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万美 王德云 陈海波
中国葛洲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湖北 武汉 430033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高速公路建设投资力度的加大,我国山区高速公路工程建设迅速发展。山区地质地形复杂,高速公路建设过程中滑坡、溶洞等病害问题突出,相关的处置费用不可预见且导致工程造价显著提高[1-8]。本文对宣杨高速公路K2K49+900—K2K50+080滑坡体形成原因进行探讨分析,结合现场踏勘、地质补勘,探明滑动面,验算分析下滑推力,并对处置方案进行合理比选和施工优化,总结提出了滑坡治理的注意事项和防治措施。
宣杨高速公路K2K49+900—K2K50+080段原设计为路堑三级挖方边坡,主要地质情况为:上覆第四系全新统残坡积层(Q4dl+el)碎石、粉质黏土,下伏基岩为二迭系上统峨眉山组(P2β)玄武岩。根据钻探揭露地层,从上至下为:第四系全新统残坡积层粉质黏土,厚度为0.6~5.5 m;粉质黏土夹碎石土,钻探揭露厚度为0.5~6.5 m;二迭系上统峨眉山玄武岩组全风化玄武岩,钻探揭露厚度为0.7 m;强风化玄武岩,钻探揭露厚度为4.4~18.3 m;中风化玄武岩,厚度未完全揭穿。2019年5月,开挖至第二级底部时,二级边坡前缘开始出现剪出裂缝,带动上覆粉质黏土层土体出现了滑坡,危及上侧山体上500 kV高压铁塔安全,施工单位立即停止了开挖。随着变形的发展,边坡中部也逐步出现了裂缝,后缘也出现裂缝,裂缝最宽处达1 m,深度2~3 m,裂缝张开方向与坡面倾向基本一致,斜向小里程方向,形成工程滑坡(图1)。经过各方现场勘察,形成处理方案纪要,并经过补充勘察,于2019年6月提供设计变更处置文件。
踏勘现场后对边坡前缘填土进行了反压临时应急处理方案,反压高度同二级平台顶,土体截面8 m×8 m,1∶1.5坡率,反压后边坡变形得到了遏制,趋于稳定。
滑动面在泥质砂岩全风化层(粉质黏土),滑坡体为土夹石地层滑坡,滑动面为泥质结构。滑体剪出口上倾角度10~15°,剪出口滑出位移1.2 m左右,主滑段剪出口离地面深度10~14 m,剪出口沿原二级坡向上倾斜,滑坡体后沿台阶高1.5 m左右,裂缝宽1 m,裂缝位移方向和山体坡面一致(图2)。
图1 滑坡边界示意
图2 滑坡全貌
滑坡发生后,为及时了解滑动面地层情况,现场共布置补勘钻孔4个,补勘揭露地层从上至下为:粉质黏土、强风化泥质砂岩、中风泥质砂岩。
场地地下水主要为基岩裂隙水,主要赋存于基岩裂隙中,由大气降水和相邻含水层补给,顺着裂隙向地势较低的相邻含水层径流排泄,富水性较差,透水性一般,水文地质条件属较简单类型。
经区域水文、地质、地形地貌综合分析,初步判断本滑坡的形成和发展是各种自然因素叠加的结果。
主导因素:斜坡分布有坡积松散堆积物,为滑坡的形成提供了源物质。斜坡上粉质黏土、粉质泥岩松散堆积体为滑坡的发生提供了足够的滑动物质,且泥质粉砂岩遇水易软化,路基开挖过程中导致基岩裂隙水顺岩层排出形成滑动面。地形前陡后缓,为滑坡提供了活动空间,滑坡区上部为缓平台,下部边坡的临空面较大,在地形上为滑坡提供了活动空间。
激发因素:施工开挖扰动形成了不利影响,目前施工开挖斜坡中前部2级边坡,形成约16 m的台阶状临空面,且局部已揭穿岩土分界面,对土体形成了扰动,弱化了坡体中前部的抗力;对斜坡稳定性产生了不利影响。堑顶外5 m左右有村民新建房屋,同时堆放了建筑材料,形成荷载,加剧了滑坡的形成。
2种因素结合,在坡脚开挖形成临空面,分层土体在地下水的作用下沿滑动面剪出破坏,最终产生滑坡体。
