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泽晖
巴赫是德国著名的作曲家,钢琴家,杰出的管风琴,小提琴和大键盘演奏家,被尊称为“西方近代音乐之父”。巴赫出生于德国中部的一个音乐世家,是欧洲音乐史上的划时代人物。巴赫一生过得很低调,在当时他并不是非常的有名音乐家,他的一生也一直在为生活而努力,他所创作的作品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而是在去世之后才引起人们的关注,特别是二十世纪之后,才被大家认为他在音乐史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被认为是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
《哥德堡变奏曲》是巴赫晚期的代表作,是巴赫受他的艺术赞助人德累斯顿的凯泽林伯爵之邀所创作的。凯泽林伯爵患有严重的失眠症,他的钢琴乐师哥德堡经常给他弹奏一些舒缓的乐曲帮助他入眠。1741 年巴赫从莱比锡到德累斯顿访问,伯爵听说之后,邀请巴赫为他创作一首钢琴曲,要求旋律既优美动听又具有安慰人心的作用,希望这首乐曲能够帮助他度过美好的夜晚,因此,巴赫就创作了这首独一无二的《哥德堡变奏曲》。
《哥德堡变奏曲》的创作正处于巴洛克时期,巴洛克时期仿佛是一个万物复苏的时期,当时社会各界都涌动着新奇的东西,思想上人们也愈发的开放,喜欢寻求一些新鲜刺激的事情,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充满着激情,在音乐方面更是如此,这个时期的艺术成就,奠定了欧洲音乐发展的基础。巴洛克音乐的节奏单纯而统一,稳定而持续地贯穿乐曲始终。音乐旋律连续展开,富于流动性,常加入装饰音,在《哥德堡变奏曲》中就有许多装饰音的存在,使乐曲听起来更加流动,更加活泼生动。乐曲力度变化不大,只在大的段落之间有一定的强弱对比。音乐作品的不同部分常采用相同或相似的材料,情感表现较为单一,但是在《哥德堡变奏曲》中每首变奏曲的感情色彩又是不一样的,这正是能体现巴赫音乐水平的有力证明。《哥德堡变奏曲》中体现出来很多巴洛克时期的音乐风格,可见巴赫的这一创作受当时欧洲的社会环境很大影响。
“变奏”一词,源于拉丁语,就是变化的意思。“变奏曲”即指主题及其一系列变化反复,并按照统一的艺术构思而组成的乐曲体裁。变奏手法各不相同,作曲家们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创作想法,创作出新的主题,然后通过不同的手法,依据一个主题进行变奏创作。也可以根据现有的音乐作品,用不同手法来创作变奏曲,只要是保持原作品应有的旋律框架,就可以进行变化再创作。变奏的手法有很多种,比如:卡农变奏、装饰变奏、音型变奏、和声变奏、曲调变奏等。
《哥德堡变奏曲》这部作品由30 个变奏和首尾两个主题反复组成,共有32 首。作品的第一首和最后一首是乐曲的主题曲,第一首主题曲之后,经过三十首的变奏曲,最后一首又回到了主题上,形成首尾呼应的作用,使作品有了完整之美。在这部作品的三十首变奏曲中,作曲家巴赫运用了众多的音乐技法,其中有卡农变奏,有前奏曲,有四声部赋格,还有托卡塔等,充分展现出了巴赫高超的作曲能力。这部作品在演奏上难度很大,对于演奏者的演奏技术水平要求很高,演奏中经常需要双手交错、双手交叉等,其中有些乐章速度很快,对于演奏者双手的灵活度是很大的考验。三十二首乐曲中,除了第一首和最后一首主题是一致的之外,其余三十首乐曲在音乐创作技法和情感表达风格上各不相同,都有自己的风格特征。
《哥德堡变奏曲》这部作品变奏手法非常丰富,运用了很多的键盘技术,并且将这些技术和变奏主题完美的结合在一起。第一首为主题曲,是一首萨拉班得风格的舞曲,速度为行板四三拍,曲式结构为A+B,其中A和B 两部分都是16 小节,具有良好的对称性。最后一首也就是第32 首,变奏又回到了主题上,同样是萨拉班得舞曲风格,曲式结构和第一首一样,形成了前后相互呼应的效果。除了作品前后的两首主题曲之外,在三十首变奏曲中,每三首分为一组,每一组都是由个性变奏+托卡塔变奏+卡农变奏组成,大体分为十组。
