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长坤
(西安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西安 710054)
孔庙是供奉和祭祀孔子的场所,自唐贞观四年(630年)确立了“庙学合一”制度后,全国各个州县大多都在学宫旁边建造孔庙。之后,随着内涵的不断扩展,孔庙不仅成为供奉和祭祀孔子及儒家先贤先儒的地方,也成为宣传儒学经典及其思想的精神圣地。孔庙的发展反映了自汉代以后历代王朝以儒家学说安邦立国,对儒家学说的推崇和褒扬,也反映了各个朝代不同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状况。孔庙从其文化性质来说,同时具备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两种属性,一方面作为祭祀建筑具有稳定的固态性,即物质文化遗产属性;同时,“庙学合一”的政治教化和劝学功能也使其具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属性。陕西现有孔庙遗存41处,这些孔庙富含历史、艺术、教育、科学等多种文化价值功能,是值得我们今天好好保护和适当开发利用的宝贵文化遗产。
近年来学界日渐关注孔庙的研究,关于陕西孔庙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六个方面:一是关于孔庙整体概括的研究(1)主要有曲英杰:《孔庙史话》,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范小平:《中国孔庙》,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孔祥林:《世界孔子庙研究》,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版;裴建平:《陕西孔庙》,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等。;二是关于孔庙保护、开发、利用的研究(2)主要有孔德平、彭庆涛主编:《中国孔庙保护协会论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年版;柳雯:《中国文庙文化遗产价值及利用研究》,济南: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等。;三是关于孔庙建筑、园林设计的研究(3)主要著作有刘新:《儒家建筑——文庙》,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年版;彭蓉:《中国孔庙建筑与环境》,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等。;四是关于孔庙文化与发展(4)常小娟等:《略谈户县文庙明代卧碑的社会功能及相关问题》,《文博》2010年第4期。;五是关于孔庙礼制与祀制(5)主要有彭林:《祭祀万世师表:释奠礼》,《文史知识》2003年第10期;刘亚伟:《远去的历史场景:祀孔大典与孔庙》,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董喜宁:《孔庙祭祀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版等。;六是关于庙学制度的研究(6)主要有高明士:《中国中古的教育与学礼》,台北:台湾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田增志:《文化传承中的教育空间与教育仪式——中国庙学教育之文化阐释与概念拓展》,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胡务:《元代庙学:无法割舍的儒学教育链》,成都:巴蜀书社,2005年版;于学斌:《孔庙的教育功能试论》,《哈尔滨学院学报》2008年第9期等。。这些关于孔庙的研究可以归纳为三个特点:其一,对象研究细致化、具体化。这些研究将孔庙的组成部分,如棂星门、泮池、大成门、大成殿、乡贤祠等从孔庙建筑群体中分离出来,进行了具体化、细致化的研究。