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游戏化背景下幼儿园班级环境创设的思考

2020-12-01 03:17袁晓敏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20年11期
关键词:创设理念班级

袁晓敏

随着课程游戏化建设项目的大力推进,各个幼儿园都在反复强调环境对于课程实施的重要性。我们在实施、观摩、反思的过程中,发现很多教师在将游戏化理念转变为行动方面还存在一定距离。幼儿园的课程现状依然表现为单薄、粗浅、骨感。

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的课程理念并未真正转变,教师的教育行为尚未有效跟进。那么,如何使“骨感”的课程逐步走向“丰满”呢?笔者认为:只有当教师真正理解游戏化的理念,才会自发研究环境与儿童发展之间的关系;才会反思班级环境创设中的问题;才会将课程渗透于环境之中,为儿童创设一个浸润式的学习环境,帮助儿童获取知识与能力,获得更自由自主的生长。

一、以知促行,变“被动”为“主动”,让课程理念丰厚起来

课程理念能够引领教师的教育行为。若要使课程从“骨感”走向“丰满”,首先要让教师的课程理念丰厚起来。据笔者观察,很多教师的课程理念仍然存在着“忽略生活教育价值”“忽略环境教育价值”等误区。这些教师对课程游戏化精神的理解不到位造成了“游戏化”与“儿童发展”之间出现了脱节现象。

因此,笔者认为:理解并认同游戏化理念是促使教师在班级环境创设中由“被动”变为“主动”的基础。若要打破某些根深蒂固的错误观念,则需要做到以下三点:

(一)主动向书本学习,吸收新理念

虞永平教授说过:“今后真正拯救我们学前教育的一定是理论。”因此,向书本学习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各种举措背后的含义,促使教师吸收新理念,进而与实践相融合,优化自己的教育行为。

(二)主动向同行学习,感受新理念

每个地区都有落实课程游戏化的领军者,这些领先的园所能带给教师以直观、强烈的游戏化课程感受。因此,园方可经常为教师创造外出观摩的机会,让他们亲身感受游戏化环境带给幼儿的发展。这样,他们才能带着对课程游戏化的认同感主动转变自己的教育行为。

(三)主动向儿童学习,践行新理念

园方要鼓励教师积极践行游戏化理念,边实施、边观察、边反思、边调整,努力做到尊重儿童、下放权力、有效支持,在向儿童学习的过程中体会转变角色后的变化,从而主动为儿童创设更多适宜的班级环境。

二、以意引领,变“随意”为“有意”,让课程意识丰盈起来

很多老师经常会有这样的困惑:各区域的材料看似已经很丰富了,可幼儿在游戏中却经常出现浮躁、争抢玩具、追逐打闹、打翻物品等现象,孩子们的发展也不尽如人意。其实,出现这些现象的班级通常都有一个共性的问题:环境创设过于随意。而随意的原因则在于教师的课程目标意识淡薄,缺乏科学的规划与引领。《0~8岁儿童学习环境创设》一书指出:如果班里的儿童有很多行为问题,教师首先要检查环境,看看能否通过改变环境解决问题。如何让班级环境变“随意”为“有意”呢?

(一)科学规划空间布局

教师可结合教室的空间特征按照“动静分离”原则规划各个游戏区,并注意发挥某些区域之间的相互促进作用,推进游戏的深入开展。如:美工区最好靠近盥洗室,方便幼儿清洗画笔、调试颜料;热闹的“小吃店”要与安静的阅读区分隔开,避免造成干扰;表演区和音乐区可以安排在一起,便于幼儿利用音乐区的乐器、音乐等进行表演;“心情日記”可以与读写区整合在一起,可丰富游戏内容。

(二)智慧融入课程目标

教育的根本是促进幼儿的发展,因此,教师必须有清晰的发展意识和目标意识。目标,最大的功能是引领我们的行为。融入课程目标能够帮助我们有计划、有目的地创设更有效的课程环境。进而明确可以在游戏中给予幼儿哪些支持,如何帮助幼儿通过与环境的互动获得深度学习。

(三)有序摆放游戏材料

蒙台梭利认为:“保持环境的有序十分重要,它可以防止儿童为寻找材料而浪费精力。”为此,教师可以在装有游戏材料的容器上做标记,并在对应的放置地点也贴上相同的标记。让幼儿在有趣的对应游戏中既培养了分类整理的能力又解决了物品杂乱无章、经常打翻的问题。

三、以宜激趣,变“观赏”为“互动”,让课程内容丰富起来

儿童的学习是在与环境中的人、事、物不断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产生、发展的。然而,很多班级的环境中都存在着“重美观,轻互动”的问题。这些只能观赏却无法互动的环境,就像一块贫瘠的土地,使儿童无法从中获取养分。如何让“观赏型”的环境变为“互动型”呢?适宜,就是解开这一难题的钥匙。

(一)因地制“宜”,助推幼儿与主题墙零距离

主题墙是环境创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幼儿园得天独厚的课程资源。教师可因地制宜地设计主题墙的高度与大小,为幼儿与主题墙零距离互动提供可能。让幼儿在设计主题墙、创设主题墙的过程中梳理知识经验,衍生更丰富的课程内容。

(二)各得其“宜”,巧促幼儿与游戏材料对上眼

不同的幼儿有着不同的游戏需求,因此教师在投放游戏材料时要基于幼儿当前的发展水平与需求投放不同难度、不同功能的材料。让每个幼儿都能在游戏中找到适切的、感兴趣的和有教育性、实用性、操作性的材料,进而借助适宜的游戏材料引发生动的游戏行为,发挥游戏材料的最大价值。

(三)识变从“宜”,允许幼儿对游戏约定做调整

很多幼儿园都会在游戏区内呈现游戏约定,然而,这些“约定”通常一经上墙就再无更改。但幼儿的游戏是具有可变性的,随着游戏水平的提升与游戏需求的变化,那些一成不变的游戏约定只会成为可有可无的观赏品。因此,教师要鼓励幼儿根据游戏需求灵活调整约定,在深度互动中逐渐丰盈课程内容。

综上所述,若要真正将游戏化理念转换为与之相符的教育行为,就需要教师不断转变理念、转变视角、转变角色、转变形式,通过游戏化环境的优化促进课程由“骨感”走向“丰满”。

猜你喜欢
创设理念班级
班级“四小怪”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不称心的新班级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
中医理念的现代阐释
班级被扣分后
创设可操作得区域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