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采用文献法、实地考察查等方法,对广泛流传于四川东部的土家余门拳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发现:土家余门拳文化内涵非常深厚,对人的教育感化作用尤为显著,然则目前传播极为艰难。因而提出:要充分借助于现代新媒体的传播优势,为其传承搭建学习交流的平台。并充分与文化产业相结合,形成多元化以商养武的新模式。为余门拳的传承与发展奠定基础,也为地方优秀传统体育项目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土家余门拳;文化;传承;四川
基金项目: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体育社会研究中心项目(项目编号:TY2020303);达州市社会科学研究“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项目。
由“五禽戏”演变而来的土家余门拳,在川东地区流传甚广。它既吸纳了传统主流儒学、道教文化的精髓,又萃取了南北民间文化的精华,被誉为川东特色武术项目。2006年9月14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在中国艺术研究院挂牌成立。这一机构的筹建,标志着保护传统文化工作进入日常化。在国家政府部门的引领下,各省市也相继建立了地方传统文化保护机构,并且积极搜集整理地方传统文化。经过几年的努力,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在2009年8月5日四川省文化厅公布的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1],土家余门拳被列入其中,成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至此,这一深处大巴山南麓的民间传统拳法逐渐被外界所熟知。
1 土家余门拳的文化特点及其文化内涵
1.1 土家余门拳的起源
據记载,东汉末年,名医华佗被曹操杀害后,弟子吴普、樊问逃离中原,赴云南研考医学。途经四川,路宿宣汉一余姓农家,见主人之父卧病呻吟,便将师传“五禽戏”中适宜治病功法悉心教授。当吴樊二人于七、八个月后返回时,卧病者早已体健神爽,余姓人家万分感激,请教“五禽戏”全部功法。从此,宣汉县便有“余家”练“五禽戏”之说。这种功法历代相传,又吸取各派精华,逐渐形成独具风格的余氏世袭拳术。清乾隆40年,余氏后裔余有福成为武林高手,闻名县内外,拜师求教者甚多。便在宣汉县南坝乡下场口泡桐树下设馆授徒,世袭相传的武功始传外姓。从此,世代相传的余门拳逐渐发扬光大,传至达州、重庆等川东地区,甚至远传湖北等地,人们将这一从余姓人家所传出的拳法称谓“余门拳”[2],由于宣汉县天台乡是一个土家族聚居地,所以当地人将流传在这里的余门拳称之为“土家余门拳”。
1.2 土家余门拳的文化特点
余门拳作为一种民间武术,数百年来从不间断,流传至今,必定有其独特的文化支撑了它强大的生命力。
首先,内容特点:土家余门拳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武术套路:余门拳基本功、铁掌功、铁肘功、铁腿功、铁板桥功等功夫,共有八十余路。套路分为徒手套路和器械套路两种,其中徒手套路是土家余门拳的主要内容。体现出内容丰富、形式多变的内容文化特点。
其次,技法特点,余门拳具有短手寸劲,借力还力,架势低矮,发劲刚脆;手法多变,攻防严密,手多腿少,短小精悍;提砍砸压,宰剁勾挂,粘贴沉醉,封闭擒拿等特点。技法上讲究巧打快,快打慢;不贪打,但有机必打。其手型较多,爆发力强;步势基本用弓步、仆步、并步、箭步等。套路运动均有一定的路线,多数是原地变换步伐。若干年来形成了自己的技击歌谣:一打眼神,二打迈,三打手风,四打快[3]。
这些文化特点孕育出它强大的生命力,数百年来深受川东地区民间武术爱好者的青睐,逐渐形成了自身特有的武术风格,从而承载了它强大的生命力。
1.3 土家余门拳的文化内涵
古老的中国武术萌芽于古代农耕文化时代,在古代先民的日常劳作、狩猎、自卫等生产生活中,逐渐成型并演绎进化而来。