其二,角度研究多样化。从对孔庙发展的历史沿革、祠祀演变等角度扩展到孔庙的历史影响和保护开发、当代价值等角度。其三,断代性研究和地域性研究增多。断代性研究主要集中于唐代和明清时期,地域性研究主要集中于韩城孔庙、西安孔庙、府谷孔庙等地。然而,在这些研究成果中,对陕西地区孔庙的研究仅局限在西安孔庙、韩城孔庙等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孔庙,在对陕西地区所有孔庙的整理归纳上还不够全面,而且在这些研究成果中论述的大都是孔庙的发展、保护及建筑风格方面,关于孔庙的当代文化价值提及较少。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论述陕西孔庙遗存的文化价值。
陕西孔庙的历史发展和保存现状是研究陕西孔庙遗存的文化价值的基础。陕西作为京畿重地,历代重视儒学的教化,重视孔庙的建设。陕西孔庙始建于北周、唐、宋,兴盛于明代,终于清代末期。
北周大象二年(580年),周静帝追封孔子为邹国公,并立后承袭,以孔子三十一代孙孔长孙袭封,食邑一百户,同时还下令“别于京师置庙,以时祭享”(7)令狐德棻等撰:《周书》,北京:中华书局,1971年版,第123页。,为孔长孙建立了京师家庙。北周时,在京师长安有两座孔庙,一座是露门学孔子庙,一座是孔子后裔的家庙,这是陕西建孔子庙之始。
唐统一后,随着政治的稳定和经济生活逐渐恢复,文化建设特别是论证新兴王朝政权的合理性尤为迫切。武德二年(619年),李唐王朝刚刚建立,高祖李渊便“令国子学立周公、孔子庙,四时致祭”(8)刘昫:《旧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9页。。这明确规定了“庙学合一”的制度。“武德中,诏释奠于太学,以周公为先圣,孔子配享。臣以周公、尼父,俱称圣人。庠序置奠,本缘夫子。故晋宋梁陈及隋大业故事,皆以孔子为先圣,颜回为先师,历代所行,古人通允。伏请停祭周公,升夫子为先圣,以颜回配享。诏从之。”(9)王溥:《唐会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742页。。自公元628年始,唐朝在国子监中单祭祀孔子,设立孔庙后,由于祭孔活动越来越频繁,曲阜孔庙已难以满足祭孔的需要,于是唐贞观四年(630年)“诏州、县学皆作孔子庙”(10)欧阳修:《新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373页。,陕西孔庙的发展就是始于这个时代。唐时的长安不仅在国子监建设奉祀孔子的庙宇,还在皇帝听政和居住的宫城内建了一座孔子庙。唐代国子监孔庙即为今日西安碑林的前身。临潼文庙、渭南文庙、洋县文庙始建于唐代。
宋代统治者特别重视对儒学的扶持,宋太祖多次亲谒国子监孔庙,以后每个皇帝都大力提倡尊孔崇儒,发展儒学教育,孔庙也进入大发展时期,各地纷纷修复孔庙。建隆三年(962年),京兆府尹王彦超自出俸银整修长安文宣王庙,在其撰写的《重修文宣王庙记》说:“仲尼之道,揭而行之,与日月以俱悬;仲尼之德,推而广之,与江河而同润。辅相皇王之大业,天纵全能;弥论宇宙之全功,日彰圣绩。”(11)王昶:《金石萃编》,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90年版,卷123。指出维修孔庙的本意。
元代统治者实行尊孔崇儒的政策,推崇孔子,元大德十一年(1307年)新即位的元武宗加称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为历代之极。元世祖忽必烈比较重视孔庙的建设和保护,制定孔庙祭祀礼仪,令州县各立孔子庙,由此促进了孔庙在陕西的发展。陕西韩城孔庙就始建于元代,据《大明一统志》记载,于洪武四年重修,现存一些建筑仍保持了元代的风格。
明代是最为推崇孔子思想的朝代之一,尊孔重儒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也是孔庙发展的兴盛期。孔庙的发展主要在明太祖时期,陕西现存孔庙中的大部分孔庙都创建于明代洪武年间。另外,还有许多孔庙在洪武年间得到了大规模的修葺。