根据滑坡后缘和剪出口形态,基本确定滑动面近似圆弧形。根据裂缝位置,选取代表性的断面K2K50+020进行综合内摩擦角反算。下滑安全系数取0.98,通过反算得到综合内摩擦角为11.3°。
采用宽平台卸载,尽量卸载主动区土方,保留被动区土方。安全系数采用1.15,综合内摩擦角为11.3°,利用路基工具箱计算剩余下滑力。经计算(图3),在主滑断面12#分块处设置抗滑桩,天然状态工况下,桩位下滑力为528.5 kN/m,剩余下滑力计算结果为366.5 kN/m,故以528.5 kN/m作为抗滑桩设计推力。
图3 滑坡体分块示意
该段原设计为挖方三级边坡,第一级边坡设重力式路堑挡土墙,墙高3.5~9.5 m,挡墙胸背坡率为1∶0.3。挡墙墙身采用C20片石混凝土浇筑。第二级边坡采用框架锚索加固,坡率1∶1,锚索长25 m。第三级边坡采用骨架护坡,坡率1∶1.25。
1)地表裂缝处理。对坡体已发生的裂缝应采用黏土回填、夯实封堵,并采用塑料布覆盖,同时,对已破坏的山坡截水沟进行修补完善,修补数量按实计量。
2)坡面排水设计。为避免降雨过程中的雨水下渗,导致土体受浸泡而强度降低引起更大破坏,采取如下措施:在坡顶外5 m处设置完善的山坡截水沟,确保雨水不再灌入裂缝中;在加宽平台上设置3道截排水沟。
3)回填反压工程。在抗滑支挡工程尚未实施之前,拟采用回填反压等临时措施,防止变形体进一步变形失稳。回填至原设计二级平台处。反压体顶宽不小于8 m,回填土方压实度要求不小于93%。
该段由于路基开挖后形成临空面而诱发滑坡,变形体物质主要为泥质砂岩全风化层(粉质黏土),物理力学性质较差。针对变形体的物质成分和成因,考虑施工便捷性和上侧山体上500 kV高压铁塔安全,采用宽平台卸载+采用埋入式抗滑桩方案。
5.3.1 抗滑桩设计
考虑雨季即将来临,为尽快完成滑坡治理,避免产生次生灾害,确保工期不受影响,采用便于机械施工的圆形抗滑桩,抗滑桩布置如下:K2K49+940—K2K50+081左侧35 m处设置1排抗滑桩,抗滑桩共48根,编号1#—48#,其中1#—12#抗滑桩长20 m,13#—48#抗滑桩长25 m。抗滑桩直径1.5 m,桩间距3 m,每3根抗滑桩采用连梁连接,抗滑桩伸入连梁0.5 m进行锚固,每段连梁长9 m,宽2.5 m,高1.5 m,连梁间设置2 cm沉降缝。
5.3.2 坡面防护设计
第1级坡面采用拱形骨架防护,拱形骨架下设置支撑渗沟;第2级坡面采用拱形骨架防护;加宽大平台采用植草防护;第3级边坡采用框架锚索防护,锚索长25 m,设计锚固力420 kN;第4级边坡采用框架锚杆防护。
依此方案施工完成后,边坡的整体稳定性得到了保证,也确保了上侧山体上500 kV高压铁塔的安全。该段滑坡体路基处置后已作为本项目的预制梁场投入使用,达到了满足既定工期和节省投资的经济效益目的。目前国内高速公路建设大多采取PPP模式,普遍存在因建设基本程序和项目施工同步进行,导致设计未批复或设计深度不足的问题,且山区高速两阶段施工图设计因为缺乏必要的基础资料(如地勘、水文等资料),造成设计方案在施工过程中很可能需要修改和调整,故山区高速公路在进行优化设计时,首先应认真分析原设计意图,不能一味追求线性指标和经济效果。在选择滑坡病害防治措施前,应详细调查地形、地质和水文条件,充分分析病害原因,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后,方可确定设计方案。在对滑坡实施整治施工之前,要掌握滑坡地段的土质情况、土方大小以及滑动程度等资料信息,制定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案,以保证安全、质量、工期,并节省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