土家余门拳就正是在这种大环境下萌芽并发展起来的,它是一种以个体而非群体为主体的文化;是一种民间带有自发性质的文化。吸纳了我国多种传统文化成分和要素,如古代儒家、道家与道教、佛教的文化精髓,同时也吸收了四川东北部地区的民间文化,这些文化对它的产生与发展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4]。在我国古代文化的熏陶下,土家余门拳逐渐形成了自身完整的文化构架,包括道德、观念、精神、理论以及套路等。其中显现了道家学说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思想;也兼容儒家学说的“仁、义、礼、智、信”的精华。这些思想体现在土家余门拳中主要表现在:“得饶人处且饶人”、“化干戈为玉帛”的处世哲理方面[5]。
这些哲理,也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即便是现代化的今天,对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处世观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土家余门拳传至余有福后,摒弃了门派、姓氏之见,只要具备习武的尚德者,均可享用土家余门拳所带给人们健身、防卫、娱乐、教育、培养道德情操等功效与快乐。这一历史性的决定,使得土家余门拳逐渐发扬广大,众人受益。这种做法与我们今天全民健身的推广有异曲同工之妙,表现出该拳法超凡的社会使命感及特定社会环境下的历史责任感。
从土家余门拳的文化特点及文化内涵可以看出,该拳法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吸纳了我国众多优秀传统文化成果,形成了架构完整,拳法成熟,内涵丰富的独特文化特点,这些特点,则完全融合在它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当中呈现给人们。
2 土家余门拳的传承
2.1 政府部门的支持与宣传
宣汉县地处大巴山南麓,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建城史,幅员4271平方公里,总体地貌“七山一水两分田”。全县辖55个乡镇,497个村,50个社区,人口123万。土家余门拳就是孕育在这块土地上,如今,具有代表性的传承人有两位,一位是天台乡农民丁耀庭先生,另一位是昆池职中的教师石秀明老师。土家余门拳在川东地区已流传五百多年,从未间断,在历代民间高手的刻苦习练、认真钻研下,现已传到第十一代传承人。近年来,在宣汉县政府的有力推动下,越来越多的人,尤其是青少年,将土家余门拳作为自己的业余爱好、健身手段、娱乐方式,也有人将它作为培养子女意志品质的重要手段等而沉迷于此。
2012年3月,宣汉县广播电视局领导为昆池职业中学和丁耀庭的土家余门拳传习所正式授牌,这一举措,标志着土家余门拳成为宣汉县官方认定的唯一武术传习基地项目。作为地方非物质文化项目,土家余门拳受到越来越多媒体的关注,2012年12月11日,中央电视台第四套节目,用14分钟的时间,专门报道了土家余门拳[6]。2013年3月27日,达州市电视台,以“土家余门拳 农具当兵器”为题,专门报到了土家余门拳。不管是中央电视台还是地方电视台的来访,丁先生总会认真的为观众讲解,全身心的示范演练,并且耐心的指导学生
学习。
在地方政府管理部门的积极推动和各方媒体的关注下,土家余门拳被更多的人所熟知,目前练习者主要以学生为主,尤其寒暑假,一些家长从六百多公里外的成都,专程送孩子来学习土家余门拳,可见政府推动,媒体宣传对民间体育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7]。
2.2 传承人的推广与创新
土家余门拳至今已经传承了五百多年,目前第十一代传承人丁耀庭先生,是位土家余门拳高度痴迷者。由于自幼腿脚行走不便,父亲带他学习土家余门拳,目的是想让他通过练习武术,能坚强的自己走路,然而就是因为他的腿脚,他的师傅便带他从“五禽戏”开始学习,虎、鹿、熊、猿、鸟的各种动作,包括爬、走、跑都是他学习的重要内容。“五禽戏”的练习,为他学习土家余门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他成为一代武术名师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为了提高土家余门拳的知名度,丁先生充分利用一切机会,参加国内外的各种武术比赛或表演交流。每次都以四个“一”结束交流,所谓四个“一”是指:一个人,一面旗,一把斧,第一名。即每次都是一个人去参赛;举一面旗入场;带一把土家余门拳的代表性器械余门月牙双刃斧;最后获得第一。
到目前为止,丁先生参加各种国际国内比赛,共获得第一名二十余次,成为大巴山深处真正的现代武林高手,也是当地赫赫有名的武术家。
