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璐
歌唱技巧中的规律性划分,是为了令学习者可以在更具规律性的环境下接受系统的、有针对性的教育。并不是说明各个唱法之间水火不容。对不同唱法之间保持一种淡漠的态度,是多年来声乐教学中的一个误区。事实上,不同唱法之所以足以被划分为一个独立的唱法体系,就是因为其拥有独特的专业技巧和艺术魅力。而人们完成演唱的关键载体是人本身,唱法只是一种区分的客观条件。各个唱法之间其实可以在适当调整的情况下进行融合,从而衍生出更特殊、更具艺术魅力的演唱技巧。美声唱法和通俗唱法分别代表古典派和现代派,理论上二者正是“水火不容”的代表类型。但实际上,美声唱法的中规中矩和通俗唱法的自由随性刚好可以在相互交融的过程中,构建全新的唱法表现,来满足普罗大众日渐复杂的艺术审美诉求。
音乐形象指的是表演过程中,一种唱法所呈现出的具有明显个体特征的形象状态。音乐形象不但包含“声象”,更包含“视象和听象”。演唱者在理解作品本身带有的意义和情绪后,也要结合自身的表演风格和特色,对作品的演唱模式进行改编。因此,音乐形象就是音乐唱法所要求的艺术表现形式,其具有比较常见的固定状态,也会根据演唱者不同的个人风格,和作品自身的特殊含义而在具体表现上存在一定差异。但无论如何,音乐形象都代表着唱法体系独特的艺术追求。美声唱法体系中,对演唱过程中的情绪表现力十分看重。演唱者通常情况下要扮演某个角色,再利用不同的唱法技巧将角色带有的情绪波动一一呈现。不仅如此,为令自身音乐形象更加丰满和完整,美声唱法演唱者通常还需要借助服装、发饰以及舞台布景等其他条件,来帮助自身塑造人物形象。而通俗唱法虽然名为“通俗”,但也十分注重对音乐形象的塑造。通俗唱法一般不要求演唱者刻意去塑造角色,但会对演唱者的演出形式做以要求。例如要求演唱者必须要追求声音上的真实、不刻意,减少装饰音等华丽技巧的出现。音色需要跟随歌曲的情绪波动而做出改变,务必要令听众能够透过歌者情绪的变化“听”出歌中的情感故事。因此,美声唱法和通俗唱法两者在音乐形象的塑造上,有着相似的艺术追求。而这也将是两者能够进行密切融合的关键条件之一。
歌曲与乐器曲存在的最根本差别,就是歌曲包含“歌词”这一组成部分。部分歌曲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曲目,很大一部分原因正是得力于歌词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歌词在音乐界也被称为“音乐文学”,当歌词与音乐相互联结、相互成全,歌曲才会蜕变为真正的艺术。美声唱法源自欧洲,是当时欧洲文化意识形态的一部分。为了承担起文化传播的责任,美声唱法体系便开始将歌词作为主要媒介来传递艺术信息。歌词必须简短而又精炼,且匹配语言体系中优雅肃穆的发声特征,能够将对于时代的看法以简短的语句加以呈现。再配以美声独特的艺术发声特征,便构成了深沉而又极具震撼力的美声艺术形象。而当美声唱法传入其他国家后,这些国家也开始注重唱词的文化内蕴,以保证改编后的美声唱法仍旧可“原汁原味”。因此,真正的美声唱法往往会着重强调音乐的文学性色彩。而通俗唱法对于歌词的内容要求相对自由,无论是生活化、口语化,还是别具古典美学的特征,创作者本身都具有绝对的创作自由。但通俗唱法要求词句之间的衔接和停顿要具有规律性,且歌词所对应的语气也要相对鲜明一些,这样才能令演唱者在使用真声进行演唱的过程中,能够不被混乱的歌词模式干扰,从而能够正常顺滑的完成表演。由此看来,虽然美声唱法和通俗唱法在要求音乐具有文学性色彩的目的和着重点都有所不同,但本质上两者都会对歌词的美感做以要求。而这种相同的作用目标,也会成为二者进行有效交融的重要客观条件。
体裁形式指的是歌曲的划分状态。宏观层面上的歌曲体裁指的是叙事、抒情等类别,微观层面上则指的是歌曲的节奏划分。例如三段式、两段式,以及主歌和副歌的划分等等。美声唱法强调表演性特征,歌曲的划分状态与戏曲的划分状态类似,都是前期用叙事性的音色进行铺垫,在某个节点处突然转换音色和演唱方法来塑造情绪的迸发。而通俗唱法虽不强调表演性,但歌曲大多也包含了比较完整的“故事梗概”。表演者在进行演唱的过程中,也会控制气息和音色来完整的“展现”一段情绪。因此,美声唱法和通俗唱法在体裁形式上也具有十分吻合的特征。这种特征意味着二者既可以在形式上互相借鉴,也可以将自身的演唱特征或演唱技巧单独糅合到另一唱法体系中。而不会在表演过程中出现过于明显的艺术“钝感”。以上三点客观条件,为美声唱法和通俗唱法的交融做出了良好的铺垫。而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师最为看重的就是如何在正统的教学范畴内,教导学生掌握自由从容的唱法技巧。可以说二者在客观条件上提供的支持,足以成为声乐教学突破体系束缚的关键所在。