清代是孔庙发展的鼎盛期。满族统治者大力推崇孔子思想,提倡程朱理学,推行科举制度,重视孔庙的维修和祭祀。清代陕西孔庙建筑格局承袭明制,但在重修或修葺时,其规格有所扩大,孔庙功能也更完善。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科举制度的废除,使与科举制度相关的孔庙也开始日渐衰落,逐渐成为历史的遗迹。
“历史上中国孔庙有一千五百六十多所,根据其性质或类别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孔氏家庙,二是国庙,三是学庙。”(12)张晓旭:《历史上孔庙的称谓和类型》,《南方文物》2002年第4期。历史上公认的孔氏家庙分别是曲阜家庙和浙江衢州家庙,除这两座家庙外,全国各地还有孔氏后人修建的孔氏家庙,孔氏家庙一般称之为孔庙。陕西商洛市商州区孝义镇王墹村北曾保存着孔氏祠堂,为孔氏后人所修,可惜笔者2016年夏考察时得知,祠堂原为生产队仓库,后因疏于管理而着火,今已荡然无存。
作为国庙性质的孔庙,全国仅存曲阜孔庙和京师孔庙,它们专为封建帝王、地方官员祭祀孔子使用。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三年(489年)七月“立孔子庙于京师”(13)魏收:《魏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65页。,这是首次在京师设庙祭祀孔子,以后历代京师的太学或国子监内均设有孔庙,目前仅存的京师孔庙是北京孔庙。而现西安府孔庙最早为唐代国子监孔子庙。“武德二年,始诏国子学立周公、孔子庙。”(14)欧阳修:《新唐书》,第373页。唐朝国子监位于长安城外郭城之务本坊。唐昭宗天佑元年(904年)拆迁至唐尚书省之西隅,五代、北宋、金代、元代称之为京兆府孔庙。北宋崇宁二年(1103年),京兆府城文宣王庙被最终迁建于今孔庙和碑林所在地。
学庙是古代中国以办学为宗旨的将学习儒家经典的学校与祭祀孔子的礼制性庙宇相结合的国家行政教育场所和祭孔场所,由政府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直接管理(15)张晓旭:《历史上孔庙的称谓和类型》,《南方文物》2002年第4期。,重在“学”字,这些庙就是通常所谓的文庙。除孔氏家庙和作为国庙的曲阜孔庙、北京孔庙外,其他孔庙都属学庙性质,包括历朝历代的京师太学或国子监,在较大的书院里也设有孔庙。“自唐以来,州县莫不有学,则凡学莫不有先圣之庙矣。”(16)马端临:《文献通考》,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411页。从唐代至清末,庙中有学,学中设庙,庙学不分,依据大成殿和明伦堂的位置关系,可以分为左庙右学、右庙左学、前庙后学、庙学分离等几种类型。西安府学文庙附设了两座县学,东为咸宁县学,西为府学和长安县学,三学共用一座文庙,形成一庙三学的独特格局。
陕西孔庙大多属于学庙性质,一般由官府设立,一县一所,作为培养人才的主要教育场所。这些孔庙一般随各府、州、县名简称某地文庙,如泾阳文庙,有的还称为孔庙,如西安孔庙。在凤翔县城关镇高王寺村昭明堡有一座文庙,是乡人郑士范道光二十五年( 1845年) 从贵州平越州知州任上告病辞官后,于咸丰九年( 1859年)修建的一座孔庙,其目的是为了教育后世子孙。另外,这几年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陕西各地民间的善男信女开始修复庙宇佛堂,出现了以佛兴儒的文化现象,在榆林无量寺建设中,于众多庙宇中的偏僻一角,善男信女们单独分出了个小院建设为“孔圣庙”。庙宇不大,由门楼和四周平房围成了一个四合院。院落狭长,在其尽头竖立着一尊孔夫子的塑像,塑像前有香炉和功德箱,仅此而已。而周至县侯家村镇五泉村当地菩萨庙住庙居士李修果四方奔走、广结善缘、募集善款,在各方支持下,历时十年,于2015年8月建成大成殿一座。2009年,在岐山周公庙景区里新修了座大成殿,专门祭祀和纪念孔子。
据笔者近3年的实地考察,陕西省现存孔庙遗存41处,另有以佛兴儒新修孔庙两处——周至县侯家村镇五泉村孔庙、榆林无量寺孔庙,镇安文庙迁建新修一处,岐山周公庙景区孔子庙1处,以上共计45处。这些孔庙中,现存最为完整的是韩城文庙、泾阳文庙、户县文庙、蒲城文庙和耀州文庙,陕南是旬阳和洛南文庙,陕北仅为府谷文庙。令人惋惜的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蓝田文庙被拆除、华阴县文庙被拆除……与全国其他地区的孔庙相比,陕西孔庙突出反映了陕西地区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制度和文化发展,是研究陕西古代历史文化的宝贵资料。列表(表1)详述陕西孔庙的分布和遗存状况。