2.2.1 理论传承与创新
丁先生不仅热爱武术,而且还酷爱学习,尤其是中医学方面的知识。由于祖上是中医世家,加之他本人酷爱钻研中医学知识,自己便在镇上开有一个中医诊所和一个杂货铺,他便是镇上小有名气的中医医生。
在土家余门拳的传承方面,他不仅从技法上得到了传承,而且在理论上进行创新和发展。而最难能可贵的是他的土家余门拳理论稿,完全是手写的。这些手稿分门别类,有套路、器械的练习图解及其说明,也有体能训练的方法与手段,还有各种器械演变进化过程的图片。
改革开放以来,土家余门拳的理论传承,主要依靠丁先生来实现。在上世纪80年代末,四川省体育局曾组织各地市武术名家,对地方特色武术项目进行了搜集整理,形成了成熟的理论体系,并且于1989年正式出版了《四川武术大全》。而土家余门拳也被列为其中,当时,丁先生亲自参与,使得土家余门拳第一次形成了成熟、完整的电子版理论。
虽然成熟的理论已经形成,但是他依然还在亲自手写,为的就是不断创新。自《四川武术大全》中土家余门拳理论正式出版到现在,丁先生又手写了约5厘米厚的三本土家余门拳理论手稿,不断地融入自己新的思想和体验,这种执着,体现了一位武术大师对拳术的奉献。
2.2.2 实践传承与创新
为让更多的人热爱土家余门拳,丁先生不仅在理论上不断创新,而且在实践上也在不断创新。他利用土家余门拳的基本步法和拳法,自己创编了一套土家余门操。这套操结合了广播体操的节拍,共有八节,每节四个八拍。在他的传习所里,练习者主要以中小学男生为主,这些学生平时上课,利用周末和节假日时间学习土家余门拳。他亲自将这套操教给传习所的学生,并且由学生再次传授给学校更多的同学。同时,他还主动与县教育局、体育局的领导协商,希望能将這套操在学校大范围的进行推广。
土家余门拳,在文化和旅游部门的推动下;在宣传部门的宣传下;在丁先生单枪匹马的奔波下,已经被很多人所熟知,尤其是武术爱好者。但是,其发展速度及推广范围与现今社会的发展是不相适应的,要远滞后于社会的发展。并且仅靠丁先生一个人扎扎实实地具体推广,困难重重,举步维艰。
3 土家余门拳的传承困境
丁先生将大半生的精力都用在了土家余门拳的传承上,它给他带来了快乐,带来了幸福,同时,也给他带来了困惑。主要体现在,当前土家余门拳的传承走到了瓶颈,与其他众多地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一样,缺少资金,缺少平台。而要解决这两个主要问题,则必须将它与现代社会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要让爱好者有机会接触到它,才能逐渐的喜欢上它,从而将它作为一种锻炼身体的手段,最终达到推广余门拳的目的。
3.1 设馆授艺,弊大于利
目前,土家余门拳主要的传授方法是在丁先生的传习所一对一地教,只有在假期学生多的时候,才能形成一个班,方能进行班级教学传授,也就是传统的设馆授艺模式。
师傅手把手的传授方式,是有利于锻造出民间高水平武术爱好者的。他们自幼随从师傅学习武术,对该武术的精髓领会较为深刻。但是,从大众受益的角度来看,受场地、器材等因素的影响,传统设馆授艺方式是不利于推广的,当前的推广与余有福时期的推广完全不是一个意义,时代不同,推广面和借助的平台相差甚远。现代武术强化了表演功能、突出了健身功能、注重了精神教化功能,同时也淡化了技击功能,更多的注重了对人的塑造功能,而它所蕴含的儒家思想,正是现代人所必须具备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因此,要让更多的人接受它的教化,来提升身体素质及思想文化修养,仅靠设馆授艺是根本无法实现的。因此,传统的传授模式在传承范围上表已现出较大的局限性。
3.2 形只影单,举步维艰
丁先生作为土家余门拳的第十一代传承人,在该拳法的传承上做出了较大的贡献。一位普通的农民,除了日常生计劳作外,将绝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都用在了传承拳法上,积极参加比赛,含辛茹苦的教授学生,步履蹒跚的修建场地,精益求精的设计器械,处处都留下了他竭尽全力的汗水。然而,传习所的发展还是非常缓慢,好在当地管理部门授权了一个传习“基地”的牌匾,给予了他精神上很大的支持。但这只是杯水车薪,对于土家余门拳的传承与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3.3 以商养武,步履艰难
