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艳茹
高平古称长平、泫氏,隶属于山西省晋城市,位于山西省东南部。2013年元月,高平住建局古建筑普查队在开展工作期间,于野川镇南杨村发现南杨民居,经走访当地百姓,其正是元代水利学家贾鲁,贾氏之祖宅。
贾鲁,字友恒,高平人,元代著名河防大臣,水利学家。元至正三年(1343年)奉诏专修辽、金、宋三史,担任宋史的局官。历任东平路儒学教授、户部主事、中书省检校官、行都水监。其间,元至正四年(1344年)、八年(1348年),黄河两次水患,今河南、山东、安徽、江苏交界地区成为千里泽国,沿河人民背井离乡,卖儿卖女。面对这种情况,朝廷内部就治黄问题引发了尖锐的争论,已是元廷重臣的贾鲁主张治水。1351年,贾鲁被任命为工部尚书、总治河防使,进序二品,授以银印。他领导数十万人治理了黄河下游水患,同时又疏浚了豫东地区的小黄河。因治理水患功绩卓著,民间感念其恩德,在山东、河南两地,有两条河均名贾鲁河。
经实地踏勘、比较研究,南杨贾氏民居与境内其他两处元代民居,即中庄村姬氏民居、西窑头民居,在建筑结构与建筑装修上风格近同,证实是高平发现的第三处元代民居。
院落坐北向南,一进院布局,东西22.19 米,南北24.88 米,占地面积552.09 平方米。中轴线由南至北遗存倒座、正房,两侧遗有东、西耳房和厢房。始建年代不详,无确切记载。正房为元代遗构。西耳房为明代遗构,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单檐硬山顶,占地面积31.38 平方米。东耳房坍塌,仅存前檐墙体,占地面积31.38 平方米。东、西厢房为清代遗构,面阔三间,单檐硬山顶,占地面积均为59.29 平方米。倒座及耳房为清代遗构,占地面积125.4 平方米。院门为清代遗构,占地面积7.2 平方米。
位于晋城高平市陈区镇中庄村,俗称姬氏老宅。院落坐北朝南,四合院布局,现存遗构正房一座、东西厢房两座。正房门枕石刻有“大元国至元三十一年岁次甲午仲□□□姬宅置□石匠天党郡冯□□”题记。是我国最早发现的一座元代民居建筑,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晋城高平市陈区镇西窑头村。院落坐北朝南,一进院落,南北长26.77 米,东西宽14.62米,占地面积约379.61 平方米。中轴线由南向北遗有南房、院门及正房,正房东侧遗有耳房,院东侧建有厢房。
始建年代不详,无确切记载。正房为元代遗构,南房及耳房为清代遗构,东厢房为近年新建,院门原为南房东尽间,上世纪80年代利用原北墙加顶改为随墙门。东耳房面阔三间,进深一间,二层单檐硬山顶,占地面积28.11 平方米。南房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单檐硬山顶,占地面积34.08 平方米。大门占地面积9.6 平方米。
正房面阔三间、进深六椽,前廊式单檐不厦两头造,灰布阴阳瓦屋面。平面近方形,建筑面积76.41平方米,占地面积93.23 平方米。梁架为四椽栿前压乳栿用三柱,梁栿间蜀柱顶承,平槫缝施替木、襻间实拍栱扶承,平梁上立蜀柱置栌斗丁华抹颏栱、捧节令栱承脊槫,两侧施叉手捧戗。廊部当心间及次间顶部设隔棚储物;柱头铺作四铺作单抄计心造,补间于素枋隐刻异形栱芭蕉散斗隔承;乳栿前交令栱出耍头、后交檐柱栌斗出榻头木承四椽栿,梁栿为自然圆材稍加工而用之(图一)。
正房坐于石砌台基上,面阔三间、进深六椽,当心间内收半架设廊,平面呈“凹”字形,单檐不厦两头造。梁架为彻上露明造,四椽栿前压剳牵用三柱,使用自然弯材,加工粗糙。前檐施四铺作单抄计心造。
正房石砌台明,面阔三间、进深六椽,单檐不厦两头造,灰布阴阳板瓦屋面。前檐当心间于内柱间辟板门、次间于檐柱封墙中设窗,形成明间前廊式的“凹”字形平面布局。梁架为三椽栿前压乳栿用三柱,四椽栿上设蜀柱直承平梁,蜀柱间设柱间枋联络,内柱间阑额联络,柱上设普拍枋。前檐柱头铺作为把头绞项作(图二)。
明间辟板门,门钉五路六枚,门簪四个,门框及边框雕刻花瓣、缠枝牡丹、竹节等花木条叠层装饰,次间窗装修后人改换。
前檐当心间辟板门,上槛装门簪四枚,板门上装门钉五路六枚。两次间于槛墙上置窗,窗棂为方格形;窗槛、立颊仍为原物,上雕刻有花纹。
图一 南杨贾氏民居正房梁架结构
图二 西窑头民居正房梁架结构
板门上槛设莲花凸莲子门簪4 枚,门板设门钉五路六枚。门槛、立颊、门额皆为木质,立颊和上槛镶边刻花共九层,一层双层五瓣莲牙边,二、七层刻竹节,三、五层起双线,四层牡丹,六层卷草,八、九层刻外枭线。窗槛、立颊仍为原物,上雕刻有花纹,窗棂已改为现代方格窗。
三处院落均为一进院布局,经历史变迁,仅三座正房元代风格明显。三座建筑整体建筑风格和梁架结构相同,如出一辙。特别是梁架和门窗样式,极为相似。总体上看,三座建筑又各有特色。主要表现在:
1.南杨贾氏民居檐柱为木柱,且制作较粗糙,收分不明显;西窑头民居与中庄姬氏民居檐柱为方形砂石柱,且制作较粗糙,收分明显。
2.南杨贾氏民居为四铺作,蚂蚱耍头,且中间两柱大斗耳部作了简易雕饰,边上两大斗斗耳为方形,西窑头民居铺作为把头绞项作,蚂蚱耍头,中庄民居柱头为四铺作,耍头为卷云状。
3.南杨贾氏民居前檐三间皆有檐廊,且出檐极为深远,檐廊上面为楼板结构;西窑头民居与中庄姬氏民居的平面形制相似,皆于明间门道处内收设檐廊一间,而两次间不出廊,此为两处民居的相似处。
4.南杨贾氏民居前墙位置与元代姬氏民居同;廊部当心间及次间顶部设隔棚储物,是山西南部明代以后棚楼式建筑之先行实例。
5.南杨贾氏民居的四个门簪造型一样,较中庄姬氏民居门簪复杂,较西窑头民居门簪简单;西窑头民居板门门框雕刻尤为精美。
6.南杨贾氏民居整体院落格局保存状况基本完整,正房基本保持了元代的梁架结构,山墙上梁架结构和顶部檩椽为原构,保存完好。门窗均为历史原状,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真实性、完整性较好。
南杨贾氏民居的发现,对于进一步了解元代民居的建筑特点,对研究元代民居的建筑风格,又提供了一例十分珍贵的实物资料。高平以拥有三座元代民居成为中国现存最古老民宅的保护地。
从南杨民居木构架的铺作、踏头等雕刻样式可以看出当时人们对装饰美的追求,至明早期人们在建筑方面的审美逐步提高;从建筑室内空间分两层来看,到明后期晋东南出现楼阁式建筑,贾氏民居廊部当心间及次间顶部设隔棚储物,是山西南部明代以后棚楼式建筑之先行实例。南杨民居的发现为研究元至明民居建筑的发展脉络提供了可靠的实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