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交响乐队常用打击乐器在作品中的表现和应用
——以经典交响乐作品为例

2020-12-02 05:54张大智中国广播电影交响乐团
黄河之声 2020年2期
关键词:声部音色小节

◎张大智 (中国广播电影交响乐团)

一、交响乐队中打击乐的发展历史概述。

早期西方管弦乐队的声部、人数、规模很小,打击乐器极少出现在早期管弦乐队中。十八世纪以后,现今交响乐队中一些常见的打击乐器如定音鼓、镲、小军鼓、大军鼓、三角铁等等才被西方作曲家采用并逐渐在管弦乐队中使用,历经几个世纪发展形成现今定型的打击乐声部,是交响乐队(弦乐声部、木管声部、铜管声部、打击乐声部)的组成声部之一。

二、交响乐队中常见打击乐器的分类和特点。

常见的打击乐器按音高属性可简单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具有固定音高的旋律性打击乐器,例如定音鼓、钟琴、木琴、颤音琴等等,能够演奏旋律及构成乐队和声作用;另一类是不具有固定音高的色彩性打击乐器,例如小军鼓、大军鼓、镲、铃鼓、三角铁、中国大锣等等,具有独特的音响效果,能够强化乐队节奏,烘托气氛,渲染音乐情绪。

三、旋律性打击乐器在音乐作品的应用场景和表现。

1.钟琴,其音色尖锐、晶莹剔透的金属声有很强的穿透力。常运用于轻松明快、描绘性的和梦幻性的音乐段落中。例如,保罗·杜卡(法国)创作的交响诗《小巫师》第201~228小节,钟琴主奏小巫师主题旋律,鲜活的描绘出精灵调皮的小巫师音乐形象。

2.木琴,其发音短促清脆,强奏时是音色刚劲有力,活泼跳跃。例如,哈恰图良(苏联)创作的芭蕾舞剧《加雅涅》第二幕《马刀舞曲》,木琴以急板主奏出热情、活泼的曲调,生动描绘出库尔德族传统的骑兵战斗舞场景。木琴弱奏时柔美悦耳,常被运用于轻快的、诙谐的、幽默的、怪诞的音乐段落中。例如,圣桑(法国)创作的《骷髅之舞》第121小节,木琴与弦乐声部重复奏响骷髅主题来呼应首席小提琴奏出的骷髅主题,描绘出骷髅们狂舞时骨骼相互撞击发出咯吱咯吱声。

3.管钟,其音色庄严、洪亮、余音悠长。常被用作模仿教堂钟声。例如,小约翰·施特劳斯(奥地利)创作的轻歌剧《蝙蝠》中的“蝙蝠序曲”第41小节管钟模仿教堂钟声的片段。管钟也常被运用于胜利的、神秘的、幽远的、幻想性的音乐气氛。例如,柴可夫斯基(俄罗斯)创作的《1812》序曲尾声的管钟片段描绘俄罗斯民众欢庆俄法战争胜利的狂欢情景。

4.定音鼓,其音色浑厚圆润,弱奏时音色柔和丰满,强奏时雄浑有力。常用作加强渲染交响乐队节奏、色彩、力度和气氛。例如,普罗柯菲耶夫(苏联)创作的交响童话《彼得与狼》定音鼓的大力度敲击声模仿彼得爷爷的猎枪声;约翰·施特劳斯(奥地利)创作的《雷电波尔卡》中定音鼓和大鼓渐强渐弱的滚奏模仿轰鸣的雷声。

四、色彩性打击乐器在音乐作品的应用场景和表现。

1.中国大锣,是西方管弦乐队唯一采用的中国古老打击乐器。锣的音色低沉,余音悠长。常用于表现肃穆的、悲愤的音乐情绪段落。例如,何占豪和陈刚共同创作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中的“哭灵投坟”,第647小节由板鼓、吊镲渐强滚奏至第3拍,大锣一声巨响,用锣声描绘悲愤的祝英台纵身投入突然开裂的梁山伯坟墓;里姆斯基·科萨科夫(俄罗斯)创作的《天方夜谭》的第四乐章,乐曲高潮中大锣一声巨响,音乐沉寂下来,此时的锣声形象地描绘出辛巴达的船在波涛汹涌的暴风雨中撞向立有骑士铜像的峭壁而沉没消失。

2.三角铁,音色清脆,振动频率高而具有穿透力,通常描绘跳跃的、精灵的、梦幻的音乐情绪段落。例如,柴可夫斯基创作的芭蕾舞剧《胡桃夹子》中的“花之圆舞曲”的三角铁表现轻快的舞步;勃拉姆斯(德国)创作的《第四交响曲》第三乐章第39小节,三角铁和定音鼓轻盈的跳音节奏与管乐相呼应,描绘乡村节日欢舞的画面。

