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一志
元代开始生产的景德镇青花瓷,使景德镇迎来空前的繁荣,景德镇也由此逐步发展为全国的制瓷中心,为其世界瓷都地位奠定了基础。这是我们的老祖宗在世界陶瓷历史上创下的丰功伟业。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景德镇开始了国有陶瓷企业时代(以下简称“国企时代”)。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私私联营、中期公私合营、后期转入地方国营后,国有十大瓷厂相继成立,开创了景德镇陶瓷的一个辉煌时代。90年代中期我国开始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计划经济中的十大瓷厂难以为继,终至2009年改制。在国企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景德镇青花瓷在继承先辈传统的同时,在工艺、料色、装饰、品种器型等方面都有了不断的创新,青花瓷一以贯之地风靡全世界。
20世纪60年代起,由于青花瓷供不应求,人工画坯的产量难以适应市场的需要,青花彩绘工艺改革势在必行。
青花工艺最大的改革是日用瓷带水贴花基本取代了人工画坯。带水贴花工艺的基本方法是:通过刻有图画纹路的铜版把带有钴料的画面印刷到花纸上,再把花纸上的画面通过带水贴花转移到坯体上,这样就完成了画坯的功能。上世纪50年代末景德镇第四瓷厂成功进行了青花贴花纸的研制,后由于企业合并,省陶瓷工业公司将该技术转让给青花瓷生产实力最强的新平瓷厂(人民瓷厂前身)。该厂以老艺人刘书阁牵头的攻关小组经过先易后难,先简后繁,逐步推进的反复探索,终于在60年代开始了带水贴花的试运行,并在70年代全面推开。几乎同时戳印花工艺也开始运用。戳印花是由刻印工人把画面纹饰在多孔橡胶皮上反向刻成粗细均匀的凸线,然后把它像盖章一样印到坯上。国企时代的餐具、文具、茶具、咖啡具等套具产量非常大,贴花、戳印花瓷纹饰工整,满足了套具必须画面统一的要求。而且贴花、戳印花省工省时,成本较低,这就大大降低了套具的造价。1980年人民瓷厂完成了美国王氏企业联合公司订货的1500套青花餐具,1984年人民瓷厂生产的45头青花梧桐西餐具连获三块国际博览会金牌,景德镇青花瓷屡屡被选为国家礼品瓷,这些成就如果没有贴花和戳印花工艺是很难实现的。
自古以来,青花料的炼制要求是比较高的。天然钴土矿物经过精选、淘洗、煅烧、粉碎等工序后还需研磨,研磨时间根据料的精细程度须二至三月甚至百日以上。而到国企时代手工研磨根本满足不了生产的需要,20世纪中叶后,景德镇国有瓷厂研磨青料逐步由手工转变为机械,即用瓷质坛内装瓷球研磨体和青花料,封闭后排列装上机架,用电力驱动研磨,效率大大提高。
青花瓷以其幽靓雅致、青翠沉着的色面为世人所瞩目。然而青花料色不易掌握,古代不同时期青花色调各具特色:元代青花光润透明、料色沉着、青绿微翠;明永乐、宣德时期青花瓷胎质细腻洁白、釉层晶莹肥厚、画面色泽浓艳;清康熙青花宝石蓝般的鲜艳色泽及画面由浓至淡层层晕染而被誉为“青花五彩”;就是在同一时代的青花色面也难免出现差别。新中国成立后的前十多年,由于陶瓷产量成十数百倍地扩大,青花瓷色面的改进和统一势在必行。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景德镇陶瓷科研部门先后进行了青花料的收集与提炼、青花色料配制的研究、利用珠明料配制高级青花瓷料的研究等工作,均取得了明显的效果。