“所谓文化价值,归根到底是对于人的全面发展所具有的意义。”(17)庄思晦:《文化价值与商品价值——再谈文化能否市场化》,《哲学研究》1994年第10期。换言之,文化的最高价值就是实现真、善、美高度统一的自由境界,促进人的个性解放,并且使之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陕西省现存孔庙遗存41处,这些孔庙遗存中的主要资源是“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建筑物、碑雕和碑画”,或“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在建筑式样、均质性或与环境结合方面,具有显著普遍价值的单体或连续的建筑群”(18)黄明玉:《文化遗产概念与价值的表述》,《敦煌研究》2015年第3期。。这些孔庙都是我国乃至整个人类社会的宝贵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等方面的文化价值。
续表
续表
续表
1.陕西孔庙的历史价值:探究历史轨迹
陕西各地孔庙在建立、修缮、祭祀的过程中,留下了丰富的文献资料和碑石、匾额等。这些资料,保留了完整的孔庙建筑、修缮的历史,也反映了陕西传统社会的演变,更反映了儒学在传统社会中的地位。首先,在陕西各地的地方志中,均有孔庙建筑的历史记载。在这些地方志中的《祠祀志》《学校志》等大都有关于孔庙建筑历史、形制和布局、祭祀的记载,有些还图文并茂,完整记述了陕西各地孔庙建筑的历史演变,形制变化。如清光绪《乾州志稿》载:乾县“文庙在城东南街,唐武德初建,宋、元失考。明成化元年知州何节市民地恢而广之修如制。大成殿五楹,殿后为敬一亭,御制训饬士子文在焉。东西庑各十间,内属于殿,外接戟门。有永新刘定之撰记。戟门三楹,万历已卯知州杨时行合两庑重新之。南为棂星门,又南为泮池。天启元年知州周应泰剏修也。万历十九年知州贾一敬于泮池之南添砌照墙。四十五年训导李珍建栅栏坊于左右,左曰‘义路’、右曰‘礼门’。国朝顺治、康熙间知州戴圣聪、佟有信、汪源泽各重修。雍正二年学使王謩捐俸修,知州黄炜成之。乾隆四十年知州郭愈博次第补葺,各有碑记。道光二十九年知州常瀚撤旧更新,戟门西增斋宿房,又添修照壁绕以花墙焉”(19)周铭旂等纂修:《乾州志稿》卷七《祠祀志》并附图,清光绪十年(1884)刊本。。如今,乾县孔庙仅存古柏3株,这些文献资料对于考证乾县孔庙建筑历史,恢复重建乾县孔庙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其次,陕西孔庙保留了丰富的碑刻资料,这些碑文记载了各地孔庙建筑的历史和发展,也记载了各时期与孔庙有关的历史事件,可以与各地地方志相互印证,考证各地孔庙发展的历史。如西安府文庙现存宋太祖建隆三年(962年)立的《重修文宣王庙记碑》、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的《大宋永兴军新修玄圣文宣王庙大门记》等石碑,从碑文记载可见,西安孔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皇家孔庙,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中央最高学府国子监,它是太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同时以太学和皇家孔庙双重身份而存在。再如明朝嘉靖年间的《凤翔府重修文庙学宫记》石碑就记载了明嘉靖年间陕西华县发生大地震这一事件,这对研究华县大地震具有重要史料价值。户县孔庙中曾挖出明朝洪武十五年建立的学规禁例卧碑,这块碑文是明朝皇帝为了加强对学子的日常管理和思想控制,警醒他们要遵守法律法规、尊师重道、一心求学而设立的,当今世上这样的石碑保存很少,它对于探究明朝教育制度、科举制度和官学制度等的形成发展演变具有重要的考察研究意义(20)党小娟等:《略谈户县文庙明代卧碑的社会功用及相关问题》,《文博》2010年第8期。。