美声唱法和通俗唱法在呼吸和发声方法方面的区别在于,美声唱法的吸气部位比较灵活,可以在高位和低位之间有效转换。而通俗唱法的吸气部位较高,相对的呼吸结构也比较稳定统一。美声唱法主要使用联合呼吸法进行演唱。即演唱者调整呼吸时需要同时调动胸腹进行呼吸,以此来保证换气的稳定性,令音量和音色都可以长期稳定在同一种状态下。同时,美声唱法的重心就置放在气息之上,气息稳定时音色才能保持饱满的状态。如果呼吸调节不均匀,那么演唱的连贯性和完整性就会受到影响。而通俗唱法并不强调呼吸的持续稳定性,演唱者一般会使用胸式呼吸的办法来调整吸气的节奏。且只有歌曲唱段要求演唱者发出强音的时候,演唱者才需要使用比较深的呼吸方式来增加呼吸容量。并且,通俗唱法以追求真实的声音为特色,一般不会特殊要求演唱者制造高位共振,因此对于声带闭合的要求也并不会像美声唱法一样有着严格的发声规定。二者的相同之处在于,美声唱法和通俗唱法同样都需要以音高比例为标准对具体的唱法进行调整。虽然二者表现方法不同,但调整的机理逻辑都是相同的。学生在熟悉两种唱法时,可以很容易的完成对唱法的对调,这对于声乐训练而言属于比较正面的条件。
在共鸣方面,美声唱法和通俗唱法的差异性比较明显。美声唱法在声音上主打“穿透力”这一特色,技术精湛的演唱者可以在没有音响设备作为辅助的情况下,依靠胸腔、鼻咽腔、头腔等组织的共鸣将歌声传递到整个剧场。且美声唱腔中的声音变化的表现十分明显,声音的强弱要比情绪的传递更加清晰。无论是在高音区还是低音区,演唱者都要通过有力的共鸣将这种高低分明的感觉充分呈现。但通俗唱法并不追求强大的共鸣力量,演唱者可以借助音响等外部设备无限放大自己的音量。因此演唱者只需要还原自己真实的嗓音,并在演唱时运用口鼻以及咽喉调整音色即可,不会特别注重调度共鸣的力量。这也是在现代以通俗唱法为主的演唱会中,歌者一般对音响设备要求较高的根本原因。二者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共性,那就是都注重对歌唱感的整理。虽然美声唱法要求演唱者善用共鸣,注重共鸣的震撼性。但通俗唱法不注重共鸣也是为了塑造“真实感”,因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不会过度使用胸腔共鸣来提升音量。因此,两者实际上都是为了塑造出一种别样的歌唱感来规定了不同的共鸣方式。
美声唱法直接对声部加以划分,在声乐训练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也会按照划分声部的方式,分别训练学生对不同声部的控制力。同时,美声唱法虽然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和艺术价值,但也因此美声唱法对演唱者的天赋具有十分严格的要求。演唱者声带的长短和厚薄,可以直接影响演唱者的音域。一些天赋较高的学生,可以凭借自由度较高的声带结构同时参与多个声部的演唱训练。但一些在声带方面存在限制的学生,却只能根据声带的不同特征参与定向的声乐训练。天赋极高的学生,更可以在训练高音的同时学习花腔等特殊的唱法。这便是美声唱法在声带方面的基本要求。相对的,通俗唱法对声带没有特殊的要求,演唱者无需特别针对某一声部进行训练,同一个歌曲中也可能会出现低音高音两个声部。换言之,演唱者的自由度较高,可以根据自身的音色特质来专门制定演唱内容,从而以突出自身音色或音高优势的目的,为观众呈现相对完美的艺术表演。并且,通俗唱法的技巧中包含可令声带不会完全振动的技法,该技法的本质是为了控制发声系统,令演唱者从低音到高音互相转换的过程中,不会将变化体现的过于明显。表面上二者在声带调动方面也存在明显的差异,但本质上对声带的控制都是为了更好的呈现音乐形象所需的某种“状态”。
