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历史对音乐文化的影响

2020-12-02 05:54:20刘扬洋西北师范大学
黄河之声 2020年2期
关键词:勾栏宫廷百姓

◎刘扬洋 (西北师范大学)

一、动荡下的音乐文化

从安史之乱至五代十国时期,唐代教坊、梨园支离破碎,大量乐工逃往民间。公元960年赵匡胤建立宋朝,为了加强统治,施行“以兵立国”的军事策略,国家定期拨给士兵银两,由于大量招兵,必须减轻其他开支,于是宫廷乐者被大批裁员,纷纷走向市井。宫廷音乐家为了生存,将宫廷音乐与民间俗乐相融合,创新了许多艺术表演形式与风格,深得百姓喜欢。他们自己也从中找到了社会价值,为百姓表演技艺,大型音乐表演已不再单独为上层阶级服务,走向大众,使音乐文化丰富多彩,增加娱乐性。同时,由于长期的战乱,百姓不得安宁,市民音乐更多表现了中下层阶级的情感,多反映当时所出现的社会问题。

公元1127年,南宋建立,政治中心由汴京转到临安。在大量北方移民南迁过程中,南北文化交流碰撞,北方民间音乐与南方民间音乐相互借鉴融合,出现了新的音乐——杂剧。在北宋时期,宋杂剧主要继承了唐代歌舞戏、参军戏等表演形式,在瓦子勾栏中演绎时,加入了剧本,更加通俗化。南宋时期,政治文化中心南移,杂剧吸收了大量的大曲、诸宫调、滑稽戏等民间说唱技艺,逐渐称为“南戏”,也叫“永嘉杂剧”或“温州杂剧”。

无论是北宋初建的宫廷艺人奔向民间,还是南宋政权南移,在经历统一与动荡后,宋代音乐文化更偏向于世俗。

二、经济繁荣带动音乐文化发展

宋代注重农业发展,施行劳动人民可以租地自己耕种,脱离地主与农民的阶级关系,提高农产品商品化。宋代城市到处都有商铺,手工业迅速发展。纺织业、制瓷业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峰,推动对外贸易,商品经济繁荣,出现了纸币“交子”。城市人口增加,百姓物质生活提高,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长。随着市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北宋出现了“瓦子勾栏”。“瓦子勾栏”成为民间艺人或宫廷音乐者在舞台表演,市井百姓前往欣赏的场所。由于城市经济的繁荣,大量人口流入,市民阶层逐渐扩大,民间音乐迅速发展起来,观众不再仅限于达官贵人,更多的是街头百姓。所以,宋代的艺人们为了适应市民阶层的品味,歌舞大曲等来自宫廷的音乐已失去重要地位。百姓们更多喜欢叫声、唱赚、舞旋、舞剑、鼓子词、诸宫调等表演形式。

经济的发展直接影响着城市格局的形成,随着商业资本的兴起及士庶阶层的壮大,市民文化达到高峰。陈寅恪先生说过:“华夏民族之文化,历代千载之演进,而造极于赵宋之王朝。”①宋代市民文化的崛起,反映了市民百姓的精神文化需求,也恰恰证实了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对文化艺术领域的渗透。市民文化突飞猛进的发展,使文人雅士在意识形态、文学创作题材等方面更贴近市民生活。这一时期,市井音乐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特征:1.艺术形式多样化:如杂剧、南戏、说唱、歌舞、杂技等种类,丰富多彩。市民音乐继承了传统音乐的精华,在此基础上创新发展,不再完全以歌舞音乐为主,改编故事情节使故事情节刺激吸引眼球,表演饱满。2.大众参与度高:因为宋代音乐文化是由宫廷走向民间,所以更多的百姓参与到娱乐场所中来,有的宫廷艺人定期到民间瓦舍中表演,与民间艺人相互交流学习。有的瓦子勾栏可以容纳上千人,在这种大型场所,各个阶层、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人们汇集于此,大家为了娱乐相遇,一起欣赏艺人们的表演。3.音乐兼容并蓄,宋代音乐文化把各民族各国之间的音乐艺术相融合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比如北方的杂剧与南方戏曲互相借鉴,汉族和少数民族器乐的合奏表演等。

宋代城市空前繁荣,都市中音乐文化兴盛,在瓦子勾栏这种环境氛围影响下,音乐文化的消费行为呈现了大众性特点。百姓进入瓦舍,就是为了欣赏演出并消费的,他们愿意付费嘉赏演员,不仅是生活质量的提高,也是消费观民俗化的体现。在宋代以前,乐人们只能在宫廷大型活动和达官贵人宴会上表演技能并获得酬金,民间艺人在百姓间表演只是为了自娱自乐,很少获得金钱报酬。宋代城市工商业的发展,百姓需要精神文化的熏陶,对瓦子勾栏中的民俗音乐非常感兴趣,愿意通过消费去娱乐。瓦子勾栏如同今天我们的明星演唱会或是专场音乐会一样,大众通过消费前往音乐厅去欣赏音乐,音乐家也因此可以得到相应的酬劳。在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东角楼街巷”卷中记载“街南近北侧中瓦,次里瓦,其中大小勾栏五十余座。内中瓦子莲花棚、牡丹棚;里瓦子夜叉棚,象棚最大,可容纳千人。”②在宋代瓦子勾栏几乎每天都有络绎不绝的客人,每个乐棚都有不同的名称,也是因为每个瓦舍中有他们的“明星”代表。

