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 颖,胡克平
(1.山东理工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山东 淄博255000;2.淄博职业学院 招生办公室,山东 淄博 255314)
齐地是指先秦齐国历史上形成的,涵盖今日山东北部、中部、东部广大区域的历史地理概念。工商文化是指工商业发展所具备的条件、资源、技术,以及生成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由于齐地山海兼备,并且处于世界古代文明轴心带以及海陆交通交汇点上,因此,不仅具有良好的工商业传统和发达的工商业资源,而且曾是北方通往韩、日的海上丝绸之路,以及西方经西安至欧洲的陆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源头和货源地。因此,研究齐地工商文化的发展,对于进一步认识古代丝绸之路以及充分发挥山东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齐地不仅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而且古代先民在发展工商文化的基础上,进行了不懈地开拓与创新,为当代“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条件。
1.齐地优越的地理位置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了天然通道
山东位于北纬34°—38°之间,气候温暖温润,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南有高山,西有黄河,中有平源,东有丘陵,半岛周边临海。既适宜于农耕,又具备发展手工业和海洋经济的天然条件。
齐地境内河流湖泊众多,水源充足,为水路交通运输提供了重要渠道。据《尚书·禹贡》记载,兖州“九河既道,雷夏既泽,澭、沮会同……浮于济、漯,达于河”,青州“嵎夷既略,潍、淄其道……浮于汶,达于济”。九河是黄河下游的诸多河道,它与黄河支流澭水、漯水、济水,以及济水支流沮水,外加雷夏泽(位于今菏泽东北),共同组成一条畅通的水路运输通道。夏朝时期,兖州的赋税通过各个渠道,汇集于济水、漯水,经过黄河,最后运达都城;青州的赋税则通过潍水、淄水和汶水,到达济水,再到黄河。此外,登州、莱州、胶州以及烟台、青岛先后成为齐地对外交流的重要港口。
2.齐地工商文化的发展为“一带一路”建设开辟了诸多便利通道
齐地贸易通道包括陆路、内地水路和海路。在陆路方面,齐国时期形成了以齐都临淄为中心并辐射四方的贸易通道;魏晋南北朝时期,青州的交通地位有所上升;明清时代,特别是1904年胶济铁路开通后,济南、周村、潍县成为交通枢纽和自开商埠,特别是周村,因位于东西交通要道,以及南部泰沂山脉和北部华北平原的连接处,而成为东西南北交通的枢纽和北方商贸集散地。经过长期的发展,齐地形成了几条重要的陆上工商通道。比如,从临淄出发,向东经潍县(今潍坊)、平度、福山到荣成;向东南,一是经潍县、高密、胶州到青岛,二是经青州、临朐、沂南到莒南;向南经莱芜、蒙阴、临沂到郯城;向西南经泰安到鲁地;向西到济南,经济南既可直达中原、陕晋,也可南下北上;向北经博兴到惠民、东营;向东北经寿光、昌邑、莱州、招远、黄县(今龙口),折向福山一线。《史记·货殖列传》中的洛阳人“东贾齐、鲁”之说,表明当时河南与齐鲁工商通道的畅通。从全国形势看,金代以前,由于都城在长安、洛阳或开封,所以,齐地境内以东西方大道为主干道,但自金代建都北京起,南北干道成为交通运输的大动脉。元代曾以山东为腹里,并在山东设有198处站赤,向东直至海港,向西可达西安,向南直下南京、杭州。