声乐教学过程中,将美声唱法与通俗唱法进行交融的根本目的是,吸收两者在演唱和表演方面的优势,令学生的声乐技巧能够得到更好的训练。因此,将从气息运用、发声咬字以及声音共鸣三个角度,对美声唱法与通俗唱法的交融训练策略进行研究。
从上文中提到的美声唱法与通俗唱法在气息方面的异同可知,美声唱法的优势是通过联合呼吸,提升演唱过程中换气的稳定性,从而令音色随时保持饱满的状态。而通俗唱法追求气息调整的自由度。教师可提炼美声唱法和通俗唱法在各自领域的特殊优势,训练学生同样以联合呼吸法进行日常的训练。学生首先需要放松全身,将呼吸节奏调整到比较均匀的状态。当呼吸均匀后,要在保持匀速呼吸的前提下将气息尽可能下至,同时不断调整气息的重心或支点挪移至后腰部分,由小腹控制呼吸量的大小。完成这一步骤后,教师应将气息分解为呼气和吸气两个分支进行细致调整。学生吸气过程中,腰腹部应该呈现出比较明显的外凸的状态,腰部支点随着吸气的动作向下扩张,从而在腹部产生了与吸气量相对应的力。而随着学生开始呼气,腹部积存的力量开始与身体内各个腔体进行共鸣,继而在气息扩散的过程中刺激声带发声。这一气息运作过程的特征在于,气息是通过歌唱者的具体需要进行量数的调整。而气息整个过程与体内所有腔体进行共鸣,并未局限在某几个腔体共鸣之内。这使得声音的产生要更加扎实有力,学生也会因发声与呼吸得到了很好的融合而感觉演唱的过程更加轻松。对于美声唱法的学生来说,这种气息运用方法可以令他们用更加“巧妙”的方式完成对气息的积攒,无需耗费更多的精力。而对于通俗唱法的学生,联合呼吸法可以帮助学生以呼吸带出最还原自身特色的声音。且只要多加练习,学生可以在调控呼吸量的前提下实现纯熟的真假音转换等高难度技巧。
发声的关键点在于喉咙,喉咙也是整个发声过程中最需注意的重要环节。无论一个人掌握了怎样的声乐技巧,忽略对喉咙和其他腔体、声带的技术磨合,都会影响到最终的演唱效果。喉咙部位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肌肉紧张,然而喉咙又是连接头腔和胸腔的关键渠道,喉咙肌肉紧张直接影响到气息的流通状态。一旦喉咙肌肉紧张就会挤压气息的活动,令歌者无法自由的发出声音。严重时还可能造成嗓子的损坏,形成无法预料的严重后果。而美声唱法和通俗唱法都要求歌者的歌声要自如且富有穿透力,这便提升了喉咙控制的整体要求。基于此,学生应该学习美声唱法的稳定感,并在此基础上吸收通俗唱法的“还原性”。首先在开喉之前,要尽可能将喉头充分的下降,位置可以保留在吸气过程中比较低的位置。此举可将发音管适当拉长。发声时,要将喉咙按照音高的比例要求适当打开,调动各个腔体控制气息来放松喉咙肌肉。音高转变期间可适当以上下浮动的形式调节喉部的肌肉位置。这种定量而出的发声习惯,可以令喉部肌肉在张弛有度的状态下使用,既可提升发声的稳定性,也可令腹部始终有一股自由但不松懈的支持力。教学过程中可以发现,每位学生在发声方面的先天条件不同。故而在开展教学时,也需要适当观照不同学生的特别之处。例如,女生因生理构造原因没有特别明显的喉结,那么在控制喉部肌肉的时候便无法精准的定位其位置。针对此,教师可要求学生通过“打呵欠”的方式找准喉部肌肉的活动规律,长期练习便也可掌握精准控制喉部肌肉的技巧。
对共鸣技巧进行训练在美声唱法中比较常见,而在通俗唱法的声乐训练过程中,时常有学生认为既然通俗唱法对音量没有要求,那么就不需要练习腔体共鸣。这种想法是错误的,腔体共鸣除了提升音量和气息的稳定程度外,还具有填补音区空白的作用。音区空白指的是不同声部之间进行转换的过程中,因演唱者未能进行发声方面的提前准备,而出现的“真声喊叫”现象。真声喊叫会对声带造成一定伤害,更会影响演唱的最终效果。因此,声乐教学中应重视寻找正确的声音共鸣,来帮助学生避免这些现象的产生。例如,从低音区向高音区转换,可以善用头腔或鼻腔的共鸣,将声音的共鸣通过控制气息来停留在某个点上,所有的气息将通过这个点来振动,如此便可在提升音高的同时不会过多的改变音色。发声集中后声音的状态要更具力量,但又不失清亮的音色质感,在听众耳中听来呈现为“响”而不“劈”的状态。这种将美声唱法和通俗唱法的优势有效结合的办法,是有效挖掘学生声乐优势,细磨发声技巧的有效办法。且这种交融训练的模式,对于其他唱法教学也具有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