个性变奏曲中大部分为舞曲,如变奏一为波罗乃兹舞曲,这种体裁一般为三拍子,结构是复三段体,徐缓庄严,常结束于第三拍。这首变奏曲式结构是A+B,A部分和B 部分都是16 小节;变奏七是一首吉格风格的舞曲,具有强烈而浓郁的舞蹈气息,节奏为活板6/8 拍,曲式结构同样是A+B 的形式,每一个乐段都由16 小节组成;变奏十和变奏二十二两首变奏曲是赋格的手法创作的,都是四声部小赋格,曲式结构同样是A+B 的形式,每一个乐段都由16 小节组成。变奏十节奏为快板12/16拍,变奏二十二节奏为快板2/2 拍,两首变奏虽乐曲短小但极富有激情:变奏十六是前奏曲与小赋格,整首变奏充斥着庄严而华丽的感觉,这首变奏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庄严肃穆,第二部分则色彩稍鲜明,两部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节奏为庄板2/2 拍+小快板3/8 拍,曲式结构同样是A+B 的形式,A 乐段有16 小节,而B 乐段则由31 小节组成;变奏十九是一首巴斯比耶舞曲,是一种古老的法国舞曲,节奏为快板3/8 拍,舞曲风格活泼热烈,乐曲给人有一种轻盈欢快的感觉,曲式结构同样是A+B 的形式;变奏二十五是一首g 小调乐曲,曲式结构同样是A+B 的形式,每一个乐段都由16 小节组成,节奏为行板3/4 拍。这首变奏重现了主题部分,乐曲风格张力十足,变化倚音和下行外音的使用,给人一种压抑的感觉,具有强烈的悲痛色彩;变奏二十八是一首前奏曲,曲式结构同样是A+B 的形式,每一个乐段都由16小节组成,节奏为行板3/4 拍;变奏二十九、三十是在变奏二十八之后到结尾部分的过度段落,具有起承转合的作用。
托卡塔变奏有10 首,其调性都为G 大调,小节数均为32 小节。具有对称的效果。在节奏型上基本都采用三拍子,使乐曲风格极具有舞蹈性。其中变奏2 是三重奏鸣曲风格,一般是由两个高音乐器演奏旋律,一个低音乐器负责低音声部之组合形态。这10 首托卡塔变奏都是炫技性变奏,在键盘的选择上都是双排为主。变奏五、变奏二十、变奏二十三、变奏二十六在演奏时都是双手交叉进行演奏;变奏八、变奏十一和变奏十七都是双手叠加进行演奏;而变奏十四在演奏技术上难度更大,双手大跳加双手交错,以展示演奏者高超的技术和演奏时对于钢琴音色的控制能力。
在这十组变奏曲中,每一组的第三首都是卡农织体,依次下来总共有九首卡农变奏曲,最后又回到主题曲上,使其在乐曲结构上展现出对称和首尾相互呼应。每一组的第三首都是卡农织体,依次下来总共有九首卡农变奏曲,这九首卡农曲分别为:变奏三是同度卡农,曲式结构是A+B,A 部分和B 部分都是8 小节,节奏为行板12/8 拍;变奏六是二度卡农曲式结构是A+B,A 部分和B部分都是16 小节,节奏为小快板3/8 拍;变奏九是三度卡农,曲式结构同样是A+B,A 部分和B 部分都是8 小节,节奏为中板4/4 拍;变奏十二是倒影四度卡农,曲式结构同样是A+B,A 部分和B 部分都是16 小节,节奏为中快板3/4 拍;变奏十五是倒影五度卡农,变奏十八是六度卡农,是一首三重奏鸣曲风格的乐曲,变奏十五和十八的曲式结构同样是A+B,A 部分和B 部分都由16小节组成,变奏十五的节奏为行板2/4 拍,变奏十八的节奏为快板2/2 拍;变奏二十一是一首七度卡农,曲式结构是A+B 的形式,A 部分和B 部分都是8 小节,节奏为行板4/4 拍;变奏二十四是八度卡农,变奏二十七是九度卡农,两首卡农变奏都是由A+B 两个乐段的曲式结构构成,两个乐段都是16 小节,节奏活泼明快。三十首变奏之后,作品最后又回到主题曲上,使其在乐曲结构上展现出对称和首尾相互呼应。
巴赫出生在一个非常具有音乐文化氛围的家庭里,从小就受音乐文化的熏陶,虽然在他十岁的时候父母就去世了,但是他后来一直跟着他的兄长生活,兄长也从事音乐工作,因此他们每年都会在举行家庭聚会的时候用音乐进行庆祝,所以在《哥德堡变奏曲》的结尾,巴赫引用了在家庭集会上他最喜爱的两首民歌。《哥德堡变奏曲》之所以能使大部分听众受到感染,与尾奏中加入这些民歌也有很大关系,通过引用这些民歌,巴赫将他内心的温情与爱注入我们心间。从表面看巴赫是一位工作狂,但其实他依旧懂得如何享受生活。这也让聆听者在忙碌的工作中的人们能够感受到放松,让压抑的心灵能够得到释放,这也是能够治疗伯爵失眠的原因之一吧。