在内地水路交通方面,古代早期主要依靠黄河与济水等天然水域,后来人工河逐渐增多。宋代东西运输主要依靠黄河、大清河以及沟通二河的新开运河——五丈河(即广济河)。比如,北宋初期,“京东自潍密以西州郡租赋,悉输沿河诸仓,以备上供。清河起清淄,合黄河,历齐、郓,涉梁山泺、济州,入五丈河,达汴都,岁漕百余万石。所谓清河,即济水也”(1)江少虞:《宋朝事实类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255页。。南北运输主要依靠黄河和隋朝开挖的永济渠(宋代称御河),宋代河北边塞所需粮食、钱帛及其他物品,大部分由齐地的滨、沧、德、博四州沿黄河和御河输送(《宋会要辑稿·食货三十九》)。金代不仅以永济渠为中心的南北航道地位上升,而且还开通了一条自济南历城向东的东西水上新河道——小清河,经章丘、邹平、长山、新城、高苑至博兴,合时水东北至马车渎入海,曲行近五百里(2)据于钦《齐乘》卷二《山川》“泺水”条。。元代政府在山东开凿了东平—东昌—临清的会通河,与后来开凿的由通州到大都的通惠河南北相接,构成南北交通大动脉。
在海路交通方面,自春秋时代起,齐地便与韩、日通商。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以前,齐地的登州、莱州港是通往韩、日的主要港口;宋代由于契丹的兴起与阻挠,宋哲宗元祐三年(1088)胶西县(今胶州市西)正式设置市舶司机构以取代登、莱港的地位。宋代即有商人沿海向南到闽浙一带经商;元代从南方刘家港出发到大都的海上漕运线,有三条经过山东。明清时代,特别是约开商埠以来,烟台、青岛成为对外交往的重要港口。
齐地崇商重工传统,太公封齐时确立,桓管时代得到极大发展。它不仅推动了齐地工商业的发展,为丝绸之路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而且也为当代“一带一路”建设奠定了良好的资源基础。
考古发现,齐地早在四五十万年前就有人类居住;距今约8500年进入新石器时代,并形成了后李文化—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等一脉相承的文化体系,创造了灿烂的东夷文明。夷由大和弓组成,表明当地狩猎和畜牧业发达;龙山文化墓葬中出现了薄如蛋壳、漆黑黝亮的蛋壳陶,为后世制陶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大汶口与龙山文化中出现了大量骨针、骨锥、骨梭、玉铲、玉凿等骨器与玉器;北辛文化出土的器物底部就有了席纹编织痕迹,大汶口文化时期出土的陶罐底部直接出现了印有每平方厘米8×11根的布纹(3)北京大学考古实习队等:《山东长岛县史前遗址》,《史前研究》1983年创刊号。,出土的骨针有的细约仅1毫米,相当于现在的纳鞋针粗细;《尚书·禹贡》记载,青州向朝廷进贡盐、麻、柞丝,兖州进贡漆、丝、织文(染成各种花纹的绫罗)等物品;染织业是齐地的传统产业,早在莱人时就善于染紫,染的紫色丝带和丝织品在周朝都城价格昂贵(4)黎翔凤撰,梁运华整理:《管子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1481页。;至迟在大汶口文化早期就出现了我国最早的人工酿酒技术;在大汶口文化末期或龙山文化初期,人们逐渐研究出冶炼铜的技术。手工业的发展带动了货币的出现,继墓葬中出土猪、狗等实物后,在齐地出现了美丽的贝币。
太公封齐后,面对“负海舄卤,少五谷,而人民寡”(《汉书·地理志下》)的自然环境,采取了“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史记·齐太公世家》),以及“劝其女功,极技巧,通鱼盐”(《史记·货殖列传》)的政策,从而确立了崇商重工的传统。这些不仅吸引了大批商人,而且出现了“人物归之,繦至而辐凑。故齐冠带衣履天下,海岱之间敛袂而往朝焉”(同上)的局面。
据《管子》记载,桓管时代采取了许多推动工商业发展的措施。第一,将工商业中非奢侈品生产的部分看成本业,实行农工商并重政策,认为“民作一而得均”“无市则民乏”。第二,在全国分别设置三个工、商之乡,供工商业者世代居住。第三,实行官山海和盐铁专卖制度。第四,减免关税。比如齐桓公十九年将春秋前期通行的什一而税降为“五十而取一”;到东莱进行鱼盐贸易以及从事正常交易的手工业生产者,“关几而不征,市鄽而不税”,即关卡只检查不征税,市场也不收取货物存放税;关卡与市场不重复征税,即“征于关者,勿征于市;征于市者,勿征于关”。第五,提供优惠服务。每30里设置一个驿站,派专门官员接待来往客商,分别为四匹马一辆车的商人提供免费伙食、十二匹马三辆车的商人外加牲口草料、二十匹马五辆车的商人再加五名服务人员。第六,奖励工商业发展。如“民之通于蚕桑,使蚕不疾病者,皆置之黄金一斤,直食八石。