天台乡“土家余门拳传习基地”,目前有建筑面积三百多平米的一栋四层楼房,有练功房两个,一楼为初学班练功房,设施较为简单。二楼是提高班的练功房,房内悬挂有练功标语,张贴了各种规章制度,摆放着诸多习武器械。地面上铺有体操垫子,垫子上面铺有地毯。三楼是学员宿舍,每个宿舍内都设有卫生间。四楼是学员宿舍及教练员休息室。在该楼对面,穿过马路,有一间六十平米左右的基本身体素质练习房,里面安装了梅花桩,摆放各种重器械,悬挂了沙袋,还有练功桩,手推磨等身体素质练习设备。
这众多的设备器材的购置,全来自他行医收入。不难看出丁耀庭先生采用的是传统的以商养武的方式,即用行医所得来供养传习所的发展。以商养武的模式,在我国古代就已存在,但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今天,古代的单一化以商养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只有借助于更为多元化以商养武的模式,才能使民间武术逐步发扬光大。
4 传承建议
之所以土家余门拳的传承与发展逐步走向瓶颈,就是因为传统的以商养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要想彻底走出瓶颈,必须构建新平台,探索新模式。而这种新平台和新模式必须建立在信息化手段和多元化经济的基础之上来实现。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变化,科学技术与信息化程度已经深入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民间武术的传承仅靠个人小范围运行是很难发展壮大的,只有借助于现代传播手段,与时俱进的跟人们的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发展与之相关的产业,才能是民间武术更好的发扬光大,为人们的生活所享用,为社会的发展注入新的正能量。
4.1 新时期的以商养武模式
地方政府管理部门应号召广大作家,尤其是武侠小说作家,与民间武术名师合作,撰写民间武术小说读物,以他们的故事为蓝本,创作并出版真人式武侠小说。以他们的技术为指导,撰写武术练习书刊。并将这些小说、读物拍摄成电影,电视连续剧或习练短片。从而形成民间武术小说书刊、影视作品,民间武术大师与作者合作出书;与导演合作拍摄影视,从而获得养武的物质基础,同时,也使民间武术得到了广泛的宣传。
4.2 现代化的以网授武模式
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新资源以及现代传媒新手段,与互联网及传媒公司合作,利用现代信息资源,搭建民间武术习练网络平台,使广大武术爱好者能有一个共同学习交流的平台,既可以相互交流,又能得到民间武术大师的远端指导,从而构建远程网络授课新模式,来改变传统授艺的局限性。
民间武术的发展,不仅要依靠政府的引导,民间武术名师的奉献,还要依靠全社会的关注与支持,形成成熟的产业,来发展壮大民间武术,弘扬中华武术精神。
土家余门拳萃取了中华古代传统文化的精髓,糅合了民间优秀的传统文化成果,形成了精湛的拳术技法。在政府相关部门的推动下,在民间一代代痴迷者的辛勤努力下,逐渐走出大山,然而蹒跚的步履与强劲的社会发展不相适应,但是只要与文化作品相结合;与现代信息化资源相结合,民间优秀传统武术的未来会更加辉煌。
参考文献
[1]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的通知(川府函[2009]48号)[S].2009.
[2]宣汉县志[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4.
[3]毛银坤.四川武术大全[M].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
[4]白晋湘.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学[M].民族出版社,2004.
[5]郎佳凤.川东地区宣汉余门拳文化价值探析[J].鸭绿江(下半月版),2015,1.
[6]央视网.远方的家[EB/OL].[2012-12-11].http://tv.cntv.cn/video/C22432/458e7f2002a043fcb36625b5d788b257.
[7]陈碧述,樊永强.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科学保护原则与途径[J].科技视界,2014,2.
作者簡介
樊永强(1978-),男,汉族,陕西长武人,硕士研究生,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