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文艺思想的继承性与创新性研究

2020-12-01 03:13赵谭兵黄昕邓阳
卷宗 2020年24期

赵谭兵?黄昕?邓阳

摘 要:巴金的创作风格统称为芾甘体,芾甘体反映出巴金一系列的文艺思想,这些文艺思想的形成显然受到了古今中外文艺思想的影响。本文旨在以中国古代批评史为切入点,以巴金为枢纽关联古代文论与当代文学,为巴金文艺思想寻根溯源,同时呼吁当代文坛完成巴金文艺思想再继承与再创新的历史使命,为当代文坛注入新的活力。

关键词:芾甘体;巴金的文艺思想;继承与创新

1 文学武器论与教育说

巴金的文艺功用论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文学是战斗的;二是文学是教育的工具。

“我要拿起我的笔作武器,为他们冲锋,向着这垂死的社会发出我的坚决的呼声‘I accuse”。在巴金的代表作《家》中,他拿起手中的笔作武器,制造了一个又一个悲剧,成功塑造了高觉新等个性鲜明的人物,愤懑地批判着封建大家庭的罪恶、封建礼教对人的摧残,将利刃直接指向了整个封建制度。巴金的创作中也不乏歌颂光明的作品,如《日》通过写飞蛾扑火与夸父逐日的故事,热情地赞美了那种追求光与热、英勇无畏的献身精神。巴金紧跟时代的步伐,用笔下真实的文字充当精神的武器,批判现实、歌颂光明。这最早可以追溯到我国古代诗论的第一篇专论《诗大序》提出的“美刺说”。“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美”即歌颂,“刺”即讽刺。在先秦时期,人们已经认识到文学具有批判与歌颂的功能,而在汉代《诗大序》中演变成了“美刺说”,从美与刺两个角度对文学作品进行评价。东汉刘勰的《文心雕龙》也继承了儒家“顺美匡恶”的思想,在《时序》篇中以为“周南勤而不怨”是“姬文之德盛”的表现,“邠风乐而不淫”是“大王之化淳”的象征;在赞美的同时,也有批判的倾向,“幽厉昏而板荡怒,平王微而黍离哀”。

巴金认为,文学是教育的工具。“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其中的“教化”,便指的是文学的教育功能。西晋陆机的《文赋》中说:“伊兹文之为用,固众理之所因。……济文武於将坠,宣风声於不泯。”这是在阐明文章的作用很大,原本是许多道理的凭借;将衰败的文王武王之道继续弘扬,文章能够宣扬教化使之不泯灭。中唐韩愈提出的“文以载道”,提出的“道”便是用来教育人的,只因时代性的不同,巴金文中所载的“道”便不同,同样是说文学的教育功能。

2 “两个一致”

“我说我的写作如同在生活,又说作品的最高境界是写作同生活的一致,是作家同人的一致。”“两个一致”是巴金文艺思想的灵魂,贯穿其中的核心其实就是一个“真”字,在这一点上巴金继承了我国自《诗经》以来的现实主义传统,讲求故事的艺术真实与情感的热情真挚。

这种现实主义传统是源远流长的,从先秦时期老子提出的“美言不信”之说;到西汉太史公书写《史记》的实录精神;到东汉王充在《论衡》中疾虚妄的思想,反对为文虚假失实,再到中唐诗人白居易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观点,主张文章与现实紧密结合;再到北宋文学家王安石提出的“有补于世”、“以适用为本”的文学主张;再到明代李贽提出的“童心說”,他认为文学都必须坦率地表露作者内心的真实情感,回归文学的初心。

2.1 写作同生活的一致

这里的“一致”指的不是完全的相同,而是相对的“一致”,否则文学会沦为现实的照相机,而失去艺术的活力,这就涉及文学理论中经常要提到的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的问题。

巴金曾指出作品中所反映的生活内容“都是可能的,却不全是实有的”。巴金的文学创作不会有天马行空的想象,而是贴近现实的创作,符合人物的性格逻辑,笔下人物塑造能够达到“什么样的人物就有什么的行为”的境界,都是按照现实规律与逻辑来安排的,但不完全是现实生活的照搬。巴金巧妙运用想象的手法,使得笔下的生活虽然游离现实在却贴近现实,符合美的艺术标准。在陆机的《文赋》中有提到艺术构思的想象活动,形容为“精骛八极,心游万仞”,在想象力活跃或灵感来临时进行艺术构思。在刘勰的《文心雕龙·神思》中,所谓“其思理之致乎,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巴金也的确达到了“神与物游”的艺术境界。

2.2 作家同人的一致

作家同人的一致,简而言之,探讨的是“文如其人”的问题。“文如其人”的命题,最早的完整表述见于苏轼的《答张文潜书》,“子由之文实胜仆,而世俗不知,乃以为不如;其为人深不愿人知之,其文如其为人。”这里是说,从字里行间便能窥见一个人的性情与为人,即作文章要吐真言,不可作违心之语。巴金继承了这种思想,在前期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窥见他的热情与青春的活力,而后期他陷入了深沉的思索与反思,这与他的经历与心态密切相关,这是一种人与文相和谐的状态。情感的热烈与不可遏制是巴金其人的突出特点,也是其文的突出特点。在《<病中集>后记》中,巴金说:“我不靠驾驭文字的本领,因为我没有本领,我靠的是感情,对人对事我都有真诚的感情,我把它们倾注在我的文章里面,读者们看得出来我在讲真话还是撒谎。”西晋陆机的《文赋》中提出所谓“诗缘情而绮靡”的诗学观念,以巴金的散文诗《日》为例,巴金批判继承了其思想,注重情感的表达,反对绮丽的文风,追求朴实无华,歌颂了英勇无畏的献身精神,表达了作者对抗战胜利的热切期待之情。这种情感的真实表达与南朝文论家钟嵘提出的“自然英旨”之说何其相似,不作无病呻吟,完全是“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3 “艺术的最高境界是无技巧”

巴金是偏重文章内容的表达,而轻视形式上的技巧,提出了著名的论断“艺术的最高境界是无技巧”。但是所谓的“无技巧”并不是真的没有技巧的运用,只是作者已经将技巧融会贯通,在准确表达内容的同时已经悄然地使用了一些创作技巧,达到了一种写作上炉火纯青的境界。总体上来说,其文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先秦孔子曾提出,“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文”即文章的藻饰,“质”则是指内容,强调文与质相互配合,内容与形式相互映衬。文章太偏重于形式,就容易形成形式主义文风,如齐梁时期的宫体诗、初唐时期的上官体;而太偏重于内容,容易忽略形式美,而显得文字朴实甚至索然无味,如宋代兴盛的哲理诗,这也是巴金作品的局限性所在。

以上对巴金文艺思想进行了梳理,并结合古代文学思想将两者有机地联系起来,我们发现巴金文艺思想是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大胆创新的,而处于新时代的文艺工作者更是要继承和创新前辈的文艺思想,这是我们新时代的文艺工作者的重要使命。

参考文献

[1]巴金著.巴金全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

[2]孔颖达疏.毛诗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3]刘勰著.文心雕龙[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4]陆机著/张少康集释.文赋集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5]白居易著/谢思炜校注.白居易文集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0.

[6]苏轼著.苏轼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7]杨伯峻注.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

作者简介

赵谭兵(2000-),男,湖南湘潭人,湖南理工学院汉语言师范专业18级本科生,《“芾甘体”与写作实践研究》(赵谭兵、黄昕、邓阳)项目主要负责人,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