先下、欲开先合等律动规律,将书法、绘画、折扇等多种艺术融为一体,与其说是在表演舞蹈,倒不如说是在创作一幅水墨画,构筑了一个虚实相生、冲虚恬淡、浑然天生的新情境。

(五)文化内涵

古诗词和古典舞之所以相伴相生,相得益彰,从根本上来说是因为它们都从属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相同的文化底蕴。早在古代,古诗词和古典舞就是以音乐作为媒介的,而且不仅用于娱乐,还在政治方面起到了巨大作用。在汉代,则出现了专门的乐府机构,指派专人搜集诗歌和民歌,然后将其改编为宫廷乐舞。在唐代,则由唐玄宗亲手创立了梨园,进一步加快了诗词和舞蹈的融合,很多诗词名家都曾创作专门的诗歌,以便改编为歌舞。古典舞最初起源于游戏、生活、祭祀和劳动等活动,这一点在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有着鲜明的体现。以著名的《点绛唇》为例,描写的就是一名女子焦急等待丈夫归来,同时又担心自己的妆容不够精致的,所以一次次照镜子的状态。让一个天真、纯洁的少女形象跃然纸上。后来,随着丝绸之路的开辟,中国与外界的联系更加广泛和紧密,西域文化开始传入,并与中原文化紧密交织在一起。节奏明快、步伐轻盈的胡舞就是其中之一。白居易的《胡旋女》中,曾对胡旋舞的来源、艺术特点、传播情况等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同时也从舞蹈联系到了政治,希望可以让君主起到警示和醒悟的作用。所以古诗词和古典舞在本质上是相通的。古诗词不断为古典舞提供着素材,而古典舞则对古诗词进行着新的诠释,通过诗之情和舞之意的融合,形成了一种全新的情境,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代表。也是中华民族所骄傲和自豪的,需要得到充分的重视,并将其发扬光大。

结 语

“中国古典舞必须体现出中国的作风和气派,民族的风格特质是我们的艺术灵魂。”[2]中国古诗词和古典舞不仅是相伴相生的,而且是互为依托的。所以在今天的古典舞教学和表演中,必须加强对作品的分析,特别是那些取材于古诗词的作品,更要将情境之美的展示作为重点。其不仅仅是学习和表演质量提升的需要,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是当代古典舞学习者和表演者的责任和义务所在。

猜你喜欢
古典舞节奏古诗词
花有自己的节奏
幼儿100(2023年35期)2023-09-22 07:28:40
踏青古诗词
华人时刊(2022年7期)2022-06-08 07:01:14
承古之韵的当代“古典舞”
高校古典舞教学中的表演素质培养策略研究
戏剧之家(2021年30期)2021-11-14 19:56:08
吃饭有个最佳节奏
今日农业(2021年6期)2021-06-09 08:05:24
YOUNG·节奏
现代装饰(2017年1期)2018-01-23 03:31:17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
论古典舞气息在古典基训课堂的重要性
北方音乐(2017年4期)2017-05-04 03:40:30
中国古典舞基训课的身韵教学
北方音乐(2017年22期)2017-01-30 21:3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