3.铃鼓,音色轻盈跳动,常用来表现欢快的、舞蹈的、节日性的音乐段落。例如,比才(法国)创作的歌剧《卡门》中的“阿拉贡舞曲”,铃鼓以西班牙舞的节奏加强衬托弦乐和木管的舞曲旋律;中国作曲家郑路创作的《北京喜讯到边寨》,铃鼓衬托乐队各声部强化节奏渲染,表现边寨群众热情欢呼载歌载舞的场景。

4.小军鼓,音色独特、穿透力强,力度变化范围很大,表现力极其丰富。例如,罗西尼(意大利)创作的歌剧《贼鹊》中的序曲,开始以小军鼓滚奏伴随强弱力度的变化模仿贼鹊忽远忽近的飞翔画面;拉威尔(法国)创作的《波莱罗舞曲》,乐曲从一开始就以极弱的力度演奏出固定的波莱罗舞曲节奏,并以重复的节奏型延续贯穿全曲,从极弱到极强的力度变化推动全乐队整体的渐强过程,经典的体现了小军鼓的节奏性作用。

5.大军鼓,其音色浑厚低沉,力度变化范围很大。例如,威尔第(意大利)创作的《安魂曲》第二乐章“末日经”,运用双大鼓震撼的音响描写末日来临;贝德里赫·斯美塔纳(捷克)创作的《沃尔塔瓦河》,运用大鼓的滚奏表现沃尔塔瓦河奔流到险滩林立的斯维特扬大峡谷后变得激荡汹涌。

6.镲,音色尖锐,穿透力极强,善于渲染音乐情绪、烘托气氛,在交响乐队中有吊镲、双镲这两种演奏形式。吊镲在作品中常以滚奏方式并以不同力度变化来表现乐曲的情绪,铺垫乐句高潮点。例如,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打虎上山”唱段,吊镲先以滚奏衬托圆号奏出唱段曲调来铺垫杨子荣即将登场,杨子荣开腔“穿林海”后,吊镲滚奏烘托弦乐声部急速上下行音阶来表现杨子荣挥鞭疾驰在白茫茫林海雪原的画面;钢琴协奏曲《黄河》第四乐章“保卫黄河”引子开始铜管声部奏出富有战斗性的号角,第7小节吊镲和定音鼓以3拍的渐强滚奏铺垫钢琴弹奏出的铿锵有力的《保卫黄河》战斗主旋律,全曲最高潮第267小节~269小节吊镲和定音鼓2小节渐强滚奏声中引出《东方红》的旋律,象征着毛泽东思想的光辉胜利。

双镲作为节奏性打击乐器时主要为衬托交响乐队加强节奏、烘托气氛的铺垫型音效。例如,弗朗茨·冯·苏佩(奥地利)创作的轻歌剧《轻骑兵》的序曲《轻骑兵进行曲》呈示部第60小节转为6/8拍开始,以小号为主奏的骑兵进行曲主题出现,随后弦乐声部、木管声部、铜管声部交替重复骑兵主题,轻快明亮的闭合式双镲声伴随着仿佛马蹄的欢快跳跃节奏,烘托出脍炙人口的骑兵主题旋律,栩栩如生的描绘出一队队骏马嘶鸣、英武飒爽的骑兵行军的音乐形象。双镲作为独奏性打击乐器时常突出于乐队其他声部,具有强烈的色彩高潮渲染性。例如,中国作曲家吕其明创作的交响诗《红旗颂》,小号吹奏出以国歌为素材的引子,第3小节和第6小节双镲在铜管声部激昂的和声中发出胜利般的怒吼声,第13小节庄严辉煌的双镲声中,引出弦乐声部奏出舒展优美、无限深情的红旗颂歌主题,形象描绘出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冉冉升起的开国大典场景。

结 语

文章所谈到的打击乐器只是交响乐队打击乐声部的基础部分,还有许多特色打击乐器限于篇幅未能一一罗列。尤其是在一些民族管弦乐作品中,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打击乐器更是在作曲家的笔下焕发了新活力,促进了民族音乐与西方交响乐的交流融合。

作为交响乐队声部之一,正是打击乐器所具有独特的音响色彩和鲜明的个性魅力,被众多作曲家所偏爱,在作品中强化节奏,烘托气氛,渲染情绪,塑造音乐形象的重要作用不可或缺,极大的丰富了交响乐队音响色彩和音乐表现力。

猜你喜欢
声部音色小节
精雕细琢的外形与音色 Bowers & Wilkins(宝华韦健)805 D4
梅花
——为混声四声部合唱而作
羌族萨朗舞歌巴茸的音乐分析
——以羌族舞歌《叶忍》为例
计算机音乐编曲中音色的复合应用
业余合唱团的分声部训练
快把我哥带走
计算机音乐编曲中音色的复合应用
多声部视唱训练
二声部合唱教学之初探
出人意表的音色与音质表现 Cambridge Audio剑桥|AXC25 CD机 AXA25合并放大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