2.陕西孔庙的艺术价值:呈现景观艺术
孔庙是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在我国古代建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孔庙主要效仿我国古代传统的宫殿式建筑格局,将传统庭院格局与环境构造相结合,衬托出了孔子在古代学术和教育上的突出贡献和孔子在古代社会和人们心中的崇高地位,是我国古代建筑体制中一种独特的建筑形制。从建筑价值来说,孔庙体现出规制美和艺术美。各个地方的孔庙都是响应皇命号召而修建的具有特定功能的建筑,因此这些孔庙基本上依照了曲阜孔庙的规制,具备规矩对称的特点,由中轴线对称和横轴线平行将其分为前导、主体和后部三个部分。这种规制性表现出整齐划一、井然有序、均衡对称的庄严美。由于陕西南北狭长,地形、气候差异明显,所以关中、陕南、陕北孔庙在固有规制上体现出地域性的建筑特色和艺术美。关中孔庙地势平坦开阔,孔庙空旷大气、态势雄伟,如西安府孔庙、泾阳孔庙、耀县孔庙;陕南、陕北孔庙受地形影响,依地形高下布局,陕南孔庙精致秀丽,如旬阳文庙、洛南文庙;陕北孔庙结合窑洞,具有黄土地特色,如绥德文庙。
中国古典建筑的“单座建筑”分为五大类:楼阁;宫室殿堂;亭、廊、轩、斋、馆、舫;门、阙;桥。孔庙建筑包含了这几种类型,按孔庙布局,这些单体建筑依次为:影壁、万仞宫墙、下马碑、泮池和泮桥、棂星门、东西庑、大成殿、崇圣祠、明伦堂、尊经阁、敬一亭、文昌阁、魁星楼。这些单体建筑在陕西孔庙均有分布和遗存。这些单体建筑,既有其建筑的形体美,又相互呼应,主次有序,特别是大成殿,是每座孔庙的核心建筑,一般建于高大的月台之上,高大雄伟。
陕西孔庙在建造发展过程中,还保留了很多石碑雕刻和牌匾,这些在史学研究和艺术借鉴方面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比如兴平市孔庙中隋朝开皇十六年(596)立的《隋贺若谊碑》,上面用小篆刻着“大隋使持节柱国灵州总管海陵郡贺若使君之碑”,碑身上窄下宽,有斜刹,碑文正书,共28行,满行66字,为国家级书法艺术名碑。碑阴为北宋徽宗御制《大观圣作之碑》,碑额楷书,碑文为宋徽宗赵佶的瘦金体楷书,满行68字,共27行,郑久中摹刻,李时雍摹写,蔡京题额,该碑字体钢筋铁骨,瘦硬峻峭,为摹写宋徽宗瘦金体书法作品之精华,此碑石当年遍布宋境,如今存世数量非常稀少,陕西仅见兴平文庙一处,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和书法研究价值。韩城文庙大成殿内正中悬挂的清康熙皇帝御笔“万世师表”镂雕华带横匾具有很高的文物和艺术价值。
陕西孔庙中还包含了书法、雕塑、园艺等传统艺术文化精品。如泾阳孔庙大成殿的石柱雕刻就是上等佳作。蒲城孔庙“六龙壁” 创建于明万历四十四年,长十七米,高约六米,壁身用精制的琉璃花砖砌成。壁正面为“六龙泳舞”图,背面塑“六狮舞蹈”图。两旁各竖石牌坊一座,东西各有石匾一面,下面是象征性的石门两扇,人称“石门九眼”。牌坊上雕刻牡丹、荷花、丹凤朝阳、二龙戏珠等花纹。孔庙中还有多种多样的植物,这些植物与孔庙整体建筑相呼应,使得孔庙整个园林艺术得到更好的体现,如韩城孔庙中有“五子登科”的千年古柏,因为历史悠久,它的枯枝长期垂下来自然形成了孔雀、仙鹤、鹿等各种动物造型,纯然天成、栩栩如生。
3.陕西孔庙的科学价值:凝聚科学智慧
陕西现有孔庙遗存41处,这些孔庙从选址、建筑、园林等方面反映了古代能工巧匠的智慧,凝聚了古代文明发展的科学成就,具备极高的科学研究价值。
孔庙作为中国封建社会大型礼制性建筑类型之一,具有自己独特的建筑模式、功能定式和伦理价值体系。清末之前,孔庙祭祀活动的规格级别基本上是按照国家祭祀中的中级祭祀进行的,直到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孔庙祭祀被升级到大祀,从此孔庙便和天地宗庙享受同样规格的最高祠庙祭祀,就其建筑规格也随之上升到更高的审美要求:屋顶要使用黄色琉璃瓦,大成殿要九楹三阶五陛,重檐庑殿顶,斗拱九踩,金龙和玺彩画等,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陕西目前使用黄色琉璃瓦的孔庙仅有洛南文庙和泾阳文庙。