谨听其言而藏之官,使师旅之事无所与,此国策之大者也”,即精通蚕桑生产、使蚕不生疾病的技术工人,政府不仅给予黄金一斤、粮食八石的物质奖励,而且将其技术经验记录保存于官府中,还免除其兵役。“春赋以敛缯帛,夏贷以收秋实,是故民无废事而国无失利也”。在生产季节,政府给予贷款以保证蚕桑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缯帛的征收。结果,齐地工商业大发展。据《周礼·考工记》记载,当时齐国专门设立工正、工师、铁官管理官府手工业,在作坊内部有攻木、攻金、攻皮、设色、刮磨等30多个生产部门,每个部门下面又有不同分工,如纺织方面由典妇功率领画、缋、钟、筐、等职员从事着色、印染、刺绣等工种;攻金之工有筑、冶、凫、栗、段(锻)、桃等分工。考古发掘证明,齐国是我国采矿、冶炼、制造和使用铁器最早的诸侯国(5)李英森、王秀珠、程刚:《齐国经济史》,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405页。。矿山开采、冶铁技术的成熟和大量铁制生产工具与武器的出现,为齐国成为春秋首霸和战国之雄提供了重要条件。春秋时代齐国开始铸造和发行刀币,出现了临淄刀、即墨刀、安阳刀、博山刀,上刻“齐法化”三字,1个刀币可以兑换10个大贝和100个小贝。齐刀币在燕、韩、赵、魏等国都有流通。
战国时代齐地的陶器、铜器、漆器制造,以及建筑材料、丝织等行业都得到了相当大的发展。栖霞出土的三足凑挤于底部中间的陶鼎,缩小了底部面积但仍能保持平衡;建筑中用的陶砖与瓦当,纹饰精美,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民间艺术特征;一套八件的直甬铜质编钟和两套共十六件的青石编磬,制作精细,声色优美。1964年临淄城南永流乡出土的大型圆形铜镜和1982年临淄商王庄村出土的稀世珍宝牺尊是当时金银错的代表器物。铜镜云形花纹上错以金丝,嵌有松绿石,优雅富丽;牺尊不仅形态生动逼真、构思巧妙,整体仿牛形,背部尊盖为海棠叶饰以扁嘴禽图案,禽颈反折,禽喙紧贴禽背成弓形,正好构成半环式把手,而且全身镶嵌银丝,组成菱形图案,并套以凤纹,纹理间皆以绿松宝石和孔雀石镶饰,富丽堂皇,被世人誉为“无与伦比的盖世奇宝”。1972年临淄郞家庄东周殉人墓中出土的丝织物有力地诠释了春秋战国时期齐地是全国丝织业生产中心的论断。墓中有经纬丝为76×36根的细密的绢,绢地上有锁绣针法刺绣的美丽花纹;有目前我国发现的较早的双色经二重组织的锦;还有用丝编织的鞋帮和鞋面,上面饰以畦纹或乳钉疙瘩;陪葬坑中还发现了大小有序、由玉髓或玛瑙制成的蚕形佩带装饰品。战国时代齐国的丝织品有罗、绫、纨、绮、縠、缦帛、织文、缟、绨、绡、纺、纱、素、绢、绉、绣等近二十种,“下宫糅罗纨,曳绮縠”(《 战国策·齐四》)是对当时丝织业发达的生动写照。战国时代的都城临淄是“居五诸之冲,跨街衢之路”(6)桓宽撰,王利器校注:《盐铁论校注》,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38页。的通邑大都,城内有宽约十米的“六轨之道”和繁华热闹的“庄岳之间”(7)杨宽:《战国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20页。。庄是临淄城内十条干道中最主要的一条,岳是工肆和市井所在地。城内约有7万户、35万人口。人们从事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犬、六博等各种娱乐活动;大道上,“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敦而富,志高而扬”(《 战国策·齐一》)。大市、朝市、午市、夕市、军市、夜市、左市、中市、右市,市场多种多样。齐国东阿所产的缟成为秦朝宫廷用品,即“阿缟之衣、锦绣之饰”(《史记·李斯列传》);越国大夫范蠡化名为鸱夷子皮,经商活动于齐地与定陶(今山东菏泽定陶)之间,十九年间,多次富致千金。
齐地的纺织、绑腿、刺绣、花边、毛皮、食品、药品、酿酒等加工业,以及铜铁冶炼、陶器、瓷器、骨器、漆器、建筑材料等制造业的发展,为当代“一带一路”建设奠定了良好的资源基础。