1960年因为珠明料来源困难,经反复试验终于找到了完全不用珠明料而呈色近似的青花料配方。这段时间各瓷厂基本上是烧柴窑,柴窑是以松木焙烧,在焙烧过程中产生的松脂油使青花釉面肥润(俗话说像涂了一层猪油一样),具有一种浑厚、沉着、幽雅的美感。20世纪60年代末景德镇窑炉燃料逐步由柴改煤,为了适应烧成工艺,工艺人员经反复实验调整了青花料及坯釉配方,确定了与之相适应的烧成曲线,青花瓷在新的烧成条件下逐渐形成一种白里泛微青的青花釉色,其釉面、色面在煤烧乃至之后的油烧、气烧下依然青翠幽靓、清新明快,迷人色彩不逊当年。
在90年代初,一种釉面雪白,纹样呈现鲜明湖蓝色彩的瓷器曾一度畅销,民众习惯称其为“海碧蓝”瓷。这种海碧蓝色料成分主要是氧化钴,釉下装饰,在1320℃的还原焰中烧成,无疑是青花瓷,只不过因青花料中氧化铝、氧化锌的含量较高而使画面艳丽,与传统青花的幽雅沉着有明显的区别,所以并不为中、老年青花爱好者看好。但海碧蓝画面绚丽明快的新鲜感很受青年消费者的欢迎,一度成了景德镇青花瓷的销售热点。
青花瓷迷人的色彩不但为中国老百姓所喜爱,就连世界各国的领导人也爱不释手,因而青花瓷经常成为党和国家领导人出访的礼品瓷。据不完全统计,仅人民瓷厂生产的国家用瓷有:邓小平用瓷青花斗彩18头海水茶具,中共中央政治局用瓷80件青花山水5头文具和梧桐、洋莲茶杯,北京新桥饭店用瓷枫叶青花斗彩餐具等。礼品瓷有:各式青花瓶,各种青花文具、咖啡具、中西餐具等十多个品种。这些制作精美的瓷器仅上世纪80年代中期就20余次作为国家礼品由中央领导及有关部委赠送给外国元首、政要,且深受这些领导人的赞誉。
景德镇人民瓷厂是国内首屈一指的青花瓷生产厂家,在青花瓷装饰画面的继承和创新上进行了持续不断的探索,创制了一批优秀的产品画面,如“梧桐”“芙蓉”“海棠”“梅竹”“满莲”“缠枝莲”“双龙”“金鱼”“三星”等等。这些画面或雍容大度,或丰满活泼,或典雅质朴,或挥洒自如,人物、花鸟、山石、树木、吉祥元素跃然瓷上。其中最著名、最受市场欢迎的当属“梧桐”这个画面。
梧桐画面产生于青花瓷鼎盛时期的清康熙时代,数百年来有一个变化、发展过程。至上世纪五十年代,梧桐画面版本众多,新平瓷厂决定对其进行规范整合。1965年,以在新平瓷厂挂点的轻工部陶研所专家王希怀(青花大师王步之子,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为主,参加人员有罗贤初、张彬、秦绍雄、刘书阁、袁迪中等,对梧桐画面作了一次大的修改整合,其中主要固定了画面中央的楼台亭阁、小桥及桥上人物,梧桐树的篇幅也有增大。该画面由江西省陶瓷工业公司专家论证审批后最终定案。
“文革”动乱结束后,为适应带水贴花新工艺的要求,人民瓷厂再一次对梧桐画面作了修订,重点是对画面外沿进行修改整合。这一次由副厂长黄新主抓,邹炳炎等技艺人员成功设计了青花开膛画面,在画面外沿采取织锦边开窗,并在其中增加了由什锦珠帘、绶带八宝组成的图案,丰富了画面的欣赏内容。至此,亘延数百年的青花梧桐画面基本定型,人民瓷厂立即把这个画面在工商局申办了“长青”牌商标。正是这个画面,伴随着45头青花西餐具在德国莱比锡、捷克布尔诺、波兰波兹南国际博览会三获金奖而走向全中国、飞往海内外,向世界传播着中国人民古老的文化精粹。
双梨花画面也为市场所钟情。1959年为庆祝建国10周年,景德镇各瓷厂、研究所开展了轰轰烈烈的生产献礼瓷活动,著名的双梨花青花瓷器就诞生于这一献礼活动中。双梨花装饰颇具特色,扬弃了民间淡描花的简练艺术处理手法,在艺术表现上开创了清新、秀丽、明朗的美观新形式。正因为如此,之后外交部源源不断地向景德镇下达双梨花青花瓷订单,这些瓷器先后陆陆续续地出现在钓鱼台国宾馆的餐桌上,出现在我国驻外使领馆的餐具中。