孔庙本是奉祀孔子的祭祀场所,由于汉代以后尊孔崇儒,孔庙也就日渐成为传授儒家经典和宣传教化的文教圣地,所以古人特别重视孔庙的建造,在选择方位时很是讲究,一定要选择所谓的“风水宝地”。“文庙建甲、艮、巽三方,为得地”(21)高见南:《相宅经篡》,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刻本。,城市东南是日出之地,光照充分,生机盎然,朝气蓬勃,寓意文风昌盛,是孔庙建立的最佳位置,所以,陕西孔庙一般位于城市的东南方。而且古人认为文庙与文运有关,直接影响到当地文风的好坏;文庙还是一个地方的文化枢纽和精神寄托,对于整个城市的环境氛围的营造也起着重要作用。所以,孔庙建成后往往就是一个城市的文教中心,对周围的自然、人文环境也产生积极影响。孔子以自然美比德,塑造弟子人格的美,“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22)杨伯峻:《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95页。,所以孔庙周围往往种植松、柏,西安府文庙所在地甚至被称为柏树林,就是把欣赏植物作为修身养性的手段,起到“美育”的功能。陕西孔庙现存41处,大多是古庙与古松柏并存,沐浴着岁月的沧桑,而乾县文庙、长武文庙仅余古柏数株,仍能诉说昔日的辉煌。
孔庙里面丰富的建筑、雕塑、园艺等宝贵资源,不仅是陕西地区劳动人民思想智慧的体现,也是长期以来陕西劳动人民不断探索科学技术的奋斗史。如韩城孔庙的照壁、棂星门、泮桥、戟门、大成殿、明伦堂、尊经阁等独特的建筑艺术可以为我国研究古代建筑技术提供范本;孔庙里面生长千年的古柏、唐槐可供植物学家、生物学家研究学习使用。如被誉为“西北第一殿”的耀州文庙大成殿兼具了宋、金、元、明、清五个时代的建筑特点,建筑面积达503平方米,是考察古代建筑科学的珍贵文物。而建于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的合阳文庙尊经阁距今已有四百余年,建成后,历经1633年洛川7级地震、1789年潼关6级地震等地震及近20次较大地震的波及影响,阁体结构无任何变形或损坏,反映了我国古代建筑良好的抗震性能(23)雷俊才:《合阳县尊经阁抗震构造浅析》,《工程抗震》1986年第1期。。
“非物质文化遗产又叫口头与非物质遗产,是人类通过民间口头形式传播下来的无形文化遗产,它蕴藏着一个民族古老的生命记忆和活态的文化基因库,代表着民族普遍的心理认同和基因传承,代表着民族智慧和民族精神,是人类另一种伟大的精神创造,其内容、内涵比起物质类遗产更为丰富多彩和博大精深。”(24)上海交通大学世界遗产学研究交流中心:《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手册》,上海: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161页。陕西孔庙遗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主要体现为教育价值、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
1.陕西孔庙的教育价值:传承精神命脉
孔庙是儒学传播发展的重要物质载体,在唐朝受到高度重视,唐贞观四年(630年):“诏州、县学皆作孔子庙。”(25)欧阳修:《新唐书》,第373页。从此之后,我国的文庙都是在官方的倡导推动下修建而成的,并且这些孔庙也都被归入朝廷系统之中,即以官庙一体的形式存在,孔庙的祭祀活动也由国家组织举行。国家把持孔庙的祭祀活动,主要是为了方便统治者实行思想教化,也在于追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26)杨伯峻:《论语译注》,第128页。理想化的礼制秩序。就像明朝人程徐所说:“孔子以道设教,天下祀之,非祀其人,祀其教也,祀其道也。”(27)张廷玉:《明史》,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3982页。而且,孔庙除具有祭祀孔子的功能外,还具有明显区别于其他庙宇的重要功能,那就是“庙学合一”。孔庙建筑的布局无不反映了祭祀和教育的功能,其典型的规制、壮美的建筑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和教育价值。