市民阶层消费观念的转变,使音乐人实现了自我价值,他们更愿意为大众服务,去编创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音乐。秦汉至隋唐时期,宫廷音乐家,地位极低,虽然唐朝是中国宫廷燕乐最辉煌的时期,但大多数宫廷艺人依然得不到官员的尊重。黄现璠在《唐代社会概略》③中指出从法律角度来看,“唐代贱民阶级,大体上,可分为官贱民和私贱民二种:而官贱民分为奴婢、官户、杂户、工乐及太常音声人等。私贱民又分为私奴婢、部曲、客女、隐身等。”④从此文献中,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宫廷乐工还是民间乐人在唐代音乐盛行时期地位都是卑贱的,更何况唐朝以前。而,《梁溪漫志》记载:“律文有官户、杂户、良人之名,今固无此色人,献议者已不用此律。”⑤宋代的乐人社会地位稍有提高,最起码律文规定给予他们户籍。宋代乐人整体俸禄提高,民间艺人在瓦舍表演可以获得劳动报酬,宫廷乐人的工资也比唐朝时期较高,且宫廷乐人也定期去民间瓦舍演出。他们地位依旧不被达官贵人看得起,所幸物质生活大大提高。乐人们知晓一切都是音乐世俗化,得到百姓的认可自己的生活不用愁,于是创新发展了更多世俗化民族民间音乐。

三、文人雅士备受重视,音乐文化水平提高

宋代重用文官,对于文人雅士当官犯错误采取贬官饶命的政策,军阀的力量得到削弱,军队纪律涣散。宋代统治者崇文尊儒,在政治纲领中沿用儒学思想的精髓。在社会延续前朝战乱,内忧外患的大背景下,宋代理学观念深入百姓心,潜移默化的改变人们的思想和人生态度。文人、士大夫的爱国情怀放大,创作了无数篇词曲,感慨世间万物。今人将这些文人的词曲分为婉约派与豪放派两大类别。他们的词曲,在宋代市民音乐文化中得到流传,曲子词就是很多艺人创曲,将文人的词进行演唱,得到广大群众喜欢。如,柳永的《雨霖铃》、《蝶恋花》等作品经常被歌唱家演唱。这种通俗易懂,长短句相互参差的音乐风格,加之词接近百姓生活与百姓内心产生共鸣,很快进入街头小巷受到众人喜爱并传唱。

市民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受到文人雅士的影响,瓦舍不限任何群众,有些百姓会与文人交流沟通,他们对音乐、文学的热爱在当时达到了高峰。宋代出现了大量有关音乐的乐谱、文献与书籍。如:姜白石的文章与乐谱乐律、朱长文所撰写的《琴史》、陈旸编著的《乐书》以及王灼编撰的《碧鸡漫志》等。这些著作都体现了当时社会对音乐的热爱已不局限于宫廷,而是走向民间。更多热爱音乐,研究音乐的人出现于民间。

结 语

综上所述,在政治上重文轻武,提倡儒学治国理念,这一理念影响宋代音乐文化更多的是感知社会,不再为宫廷服务,更多的是走向百姓世界,与当时社会环境结合创作属于大众的音乐;在经济上,注重农业发展,工商业在手工业的影响下走向高峰,市民阶级物质水平提升,对精神世界的需求,促使宋代音乐文化不断改革创新,为市民阶层展演了多种音乐艺术形式,音乐不再局限于歌舞,出现了戏文、说唱等艺术形式;在文化上,宋代不再推崇高官世袭制度,更多的接纳寒门弟子通过科举获得官位并重用,市民阶层物质生活满足,精神世界有前进的动力,社会一片祥和。音乐文化内容大多数是积极向上,给大众正能量的作品。

注释:

① 陈寅恪.金明馆丛稿上稿[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245.

②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M].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74.

③ 黄现璠.唐代社会概略[M].北京商务出版社,2017.

④ 黄现璠.唐代社会概略[M].北京商务出版社,2017:14-17.

⑤ 费衮,骆守中.梁溪漫志[M].三秦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勾栏宫廷百姓
不让百姓撇嘴骂
当代陕西(2021年1期)2021-02-01 07:18:22
百姓记着你
青年歌声(2020年10期)2020-10-23 10:05:12
宋代勾栏剧场对戏曲大众化的影响
夕为“皇室宫廷饮” 今入寻常百姓家
贵茶(2018年6期)2018-05-30 09:53:50
百姓看家“风”
浪漫宫廷
风采童装(2017年2期)2017-06-01 11:29:33
宫廷古法白米饭
热闹的宫廷
小布老虎(2016年2期)2016-12-01 05:45:36
浅谈宋代瓦子勾栏的兴盛及对书会形成与发展的影响
南宋临安瓦肆勾栏研究
艺术教育(2014年2期)2014-03-21 06:3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