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剑
摘要:20世纪初期,受到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传统中国画面临极大的挑战与转型。素描作为基础性的造型训练被当时诸多的改良派画家引入到中国画的教学体系中。随着抗战的历史转折以及新中国时期的历史现状,以素描为主的基础造型在学院派中国画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普及并延续至今。然而,当下中国画更加多元的创作方式和新的面貌对于过去较为单一的素描教学提出了更多的挑战。本文试图从素描在中国画教学体系中的历史生成与具体实践的角度作出一些梳理。
关键词:素描;中国画;教学;实践
中国画的发展历史告诉我们造型基础一定是和当时的中国画创作形成最佳的匹配关系。现行于各大美术院校的素描课程作为造型基础训练的必修课正式引入中国画教学体系最早可以追述到上世纪之初的李叔同、周湘、刘海粟、徐悲鸿等教育家。1918年2月22日,在蔡元培的发起下,在北京大学成立中国画法研究会,徐悲鸿任画法研究会导师。在这期间,徐悲鸿开始把具体的素描造型训练应用到中国画的学习中,6月23日,在理科第一教室出席画法研究会春季休业式会议。并致辞曰:
“李(毅士)先生所说写生之法与鄙意洽合,吾辈以后可先用石膏模型练习描写,然后再至野外写生,亦是由简趋繁之道,但画本亦宜多备,常常浏览,取法既广,资料丰富,临画时,庶免穷窘失错之患。”[1](《北京大学日刊》)
在这之前,中国画解决造型问题的办法主要靠的是对范式的临摹和熟记,或是画家在一种确信(确定、相信)状态下对这些范式进行有限的修正。清代出版的《芥子园画谱》可以很好的说明这一问题。实则这也是作为传统的诸多技艺文化的共同特征。这样的一种文化导向,其好处是我们可以在以此形成的自洽的封闭状态下最有可能的以迥异于西方的艺术样式达到惊人的高度,且极其稳定。然而,不好的方面则是它必将带来传统国画很难突破与创新。
20世纪初期,受到新文化运动的冲击,当时的进步人士将中国社会的苦难归咎于传统文化的桎梏,并呼吁从西方文化中寻找新的出路。在这样的文化导向之下,中国画的发展也面临着改良的迫切需求。比如,1918年5月14日,徐悲鸿在北大画法研究会演讲《中国画改良之方法》,他针对当时画坛的泥古仿古之风气盛行,痛说:“中国画学之颓败,至今日已极矣!其原因在于守旧和失真学术独立之地位”,并提出了以写实素描改造中国画的教学方法:“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绘画之可采入者融之”[2]。 而此时,同样留学欧洲归国的林风眠主张以当时的现代派艺术改造中国画,并强调素描训练的重要性。他曾多次提到:“我认为学习绘画的都必须先学素描,三年以后再选专业”,“而画画,我看还是由素描开始再用毛笔”。可见素描教学在当时改良派中国画教学中的重要性。
随着抗战的爆发,传统国画的造型方法,以及现代派改良人士主张的造型训练方法显然无助于新的创作方法论的建立。特殊时期的历史需要写实技巧与现实主义相结合的新风向,于是以徐悲鸿为代表的素描教学方法确定了历史地位并在全国得到广泛普及。当时中国画的新形态,其背景是中国社会的特殊历史时期转型。中国画的教学体系也必然会由传统的师带徒强调技艺传承的模式转型到现代学院的分科教学体系。因此,素描课程引入中国画教学体系且采用写实训练的单一模式可谓历史选择的必然结果。
新中国成立之后,画院体系以及全国美展模式的形成,进一步强化了素描教学为主题性创作打下扎实的写实训练基础。因此契斯恰科夫素描教学体系成为最有效的造型训练课程,为主流意识形态主导的创作方向提供必须的基础。而此时的传统文人画体系的中国画团体则进一步民间化。改革开放之后,特别是80年代,西方现代主义各路思潮的涌入迅速打破了中国画较为单一的发展格局。抽象水墨、实验水墨、新文人画、都市水墨、等等各种新的尝试逐渐形成了中國画创作的多元格局。作为造型基础训练的素描教学也必然要求打破之前的单一模式。因此,各大美术院校中国画学科开始对之前的素描教学进行反思和新尝试。比如,西安美院孙宜生先生提出并实践的意象素描,中国美术学院的线性素描训练体系,四川美院白德松先生践行的现代素描教学等,都是从更加多元的角度提出素描教学如何摆脱困局的解题方案。新的千年以来,随着全球化步伐的进一步加速,整个社会的各个领域都在国际化的进程中进行更加多元的接触。中国画的当代形态更是要求素描教学体系从之前的单一模式之中加速走出。
当下中国画专业的素描课程,它的针对性有效性在哪里?结合笔者的教学经验来看,首先,具像写实是素描训练里的一个永恒主题。而最有效的最具优势的方法莫过于全因素素描训练。所以,我们说全因素素描训练也同样是是国画专业素描教学必不可少的部分。但相对来说所占比例不要过多,原因在于素描不光是解决写实造型能力的问题,其次对于当下的创作现状来说,它做为造型基础的有效性并不是最大化的。其次,毋庸置疑素描是关于造型训练的课程,而造型应该是多样化、差异化的,在教学中,学生也很容易把造型训练理解为单一的写实造型训练,或由80年代素描教学改革催生的意象造型、线型素描等范畴,且在认识上单一化。怎么让学生逐渐摆脱对造型训练的片面认识?在最初的写实训练之后可以逐步鼓励学生尝试离具象不远略微表现性的练习,鼓励学生从常规技法到个人语言的探索。而后可以逐步鼓励不同材料,不同技法,不同造型方式的试错,逐步在教学中强调“个人造型观的探索与形成”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再者,素描不光是造型基础训练,同时也是思维方式的训练。只有两者最为有效的结合,学生才能从对物像的被动再现到主动呈现的转化。同时也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结合对自身专业的判断与思考来进行素描教学的有效性训练。
注释:
①王震编著《徐悲鸿年谱长编》上海画报出版社,2006年12月版,第25页
②王震编著《徐悲鸿年谱长编》上海画报出版社,2006年12月版,第2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