庙学合一最早开始于东汉,汉明帝永平二年(公元58年)下令让国学和各郡县学校都要祭祀周公和孔子。唐太宗贞观四年(630年)朝廷也下诏书命令各州县学府都要建立孔庙,所以庙学合一便成了一种特定的制度。庙学制与科举制紧密相连,这既是封建统治者尊孔的需要,也是当权者大力实施科举制度的现实要求。正因为庙学制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唐以后虽然王朝更替,但庙学制持续一千多年之久。庙学制的存在,使得历史上的孔庙成为古代学子们祭拜先师、崇儒重教的地方,也是各地文脉聚集、精神所依的场所,同时也成为孕育人才的摇篮,在培养优秀人才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历代学子们对孔庙也有一种特殊的情感、浓郁的“孔庙情结”,这从陕西各地孔庙保存的大量的各类题名、题诗文碑可以看出。相传清代以来,汉阴人在外地为官者,回乡省亲,先要到孔庙更衣,然后经拱桥、踏石阶、入大成殿祭孔毕,方可回家。
孔庙文化教育的内涵还表现在孔庙内的各式古建筑中。如万仞宫墙、下马碑,表示对孔子的敬仰。庙内所有的建筑都冠以文化教育的内涵,如大成门、大成殿、明伦堂等,大成殿内主要的匾额“万世师表”“斯文在兹”鲜明地点出了孔子在文化、教育上的崇高地位。另外还建有东庑和西庑,祭祀历代大儒和贤达之人,其中东庑奉祀名人贤达40人,大儒39人;西庑奉祀先贤39人,先儒38人。另外孔庙一般还会建有乡贤祠和名宦祠,主要是供奉祭祀本地卓有贡献、为民谋福祉的官宦以及一些当地在教育、道德、治学上有很高成就和威望的贤达之人。在陕西许多孔庙内还建有崇圣祠、奎(魁)星阁(楼)、碑亭等建筑。这些建筑群,都充分反映了儒家文化所强调的“仁爱、礼义、忠信、孝悌,以及中庸、平和、天人合一”等价值追求和人生信条,为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提供养分。
2.陕西孔庙的社会价值:增强文化的自觉与自信
孔庙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根系所在,魂魄所依。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纪念大会时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28)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9月25日第2版。孔庙蕴含着丰富的政治教化、社会文化教育、劝学等社会功能。所以,从唐代之后各朝各代都很重视孔庙的建造,可以说孔庙既是儒家文化传播的重要物质载体,也是供奉祭祀孔夫子和先儒贤达的专门场所。“孔子有功万世,宜飨万世之祀;诸儒有功孔子,宜从孔子之祀。”(29)《明神宗实录》卷155,上海:上海书店,1990年版,第373页。历代统治者之所以不厌其烦地兴建孔庙、祭祀孔子,其目的首先在于强调孔子的文化贡献,尤其是其为人类所制定的纲常伦理、道德教化。同时,也是敬重以儒家文化为主要代表的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以祭祀活动为起点带动广大传承者将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进而将儒学思想中合理的价值取向与道德要求融入社会教育和生活中,潜移默化的发挥出其非物质性的文化价值。
