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东庆,张超龙,侯超钧,王 前,杨志伟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计算科学学院,广东 广州 510225)
数学类专业是地方性院校设立最普遍的专业之一,普遍存在办学底子薄、生源质量一般、师资队伍不稳定等不足之处[1-2]。从整体办学情况来看,如果盲目追求纯粹的数学研究的人才培养方向,往往导致学生的就业前景不佳[3]。因此,如何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因地制宜,规划好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的教学实验条件建设,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是地方性农业院校,在推进“互联网+农业”和“大数据”“大计算”方面的协同应用型人才培养具有一定的优势,数学类专业的办学特色是培养具有扎实的数学功底、掌握软件工程、统计学理论、技术和工具,能够对各行业领域复杂问题进行数学建模、软件研发、数据分析的应用型人才[4-5]。在专业建设过程中,建设一个紧扣“互联网+”时代脉搏的实验示范中心,对于提升专业建设水平非常有必要。
基于在学科竞赛、工程训练方面的基础和优势,依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提出本实验示范中心建设方案,可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满足学校培养“互联网+”时代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数学类专业的核心课程涵盖了数学、计算机和数据科学等多种学科,内容较为繁杂。如果没有精炼的、体现能力复合的实践教学培养计划,培养的学生既对理论一知半解,又缺乏应用能力[6-7]。数学建模课能起到能力复合培养的关键作用,其是综合运用数学语言、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是能够充分激发学生潜能和学习欲望的创新实践活动。学生通过学习数学模型,观摩、体验现成的经典案例,也可以围绕某个开放性问题展开多角度的剖析和求解[8-10]。
实验室开放时间可以按照学生自主协调的时间来安排。在非上班时间,安排勤工助学的学生值班,并建立完善的学生自我管理与自我约束机制。严格落实实验室安全制度,确保实验室的安全运行。在指导教师调配方面,积极引进校外专家,充实双师型队伍,形成师生双向选择的机制,通过师生的协同创新培育出更多、更好的创意。
创新灵感的产生得益于多学科的交汇融合,固守学科篱笆、因循守旧、拒绝交流与合作是创新的“拦路虎”。实验室的开放性就是要消除障碍,让学生对研究的内容既有深度又有广度的亲密接触,才能为创新打好基础。具体做法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3]。
一方面体现在对学生的开放程度。学生可以依托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向实验中心提出实验室使用申请,同时有相应的考核机制、考核团队的成效。
另一方面表现在与外界的交流与合作。采用“数学+专业应用”模式鼓励数学类专业学生与其他专业的学生进行联合实验,扩大交流与合作,还可以利用多种信息技术与同行进行深度交流与合作。
结合地方院校数学类专业学生的特点,按难度设计分层次的实验内容,先验证性基础实验、后设计性、综合性和探索性实验。主线为应用能力的培养,设计问题导向、与生产实际需求高度契合的实践教学培养体系。其中,验证性实验主要是与课程配套的算法实验、编程实现以验证理论等实践活动。综合型实验依托各类大学生学科竞赛、大学生创新基金项目等活动,跨越专业的知识,完成设计性实验。探究型实验主要是面向拔尖学生设立的高难度、长周期的研究项目。
公共数学是理工经管类专业的基础课程,在建设高水平的应用型本科大学,全面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方面的基础性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积极采纳新兴大学数学教育教学理念,并结合长期以来的积淀提出建设本实验室。实验室的职能包括:大学数学系列课程改革实践基地、数学建模创新训练基地、数学建模产学研合作基地。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大数据分析的应用日益普及到政府、高校、企业等各个方面。社会治理、机器学习、环境保护等领域存在着大量亟待研究的问题。大数据和“互联网+”领域的关键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数学建模和数据统计分析的问题。通过定量研究揭示数据背后隐藏的客观规律,正是统计调查方法的用武之地。
目前,大多数院校统计调查和数据分析的教学手段单一,不少高校停留在板书+PPT的传统教学方式,缺乏师生互动,教学效果不理想。本实验室基于现代计算机技术、网络多媒体技术,采用项目小组教学、角色场景真实融入等多种手段,构建以课堂、实验中心和社会实践多样化的立体教育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升应用能力,同时,也为产学研合作提供广阔的平台。既可满足各专业建设需求,又满足高校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程序设计能力是“互联网+”时代研发人才的核心竞争力,尽管现在软件开发的门槛越来越低,但面临“互联网+”时代日益增多的海量数据和高并发应用系统的设计需求,最终还是要在算法设计能力强的工程师手里才能得到解决。仲恺农业工程学院依托自主研发的计算机协会(Associine for Computer Mair coolinghinery,ACM)竞赛训练系统,将实验室作为ACM程序设计集训队的大本营,通过与国内外学子切磋,可提高学生学习编程、研究算法的成就感和获得感。
工程实践能力是培养毕业生对职场适应度的关键一环。根据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实施以工程训练与实践为驱动的人才培养模式,为社会输送合格的人才。针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不足的缺点,在教学中突出实践,强化工程应用,注重学生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将实践教学环节贯穿教学全过程。努力把本实验室打造成为“软件实训工厂”。经过与软件公司的深度密切合作,捕捉用人方在实用型软件人才规格上的要求,根据企业对人才的具体需求,开展以软件生命周期各环节(需求、设计、开发、部署实施、维护)有针对性的实战训练。学生在此过程中分饰不同角色进行项目分析、方案设计以及应用程序的开发和交付,实现了校园到职场的平滑对接。
本中心的建设目标紧扣创新创业教育和“互联网+”时代的脉搏,以培养特色应用型本科人才为指导思想,瞄准“大数据”“大计算”的素养和技能训练对专业人才培养的基础性、革命性的作用,构建新形势下地方性院校数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文中所述建设思路和方案可以为相关院校的实验室建设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