下面我们将选取几首大家较为熟知的变奏曲着重分析一下。《哥德堡变奏曲》第四变奏是一首特别充满激情的舞曲,每一次听都会让人感觉浑身充满力量。这首变奏的曲式结构是由A+B 两部分构成,A 部分和B 部分都是16 小节,速度为行板,节奏是3/8 拍。这首乐曲采用三个单音不断模仿的形式为开端,采用切分音的节奏型,使乐曲听起来活泼流动,且富有生命力,能够吸引人的注意力,提起大家的兴趣;第五变奏是一首前奏曲,曲式结构同样是由A+B 两部分构成,A 部分和B 部分都是16 小节,速度为快板,节奏是3/8 拍。这首乐曲的创作手法使用了一种典型的意大利触键手法,音乐先是由左手旋律开始,接着右手演奏出倒置的对位旋律,具有明显的巴赫音乐风格特点;第十变奏是一首四部赋格——亲切而自然,是一首快板,虽短小但富有激情;第十一变奏是一首二部创意曲,同样是由A+B 两部分构成,A 部分和B 部分都是16 小节,速度为快板,节奏12/16 拍,这首变奏中出现了更多的双手重叠,有些接近于托卡塔的吉格舞曲,需要演奏者在演奏时控制力度,注意钢琴音色,柔和的演奏。它由相互交错的音阶、连续跑动的琶音和快速的颤音所构成;变奏十三是一首小行板风格的前奏曲,作品演奏到这里在感情色彩上发生了变化,旋律进行变得克制且速度缓慢;十四变奏一首托卡塔风格的乐曲,同样是由A+B 两部分构成,A 部分和B 部分都是16 小节,速度为中快板,节奏3/4 拍,乐曲中用连续下行的音阶来表达内心,其中又运用了很多装饰音。在经历了变奏十四托卡塔风格的乐曲之后,变奏十五又以卡农的形式出现在我们眼前,这是整部作品到目前为止的第一首小调变奏曲(g 小调),这首变奏曲的节奏是行板,2/4 拍,音乐在悲伤中缓慢的流淌,这也是《哥德堡变奏曲》前半部的结束。
变奏十七是一首托卡塔风格的前奏曲,属于严格变奏,同样是由A+B 两部分构成,A 部分和B 部分都是16小节,速度为快板,节奏为3/4 拍,这首乐曲情绪饱满,充满激情,直击心灵,非常能抓住听众的内心,但是演奏时可能难度较大;变奏十七之后又回到了卡农风格的十八变奏,这是一首六度卡农,同样是由A+B 两部分构成,A 部分和B 部分都是16 小节,速度为快板,节奏为2/2 拍,是一首非常让听众感觉非常轻松愉悦的乐曲;接下来的十九变奏是舞曲风格,节奏为三拍子,具有荡漾的感觉,仿佛听着音乐听众就可以舞动起来,使人感觉无比的放松。
变奏二十是一首严格变奏的二部创意曲,同样是由A+B 两部分构成,A 部分和B 部分都是16 小节,速度为快板,节奏为3/4 拍。整首作品音符密集,演奏难度特别大,对于演奏者来说非常具有挑战性,整首乐曲节奏欢快富有激情;而接下来的变奏二十一则又重新回到了小调色彩,乐曲中弥漫着悲伤的氛围,是一首自由变奏的七度卡农,虽然乐曲情感基调较为沉重,但是它的速度为行板,因此在演奏时不应该演奏的过慢。
第二十五首变奏无疑是整部作品里最卓越的变奏,它对演奏者有着非常严格的考验,演奏者不仅要有高超的演奏技巧还需要演奏者具有强大的内在感知力与表现力。这首乐曲具有比其他变奏更慢的节拍,虽然她们都有相同的小节数。变奏二十六同样是一首难度极大的乐曲,是一首严格变奏的托卡塔风格前奏曲,同样是分为A 和B 两个乐段,每乐段都是16 小节,它的难度不仅在于密集的音符,以及需要长时间交叉弹奏,还体现在它的节奏上,右手是18/16 拍,而左手却是3/4 拍,这对于已经演奏了二十六首乐曲的演奏者来说是极大的挑战。紧接着出现的变奏二十七是一首卡农变奏曲,在旋律上出现在主题曲的影子。变奏二十八和二十九是进入最后一首变奏曲的过渡,变奏三十本身应该是一首卡农变奏,但是伟大的作曲家巴赫总是会给人惊喜,他采用了赋格的手法,来作为三十首变奏曲的收尾部分,最后全曲结束在了主题曲的旋律中,仿佛要把听众带回到最初的音乐氛围之中。
不得不说《哥德堡变奏曲》确实是一部非常伟大的音乐作品,无论从创作手法还是演奏技法来说都是相当有难度的。巴赫一生创作了非常多经典的音乐作品,他具有非常惊人的音乐创造力和对音乐艺术的感知力。笔者通过对《哥德堡变奏曲》这部作品的深入了解和分析,更加的喜爱这部作品,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够通过这篇文章对巴赫和这部作品有更加深入的了解,以此来更好的演奏这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