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明婉 (吉林师范大学)
传统扬琴伴随着东北地区的区域文化与民风不断的变化形成了现在东北扬琴热情洋溢的演奏风格。谈到东北扬琴的形成已有百年历史,目前的学院派普遍认为东北扬琴风格奠基者是扬琴艺术家赵殿学先生。他幼时沉迷于中国传统曲艺,对于北方各种地方戏曲都有着很深的造诣。
在1920年,赵殿学先生对于传统的民乐曲子《苏武牧羊》进行改编,以扬琴进行独奏,在此之后他又自创了一些独特的扬琴演奏技巧。例如颤竹、滑竹、揉弦等细致的技巧,这些技巧对于曲子的陈述性、叙述性加以提升,也将其独特的民俗风情加以展现。这首曲子的改编为东北扬琴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助力。
后期在此基础上,一些扬琴演奏名家例如王沂甫、宿英等深入研究提炼东北扬琴的风格,将情感特性提炼得更加富有多样性,例如《绣金匾》、《汨罗江上》等作品。东北扬琴的诞生和不断演进有着明确又清晰的脉络,通过不断的演化实现了演奏者左右手的全能化,对于基本功练习有着很大的帮助。一个艺术门类的成熟始终是需要作品以及独特风格来说话,东北扬琴的作品情绪基调、体裁多是表现东北地区人民的阳刚之美,以此来体现出东北人民对于生活的热情和思考,看似狂野的演奏风格事实上蕴含着刚柔并济的哲学思想和情绪,是思想和艺术感染力的双重结合。
东北地区的传统戏曲、民歌、皮影等艺术门类属于一脉相承,许多技法唱腔互相之间都是相通的。这些技法在东北扬琴流派中也形成了一定程度上的映射。东北扬琴流派最为主要的演奏特点可以分为三个方面,独特的技巧包括颤竹、滑音、压音三个主要技巧。
颤竹也被称为滚竹,与轮音不同,颤竹需要演奏者以手指特别是拇指压力对于琴竹使用惯性力,在演奏的一瞬间形成一种反作用力的弹性。颤竹不仅能够表达悠扬和舒缓的节奏型,也能够借助这股弹性形成同一个音上迅速的进行滚奏,从而形成一股丰满、密度大的效果,使听众的情绪得到拉升。例如宿英所改编的《云雀》中,使用了“降3”的颤竹演奏。再例如他的作品《边疆巡逻兵》中“6”这个音运用了左右手同时颤竹的方式。
在一些情况下,颤竹是符合乐曲本身情绪和性格的即兴演奏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演奏技巧。例如在宿英所改编的扬琴独奏曲《秧歌》之中,根据乐曲本身的原谱要奏成一个多奏的形式,但是如果按照原谱上的标记进行演奏,那么乐曲就会变得令人感觉拖沓、个性缺失,所以这一部分可以以颤竹的形式来演奏出来,不仅符合乐曲本身的情感特点,也能够让风格更加凸显出来。
滑音技巧是在颤竹基础上来进行的,这个技法主要是将琴竹头颤的频率和时长加强,通过顺势上下来连续滑动进行演奏。在这个过程中,滑颤范围在二度到五度音程内。在演奏滑音时,其根本动作是在弦位上颤动之后以该音作为滑音的起点。滑音的形式大致上可以分为三种,分别是单竹、双竹、连续滑音。总体上来说,滑音技巧主要是起到对于旋律的一个装饰作用。
例如在扬琴名曲《木兰辞变奏曲》中的慢板部分就充分的运用了滑音技巧。慢板主题的第2-3小节右手的补充旋律就运用了滑音技巧,以此来增加乐曲的民族风格和东方风韵。扬琴曲《红河的春天》的音乐核心主体段落之中也运用了很多滑音技巧,以此来增强音乐中的歌唱性,表现人民安详的生活状态。在演奏滑音时,手指按弦必须用力并且保持弹性。在G调“3”弦压出“5”音的同时其他手指放松将音恢复到“3”音。这样的演奏充分的体现了乐曲本身的圆润,在这一部分中滑音的运用要比倚音更加婉转动听,具有民族的韵味。