古代齐地,向西可直达长安、向东入海、可北上韩日、南下江浙闽越的优越地理条件,以及丰富的丝织品、漆器、铜器等资源,不仅成就了“丝绸之路重要源头之一”(8)赵秋丽、李志臣:专家学者齐聚周村共同研讨“丝路之源”,http://difang.gmw.cn/sd/2019-10/22/content_33255329.htm。的辉煌,而且为当代“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了经验与借鉴。
据考古发现,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齐地就与韩、日进行贸易交往。比如,在今辽东半岛营城子、旅顺口牧羊城,朝鲜平安北道宁边郡细竹里、平原北道渭原、平安南道大同西、全罗道南康津,日本备后御调郡山原町、备前邑久郡山手村、后备三源等都出土有战国时期齐国和燕国的明刀币,此当为在该条海路上航行的齐、燕人的遗物(9)宣兆琦、李金海:《齐文化通论(上)》,北京:新华出版社,2000年版,第71页。。《管子·揆度》中曾提到“朝鲜之文皮”,《尔雅》提到“斥山之文皮”。文皮是拥有美丽斑纹的虎豹皮。斥山是齐地东海滨之山,不出虎豹,因此,斥山的文皮只能是来自朝鲜的名产,是朝鲜与齐地商品交流的见证(10)张政烺等:《五千年来的中朝友好关系》,北京:开明书店,1951年版,第9页。。公元前3世纪—公元3世纪日本左贺县的弥生文化墓葬陶瓮中,曾发现有日本最早的丝绸残片,一寸见方,经线40-50根,纬线30根,与齐地所产丝绢大体相同(11)李英森、王秀珠、程刚:《齐国经济史》,第566页。。有学者认为,20世纪20年代出土于平壤乐浪郡旧址古墓中的汉代丝织品或来自于齐地,“汉代齐地有三服官,以制衣服材料著名。乐浪和山东半岛,海程甚近。墓内发现绫绢残片,以及菱文之罗,织工很精,大概是从山东半岛运输来的,足证这种精美的丝织物,已为运销朝鲜半岛的商品”(12)张政烺等:《五千年来的中朝友好关系》,第18页。。
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齐地是全国丝织业生产中心。政府曾在临淄设置三服官,生产皇室及贵族所需的春、夏、冬三季服饰,生产规模、质量为全国之最,织工约万人,每年费资数亿钱。齐地丝织品通过贡物和赋税方式,源源不断地流向长安,成为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商品。20世纪初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在敦煌发现的齐地任城亢父缣题字云:“任城国亢父缣一匹,幅广二尺二寸,长四丈;重二十五两,直钱六百一十八。”(13)王国维:《流沙坠简考释·器物类》,转引自陈直:《西汉经济史料论丛》,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73页。亢父缣每匹重二十五两,直钱六百一十八,而当时河内郡所产之帛每匹仅重二十两、直钱三百五十(14)李仁溥:《中国古代纺织史稿》,长沙:岳麓书社,1983年版,第44—45页。。甘肃武威磨咀子出土的漆纟丽冠,是临淄齐三服官的产品;高昌附近曾出土有古代山东中南部与西南部的特产绨,赤色,平纹,每平方厘米经纬线是18×18枚(15)齐涛:《丝绸之路探源》,济南:齐鲁书社,1992年版,第254页。。东汉王充有言“齐都世刺绣,恒女无不能”(16)王充:《论衡》,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189页。,齐地的刺绣丝织品曾大量出现在丝绸之路上。前苏联的巴泽雷克发现有公元前五世纪的阿尔泰王墓葬,研究者认为,“中国与苏联阿尔泰居民的最早的关系是发生于公元前第一千年的中叶”,即春秋战国时期。墓中有中国公主和亲时用四匹马拉的马车以及一些丝织品,丝织品上刺绣有凤栖息于树上、凰飞翔于树间的图案(17)C.H.鲁金科:《论中国与阿尔泰部落的古代关系》,《考古学报》1957年第6期。,将绣品上的凤凰图案与山东汉画像石上的凤凰图案作比较,可以断定绣品出自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地。此外,尼雅古城出土的黄色菱纹绮、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331号墓出土的瑞花几何纹纬锦等,几何、植物或动物纹样,都是山东当时流行的典型纹样,在山东的铜镜、汉画像石及其他器物上都可见到,如心形树叶纹与肥城县石横镇出土的画像石,以及淄博西汉齐王墓出土器物中的纹饰相同(18)齐涛:《丝绸之路探源》,第254-264页。。
