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媒体在高校美育工作中的利用方式及作用

2020-12-01 03:13袁琦
卷宗 2020年24期
关键词:高校教育美育新媒体

袁琦

摘 要:美育在我國古已有之,发展到今天,美育工作的重要性更是从教育部发布的《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 2000 - 2010年) 》中凸显出来。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之下,合理利用新媒体并使其在高校美育工作中产生积极作用是我们所需要给予关注的。

关键词:美育;新媒体;互联网+;高校教育

教育部《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0-2010年)》指出:“切实加强学校美育工作,是当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的一项迫切任务。”这说明美育已经从国家层面上被重视,进行美育工作的重要性已经被看到。

1 中国美育的源流

美育是一种对人进行审美价值和审美情趣的教育,它有利于提升人的审美境界,净化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美育”概念的出现,是在十八世纪五十年代鲍姆嘉通建立“美学”学科体系之后,由席勒提出来的。但是美育实践和美育意识,古已有之。在中国,早在西周便有周公“制礼作乐”,礼是伦理关系的规范、仪式,乐是包括诗、歌、舞在内的综合体艺术,礼乐结合,既是治理国家的法律、制度,又是进行教育的方式。到春秋末期的孔子,他注重的礼乐教育其实就是审美教育。孔子结合诗、乐、舞发挥了他的美育思想,奠定了中国古代美育的思想基础,并在一两千年的封建社会中形成了中国的美育传统。

到了近代,教育家蔡元培在《教育大辞书》的美育条目中说:“美育者,应用美学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他认为美育应超过宗教,并逐步取而代之,因为这有利于陶冶人的性情,丰富人的情感,提高人的境界,增强人的品格。在现代社会,美育并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必不可少的。而且美是随着时代变化的,是不断发展的,而新媒体就是让高校美育工作做到与时俱进的工具。

2 美育的工具——现代新媒体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于2020年4月最新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0年3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0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64.5%;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8.97亿,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高达99.3%。在在线教育方面,截至2020年3月,我国在线教育用户规模达4.23亿,较2018年底增长2.22亿,占网民整体的46.8%;手机在线教育用户规模达4.20亿,较2018年底增长2.26亿,占手机网民的46.9%。2020年年初,全国大中小学开学推迟,教学活动改至线上,更是推动在线教育用户规模快速增长①。从以上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现如今新媒体已经较为广泛地应用于高校学生的生活、学习和交友等各方面

4G的普及和5G的到来让网络资源的上传和下载变得畅通无阻,信息交流越来越方便快捷。浙江大学传播研究所所长邵培仁认为,新媒体的优势是由所有人面向所有人进行的传播,特质是“互动”,指“参与双方一起创造和分享信息、赋予信息意义,以便相互理解”②。蔡帼芬在《媒介素养》中指出:“在这个电子世界里,正在进行着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文明集结和一种全然不同于以往任何方式的交流与融合。”那么,高校应该如何利用新媒体的特质来进行美育工作就变成了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3 美育的任务及对应措施

从美育的实践目的看,我国美育的任务大致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一,培养学生充分感受现实美和艺术美的能力。包括培养学生充分感受自然界的美,培养学生对社会美的正确观点和感受社会美的能力,培养学生感受艺术美的能力等;其二,使学生具有正确理解和善于欣赏现实美和艺术美的知识与能力;形成他们对于美和艺术的爱好;其三,培养和发展学生创造现实美和艺术美的才能和兴趣。要使学生学会按照美的法则建设生活,把美体现在生活、劳动和其他行动中,养成他们美化环境以及生活的能力和习惯③。

首先从教育内容上看,美育应该是激扬的、动情的、令人愉悦的,传统课堂的相对古板和单调让美育教育受到阻碍。想要帮助高校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提高高校生的审美能力就必须先要让他们看到正确的美。新媒体可以从色彩、形状和声音等方面全方位、立体地展示美,让学生亲自看到和感受到。高校生永远对新鲜事物感兴趣,那些空洞枯燥、一成不变的教授内容是无法让他们提起兴趣的,自然也就没办法顺利进行美育工作。利用新媒体来改变高校美育内容,有利于帮助高校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培养和提高高校生的审美能力。

其次是教育形式,新媒体凭借自身方便交流、传输自由的优点,可以给高校学生提供非常多的电子资源。利奥塔说:“因为知识可以转译成计算机语言,因为传统教学与存储相似,所以教学可以由机器来完成。”高校生完全可以通过浏览器或者视频播放器来观看提高审美能力的新颖节目,而不用一直被禁锢在教室里。以《小镇故事》为例,作为国内首档全专家团人文类文化探索专题节目,它很好的利用了优质明星对学生的引导作用,“音乐诗人”李健带领五位来自各领域的高知去探索国内的特色小镇,游览山水,解读历史,寻觅人文。学生在观看节目时,既可以看到自己喜爱的明星,也获得了美的教育,而且这种方式让枯燥的人文历史变得更加有趣,一举多得,实在是一档非常优秀的综艺节目。

除了这类优秀综艺节目之外,各种网课APP,如得到、网易公开课和中国大学慕课等,通过线上汇集名校名师课程直接讲授知识,也是在新媒体影响下产生的新形势。这些课程专业性强,知识浓缩,方便观看,而且可以做到线上实时互动,给学生提供了交流互动的平台,对国内高校学生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但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新媒体具有开放性、共享性、互动性和平等性等优点,但也因此有着低可控性、匿名性和商业化等缺点。《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显示,我国网民学历整体偏低,受过大学专科及以上教育的网民群体仅占19.5%,④这就使得网络信息良莠不齐。为了帮助高校生形成健全的审美心理结构,高校老师应该起到帮助学生分辨好坏以及教给他们如何分辨知识良莠的能力的作用,政府也应该加大对网上教育平台的监管力度,为新媒体视阈下的美育提供保障。

4 结语

总之,新媒体已经超过了一般传媒工具的角色,在美育工作中,它已然变成了承载美的化身。科技使人进步,新媒体的不断发展使人们对它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同时,它也为高校进行美育工作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途径。利用好这个工具,高校美育工作就会进行的更加顺利。

注释

①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现状统计报告[R].2020年4月28日

②邵培仁.传播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8月1日

③周德昌,江月孙.简明教育辞典[Z].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1月

④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现状统计报告[R].2020年4月28日

参考文献

[1]黄荔.新媒体时代美育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应用探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9(21):69-71.

[2]焦玲玲.新媒体视域下美育的利与弊[J].继续教育研究,2015(08):115-116.

[3]郑德.关于新媒体美育的思考[J].长春大学学报,2013,23(03):362-365.

[4]闫欢.新媒体视阈中的大学美育与媒介素养教育研究[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8(02):137-138.

[5]张敏.新媒体条件下以美育手段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中国报业,2012(16):28-29.

[6]张建,孟丝琦.试论大学生新媒体素养与审美素养的和谐发展[J].中国美学研究,2019(01):218-227+306.

猜你喜欢
高校教育美育新媒体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高校设计教育网络平台的服务系统设计研究
美育教师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