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良好的翻转课堂生态

2020-12-01 03:17胡彩凤李平赵丽娜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20年29期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翻转课堂

胡彩凤 李平 赵丽娜

摘要:近年来,翻转课堂在教育界引起了广泛关注,为高职院校教学改革提供了方向。该文首先分析了翻转课堂的研究现状,接着以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为例,从学生主动学习、教师合理翻转、批判性思维培养等方面分析构建良好的翻转课堂生态的方法,以突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以期为高职院校课程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翻转课堂;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20)29-0130-02

1 问题的提出

传统教学以班级授课制为典型的教学组织形式,围绕教师、教材、课堂这三个中心开展,最典型的代表是凯洛夫( N.A.Kaiipob)的五步教学法。显然,这种教学模式强调教师对教学过程的绝对支配作用,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随着以“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逐步深入,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渐渐融人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过程中。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的雏形源于美国科罗拉多州落基山林地公园高中的两位化学教师,他们将课程内容录制成视频,传到网络上供学生课前下载学习,逐渐过渡到课堂上教师只专注学生的深层次学习,由此在教育界引发了广泛关注。

截至2019年12月末,在中国知网,通过“翻转课堂”“计算机基础”“高职”三个主题词检索到文献共67篇。从检索结果可以发现,基于高职计算机基础的翻转课堂教学研究起步于2014年,兴起于2015年,并在2018年达到了顶峰。以Gartner发布的技术成熟度曲线(The Hype Cycle)为标尺,结合容梅等学者[1]对翻转课堂发展阶段划分的研究,国内对高职计算机基础的翻转课堂研究已经历了技术萌芽阶段(Technology Trigger),目前处于期望膨胀后期(Later period of Inflated Expectations)。

目前,普遍上将翻转课堂定义为“教学流程的翻转”,基于这种教学模式,国内学者进行了诸多探索。但是,在教育实践中,也出现了翻转课堂流于形式、形似而神不似、照搬流程翻转的形式等问题[2],因此,有必要对高职计算机基础翻转课堂进行进一步的探讨。

2 构建良好翻转课堂生态的方法

2.1 以学生主动学习为前提

在翻转课堂教学中,核心是先学后教,进而做到教与学的有机统一。也就是说,学生的“学”是教师的“教”的基础。在《论语·述而》中,孔子提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南宋理学家朱熹在《论语集注》对其做了解释:“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也就是当学生思考问题有所懂、想要表达却说不清楚的时候,教师才给予启发。反之,即愤则启,悱则发。最关键的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把教学变成学生主动探索的过程。显然,填鸭式教学、满堂灌的方式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产婆术”理论也体现了这一思想,由此可见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意义。

至于如何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可以从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中得到启发。首先,教师要明确学生发展的两个水平:一是学生已经达到的水平;二是学生通过努力在最近的将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个水平之间的区域就是“最近发展区”;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師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按照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来设计和实施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已有认知水平之上难度的内容,使学生个体产生潜在水平和现有水平之间的认识矛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使教学既不仅仅跟随学生已有的发展成果,也不是对学生的简单机械式灌输,而是真正建立起教学与学生个体发展之间的桥梁,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例如,《计算机基础》中“数制”的教学,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了解数制的相关概念和基本运算规则。那么,在翻转课堂的“课前”环节,教师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并结合学生已有认知水平设计学习资料,用直观、类比的方式,逐步深入拓展数制的知识,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同时,通过实例,帮助学生理解数的按权展开以及数制相互转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2 以教师合理翻转为保证

宋代朱熹在《朱子全书·论学》中提到“小立课程,大作功夫”。针对翻转课堂,教师要做到能够对课程内容有透彻的理解,并能够对现有教学资源进行大胆、灵活的处理,对知识点进行高度提炼形成微视频等学习资源,做到“小立课程”;同时,在知识内化环节,减少单向的知识传递时间,让学生投入到有意义的学习活动中,在有效的翻转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做到“大作功夫”。

另外,针对学生的课前学习,当学生自主学习的自由度过大时,容易造成教学目标的偏离,因此,教师要能够准确深入地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合理确定课前环节的“度”;同时,要能够分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个性问题和共性问题,并合理设定课堂内容,确定课堂环节的“度”,从而有针对性地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活动。此外,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可以将传统课堂内的某一部分翻转到课堂外,也可以将课堂外的一部分翻转到课内[3]。

2.3 以批判性思维为引领

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的雏形来自“苏格拉底方法”,即教师并不直截了当地把学生所应知道的知识告诉他,而是通过问答甚至辩论方式来揭露对方认识中的矛盾,逐步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答案。

爱因斯坦说,科学只能告诉人们“是什么”,却不能解决“应当怎样”的问题。因此,在寻求知识的道路上,学生需要不断地对接收的信息进行评价、质疑,再进行分析、综合,最终形成自己的见解或看法,才能解决“应当怎样”的问题。张长海[4]提出在信息素养教育中融合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能较大程度地提高大学生的创造力。

传统教学中,学生已经习惯了海绵式思维方式,以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应用软件教学为例,往往教师先将案例的操作步骤演示给学生,学生再进行独立操作或者开展相关的练习,有的学生能够迅速地完成并且触类旁通。也有的学生能够记住教师讲解的全部过程,却不知道自己操作时如何下手,提供不了问题解决的办法,这就是海绵式思维的症结所在。而在高职计算机基础翻转课堂教学活动中,我们希望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与知识开展积极互动,将被动的海绵式思维逐渐转变为淘金式思维,进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关于如何培养批判性思维,李开复提出了四点建议:多问how,不光要学知识,还要学会用知识;多问why,理解“为什么是这样”;多问why not,试着去反驳;多和别人交流讨论。同样的,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教学活动不能以学会某一个软件为目的,而应该在多问和多学中触类旁通,掌握同类软件的使用技巧,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2.4 以团团坐为格局

环境作为课堂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育教学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传统的“排排坐”模式适应了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教学方式,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打破了这一惯例,课堂上以协作探究、分组讨论、展示交流等活动为主,通过师生交互、生生交流助推了知识内化的过程。“排排坐”模式从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分组交流的发挥空间,而“团团坐”拉近了学生之间的距离,为学生的协作探究和团队合作提供了便利,突出了“学”的作用,强调教与学之间的双向互动,提升了学生合作学习的积极性。

3 小结

课堂是一种特殊的生态,它由教师、学生、环境等多种因子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的和谐统一的共同体。在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引入翻转课堂模式,有助于学习目标的有效达成,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至于如何从过程性上评价翻转课堂的教学效果,还值得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容梅,彭雪红,翻转课堂的历史、现状及实践策略探析[J].中国电化教育,2015(7):108-114.

[2]胡立如,张宝辉,翻转课堂与翻转学习:剖析“翻转”的有效性[J].远程教育杂志,2016(4):52-58.

[3]张广兵,翻转课堂的多维度反思[J].教学与管理,2018(21): 13-16.

[4]张长海,大学专任教师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接受度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57-61.

【通联编辑:王力】

作者简介:胡彩凤(1989-),女,内蒙古自治区赤峰人,助教,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信息化。

猜你喜欢
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翻转课堂
“双创”形势下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索
基于QQ群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践与应用
翻转课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