由于山东丝织业的发展,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代,西方商人直接到周村和青州进行贸易。周村现存的刻有“大唐贞观十年仲春朔日立”字样的摩尼教碑是西方商人东行的有力见证。青州北齐石室墓中发现的《商旅驼运图》和《商谈图》中,不仅有西亚的单峰骆驼和西方高鼻卷发的商人,而且有丝织品,证明西方商人直接到青州求购丝织品;《象戏图》表明青州商人的经商足迹远及西亚、中亚和东南亚(19)夏名采:《益都北齐石室墓线刻画像》,《文物》1985年第10期。。此外,青州附近石窟中为数不少的胡服供养人造像表明,北朝中晚期的青州,汇集了各路前来贸易的外商。到明清时代,周村成为北方丝织业生产中心和商贸集散地,周边大量的蚕丝运往周村交易,周村生产的丝织品销往国内外。
事实证明,齐地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成员,便利的交通、丰富且高质量的资源、安全的环境是中西方交流的必备条件。
文化交流历来是一种双向互动模式,一方面,古代齐地工商文化的发展作用于丝绸之路;另一方面,当代的丝绸之路,必然从时代精神出发对当代山东工商文化的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
按照2015年3月28日发改委、外交部和商务部联合下发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实施方案,山东省成为“一带一路”倡议的交通重要枢纽和海陆经济对外合作的新兴区,向西可通过欧亚大陆桥连接亚、欧各国,向东通过海洋可直接面对东北亚及整个环太平洋地区。这为山东工商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合作空间。
欧亚班列的开通是古代齐地丝绸之路盛况的再现,也是今日山东走向工商文化发展新高度的平台。自2015年起,山东青岛、潍坊、济南、淄博等九大城市相继开通欧亚班列。比如,2017年6月24日青岛班列正式开通,2017年8月16日“淄博号”中欧班列成功开行。为了解决资源恶性竞争问题,2018年10月31日,省政府进行资源整合,将各自为政的班列统称为“齐鲁号”, 统一从济南、青岛、淄博、临沂四处出发。
古代齐地范围内的山东在欧亚班列运输中占有重要地位。比如,淄博欧亚班列发行数量占到全省发行总量的一半以上,到2019年3月27日,第100列班列从淄博始发,至此,淄博共发运货物315万吨,货物实际货值达40亿元,货物满载率达到90%以上(20)中国山东网淄博频道:淄博:第100列淄博始发“齐鲁号”欧亚班列今天开行,https://www.sohu.com/a/304171279_120046770。。到2019年12月20日,“齐鲁号”从济南发出第1000列班列,标志着山东欧亚班列跻身全国前四(21)山东省欧亚班列年开行量跻身全国前四,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www.cinic.org.cn/xy/sd/707160.html。。淄博和省内货源,如农产品、机械设备、卷钢、轮胎、瓷砖、树脂、玻璃、花岗岩制品、塑料大棚等,通过欧亚班列源源不断地运往俄罗斯、德国、波兰、哈萨克斯坦等9个“一带一路”国家的37个城市,木材与棉花等原材料也相应地随车运回国内。
与以往的海运和空运相比,山东欧亚班列的运输不仅节省了时间和成本,而且班运的能力也吸引了新疆甚至韩、日企业的加入。如南方企业将货物先用船运到青岛港,然后随班列运往西方。古代齐地开发的便利交通、创造的丰富资源、提供的丝绸之路经验,以及后世山东的发展,奠定了当代“一带一路”建设的基础,而“一带一路”建设又推动了山东工商文化的发展。
当代山东对外销售的商品品种,除瓷器外,古代赫赫有名的丝织品、漆器、铜制品等已不再是主要商品甚至不见了踪影。这说明,当代山东工商文化的发展,欲应对“一带一路”的机遇与挑战,还面临着发挥传统产业优势,积极应对传统工商文化问题。
1.加强对外开放,实现产业结构升级转换