孔子的思想观念是我国古代社会精神文明、人类文化资源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创立的以“仁”为核心的伦理观和“因材施教”(30)杨伯峻:《论语译注》,第117页、“有教无类”(31)杨伯峻:《论语译注》,第170页的教育观,以及奉行“恭宽信敏惠”(32)杨伯峻:《论语译注》,第183页、“温良恭俭让”(33)杨伯峻:《论语译注》,第6页的品德追求对当今社会依然有着跨时代的意义。青少年是一个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可以通过孔庙让青少年理解学习优秀儒家文化,在此过程中体会孔子在品德修养方面的突出贡献和要求,有助于用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教育感染广大青少年,帮助他们明白只要志存高远,用科学知识和思想武装自己,并努力养成高尚的道德品质,以此来推动整个社会风气向好发展,增强国人文化自觉与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大业,这也是孔庙社会价值的最终目的。
3.陕西孔庙的经济价值:培育文化产业
“经济价值来源于社会需求,社会需求又表现在民众的物质生活与精神文化生活两方面。文化遗产可以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使人们得以提高文化素质,故随着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长,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也日益增高。”(34)靖泉:《文化遗产价值论析》,《三峡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孔庙的经济价值更多体现在旅游资源价值上。旅游业能否发展起来,重点在于旅游资源,而旅游资源主要包括自然景观资源和文化遗产资源。孔庙作为祭祀孔子和先儒贤达的专门场所,是一种重要的文化遗产资源,它既富含文物、古建筑群和古遗址的物质文化旅游资源,又有着浓厚的祭祀、风俗、礼仪、节庆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韵味。
从国际上多年经验可知,当一个国家的人均 GDP超过 3000 美元时,文化消费会快速增长;而接近5000 美元时,文化消费则会出现加速增长。2019年,我国人均GDP突破了1万美元,文化遗产越来越受到国人和各方的关注,依托于开发利用文化遗产的旅游业,很快成为各地支柱性产业。如平遥古城在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单之后,旅游综合收入由1997年的125万元增加到2003年的2.3亿元,增长了184倍;解决了近4万人的就业问题,带动了城镇化建设步伐(35)郭永伟:《平遥旅游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经济师》2006年第12期。。陕西现拥有41处孔庙遗存,这些孔庙,历经唐宋元明清,是经过多年历史沉淀下来的宝贵文化遗产资源,应该得到陕西有关部门高度重视、保护、开发和利用。文化遗产的罕见性和符号价值,使之成为文化创意的原型出处,可为文化创作和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不竭的文化资源和动力。目前与文化遗产相关的文化产业已蓬勃发展,比如文化遗产为电影电视、旅游、歌舞演出、工艺品制造等提供了取之不竭的宝藏,进而促进这些文化产业的大力发展,服务于民。但是文化遗产的核心价值在于对文化的传承发展和文化功能的发挥,其经济价值的实现必须建立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础上。据笔者调研,目前陕西对于孔庙的保护尚且不足,大多数地方把孔庙当作一种文物保护起来,而在把孔庙作为一种文化遗产资源来发挥其经济价值这方面的意识不足。目前陕西孔庙基本作为博物馆使用,资料陈列乏善可陈,游客寥寥,与孔庙有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化产业亟待开发。
总之,陕西孔庙遗存的文化价值,归根到底是陕西孔庙遗存对于新时代人的全面发展所具有的价值,所以我们在研究开发陕西孔庙遗存的文化价值时“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36)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3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