压音也被称之为揉弦和吟音,这个演奏技法与古筝的技法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也是东北扬琴中非常常用的一种手法。这个技法主要是一手用琴竹来击弦,另一只手无名指和中指往下压揉琴弦,以此来发出颤音。这种技巧需要演奏者对于松紧的把握有很好的感觉。压音的运用能够让音乐风格更加突出,让乐曲提升艺术魅力。压音的手法大致上可以分为小幅度压音、大幅度压音、小三度压音。小幅度的压音一手击弦,另一手食指、拇指持竹,再将无名指、中指压在琴码进行颤动,把力度控制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幅度较大的压音即大二度、小二度的压音,其方式与小幅度压音是一样的,只是幅度更大提高到了二度音程的关系,这种情况下需要演奏者的力度有所加强。第三种形式小三度压音的手法和之前的两种有所不同,需要压出小三度的音响效果,具体的方式是还没击弦的时候,压弦压到小三度的地方,随后一只手用琴竹击弦。压音的方式让东北扬琴的演奏更加具有多元化魅力。
击弦动作的准确性是东北扬琴演奏教学中重要的一环,同样的琴由不同的演奏者来演奏整体的音响效果有着很大的差异。听觉上特别富有弹性、灵动的音乐是因为演奏者对于击弦点准确的掌握。在不同音高的琴弦上,琴码和击弦的点距离不同,这就导致了音色不一样。正常来讲,低音部分击弦点与琴码的距离是3.5-4厘米;中音区是3-3.5厘米;高音区则是2.5-3厘米。演奏过程中击弦点离琴码远的话琴音就会缺乏饱满的感觉显得很虚,相反如果距离琴码近就会让音色暗淡沉闷偶尔出现打板的声音。
除此之外,琴竹琴弦之间的接触点也特别重要。如果在演奏中琴竹接触琴弦在一个偏后的位置上那么音色就会更加饱满,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指导学生找准声音点和发音的位置。
在东北扬琴的教学中尤其要注意竹法和演奏技法的配合。在传统意义上扬琴的竹法分为左竹和右竹,互相之间各有分工。一般情况下,传统扬琴以广东扬琴流派所运用的“左竹法”为主要形式,左竹法指的是节奏中每拍落下的乐音用左手击弦完成。但是东北扬琴主要的风格是热情豪放,速度迅捷,对于左竹和右竹的分配并不特别明确,只是对于重音来说还是多以右竹为主辅之以左竹。这样演奏出来的声音才能具有很强的颗粒性,例如扬琴独奏曲《音乐会练习曲》每小节头1拍都是第一音位从右手开始,到了散板部分的也是一样。这首练习曲对于左竹右竹的运用没有特别严格的分类,所以也可以说它是东北扬琴的基本演奏形式。
无论是何种扬琴流派,正确的执键方式都是尤为重要的。对于刚刚开始接触到扬琴的学生来说,必须打好基础。因为东北扬琴的作品中蕴含着很多特殊的演奏技法,所以东北扬琴的执键方法也有些独特之处。例如东北扬琴要求演奏者“三指执竹”,而这个方法对于稳定琴竹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让琴竹不至于晃动。东北扬琴的演奏技巧中轮指、弹轮、滑音等都需要演奏者的指力很强,如果把握不好稳定性那么很容易造成演奏的失误。演奏者从之前小臂发力转变为手腕与小臂配合发力,轮音的演奏也从单腕发力变为手腕和手指配合发力击弦。这些特点在教学中都要传授给学生,以期演奏时将特殊技巧展现出来。在长久的扬琴历史发展中,为了加强演奏准确性以及特殊技巧使用的准确率,“三指执竹”这种形式慢慢的被其他几大扬琴流派吸收借鉴,对于“三指执竹”的科学合理性以及演奏协调性都给予了广泛的认可。
东北扬琴作为我国扬琴流派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一直以来在演奏技巧以及教学手段上都在不断的进步和完善,而近年来更是受到所有扬琴演奏者的瞩目。虽然如此,还有很多人对于东北扬琴不甚了解。笔者认为,东北扬琴这百年间从一种民间自发性乐器转变为一门具有专业性的民乐学科并且在民乐中占据重要位置是特别不容易的。乐器制度的规范化、教育理念的系统化都让东北扬琴近年来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所以更应该对于这门乐器提升应有的重视。本文的研究意义在于在全面系统的研究和分析过程中,清楚的认识到东北扬琴的演奏技巧与教学特点,以便更多学生在学习东北扬琴的过程中能够吸收和借鉴经验,达到融会贯通,学以致用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