作为经济对外合作新兴区,究竟从哪些方面入手打造合作平台、加强合作呢?其关键在于进行适应时代需求的产业升级改造与转型。第一,对传统的基础产业进行升级改造。作为纺织、冶炼、加工制造、陶瓷琉璃等传统产业,虽然在历史上为齐地工商文化的发展做出过重大贡献,但是,目前它们面临着重大的挑战。一是技术老化,新技术含量低,缺乏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云数据等新科技的支撑;二是环境污染严重,不适应环境保护的需求;三是全国经济布局调整,新材料出现。因为种种原因,传统产业被淘汰或者弱化。比如,丝织业是齐地的传统产业,曾经位居全国生产中心或北方生产中心与货源地地位,但是,目前随着我国推行的“东桑西移”战略,以及国际上丝织业的发展、新材料的出现,山东丝织业逐渐衰退,除淄博大染坊丝绸集团有限公司外,许多相关企业停产,或因规模狭小而苦力支撑;随着环境保护政策的实施,目前陶瓷琉璃、采矿冶炼等一些传统的重工业企业的发展也受到了限制。因此,产业结构升级转型成为时代的需要。增加传统产业的科技含量,对传统产业进行研发创新,由山东制造转换为山东创造;将文化旅游产业与传统产业相结合,通过开发工商文化产品、引入全域旅游与智慧旅游等新概念,实现工商文化与旅游文化的有机结合。2019年10月,淄博周村“丝路之源”专家论证会成功举行,山东正可依此为契机,开发丝绸文化发展的新亮点。第二,实现产业结构的转型。根据时代的需要,在古代鱼盐生产和东方海上丝绸之路基础上,充分开展以威海、烟台、青岛、日照为基点的蓝色海洋经济带研究与开发,充分利用海洋资源和新兴科技,加强与“一带一路”国家与地区的合作与交流。第三,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尽管齐地自古确立了改革开放的传统,但是,从目前的统计数据看,山东的开放力度不容乐观,比如,广东省的开放程度为40%,而山东省仅为28%左右,江苏的开放程度也超过山东(22)王妍、李友艺:《关于山东省“一带一路”建设实施方案的探究》,《管理纵横》2016年第14期。,这对山东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2.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
“一带一路”合作过程中的工商文化交流不单体现在经济方面,更重要的是一种文化的交流。“一带一路”中的64个国家与地区,各有自己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工商传承,因此,以文化交流促进工商交流,以工商交流推动文化交流,成为“一带一路”对山东工商文化发展的强烈要求。在这方面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以自身文化特色推动工商文化的交流与发展。汉代以后,齐鲁文化合一,因此,山东工商文化兼具齐文化与鲁文化的双重特色,齐文化具有纯朴、达观、善良、热情、刚烈、仗义、变通、开放等特点,鲁文化具有仁孝、礼义、严谨、规矩、尚和等特色,将二者有机结合到一起,便会打造出既具儒雅风度、气质、内涵,又兼诚信守诺、行侠仗义、童叟无欺、纯朴厚道、耿直豁达、刚柔并济、坚韧顽强、勤俭务实等品质的新儒商。第二,以齐鲁文化作为开启对外工商之旅的钥匙。文化是连接异域的纽带。以多种形式、多种途径进行文化交流、沟通,会起到深化情感友谊、推动工商文化发展的作用。目前,鲁文化的对外传播,通过孔子学院、孔子课堂等方式,已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相比之下,齐文化的对外宣传还远远不够,需要加强,所幸的是,这已引起了相关地市政府和学者的关注,并且开始了相应的工作。第三,山东工商业者要主动加强对合作交流国家与地域文化的认识与研究。《礼记·曲礼》中说:“入竟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不同的风俗习惯、信仰禁忌,会对工商文化产生很大的影响。比如信仰宗教的国家基本都有饮食或标志方面的禁忌,因此,在进行产品开发、商标使用、广告宣传以及经商言行等方面都需要格外注意。此外,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对于有针对性的开发商品、开展合作也大有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