上世纪80年代初,人民瓷厂刘书阁等青花技艺人员经过大胆探索和反复试验,成功试制出影青青花瓷。影青青花瓷采用“以贴代刻”新工艺,把古代用刻刀操作的刻、划、印、剔、镂、贴等工艺全部用花纸贴花来展现其艺术效果,将青花、影青、刻花之艺术精华融为一体,使之互为衬托,交相辉映,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装饰风格。影青青花瓷问世后,很快就畅销于国内外市场。
国企时代的青花艺术瓷精品迭出。由中央工艺美院梅健鹰、祝大年两位教授主持设计制作、青花大王王步绘画的国庆10周年献礼瓷——青花《蝶恋花》瓷瓶无论画面设计还是绘制工艺绝对一流。青花大师聂杏生绘制的青花瓷《八仙过海》《苏武牧羊》《天女散花》《陶渊明爱竹》等,是藏家可遇不可求的精品。魏荣生大师的千件《四美》镶器青花大花瓶,色调和谐、画面生动、古朴大方,赴日展览时观者如云。傅尧笙特制的《江山如画》《春风又绿江南岸》两套青花文具,被选为邓小平访日的国家礼品瓷。青花老艺人杨爱梅的绘画清新脱俗、细腻柔和,她绘制的《六鹤同春》青花瓷盘是行家里手的抢手货。这些优秀的青花画面,是国企时代青花艺术家汗水和智慧的结晶。
国企时代的青花瓷品种,超越了景德镇任何历史时期。仅在人民瓷厂这一个企业,不同画面、不同造型的青花品种已近千个。这些品种绝大部分是老祖宗在古代生产即已定型的,比如荷叶器、正徳器、折边器、罗汉器、球瓶、马蹄杯等等。也有一部分是新中国成立后的创新产品,如丽都器、人大壶、新式文具、青花茶具、保温菜具、中厚胎咖啡具、各式烟缸和部分瓶类等。人民瓷厂的青花瓷器中,异形品种特别引人注目。它们不是几何规则的型制,造型各式各样,大都不能通过机压成型,只能拉坯或注浆出坯。异形品种的名字一般都很特别,不熟悉的人还真叫不出来。比如外形犹如叶子的“秋叶盘”、器型像农村打谷禾斛的“生菜碗”、敞口椭圆又带耳的“鸡汁船”、有底有盖的“冚(音kǎn)盖碗”,等等。还有目鱼碗、鱼形盘、龙船汁斗、银淀汁斗、辣椒缸、酱醋壶、马蹄杯、味精筒、柿果壶、扁糖缸、扁奶盅、酒斗、酒炉、六方盐盒、鸭碗、牛油盅、口纸杯、毛巾碟、四方隔碟,等等等等,放在一起真是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喜不胜收,让观看者从心底里由衷赞叹景德镇传统陶瓷文化的深邃和奥妙。1979年,人民瓷厂172头中西青花餐具获得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陶瓷行业的第一块国家金牌,这套餐具造型品种各式各样,扩大了餐具的欣赏面,为餐具增添了优美的色彩。人民瓷厂有一个镶器组专门生产异形品种,胡银生师傅就是其中手艺高超的佼佼者。
除了造型奇特品种多外,国企时代青花瓷的胎壁厚薄、体积大小各臻其妙。在古代历史上,青花薄胎碗是很少见的,因为在薄胎碗上绘制青花需要很高的技巧,尤其是碗心绘画更难,作画和分水均需悬笔,稍不小心就会弄破这种薄似蝉翼的泥坯。而就是在国企时代,青花薄胎瓷频频亮相于市场。与其相对应的是胎壁厚达10mm的拓器,这种瓷器的青花绘制就容易多了。青花大件产品的烧制成功也是国企时代制瓷工艺的新成就。人民瓷厂生产的超过三米高的青花大瓶在首个陶瓷节一亮相即引起轰动,该厂在上世纪50年代末生产的近2米口径的青花无底大瓷缸更是得到中外专家的高度赞赏。这些高大产品在旧时是非常罕见的,是国企时代青花产品技艺水平取得突破的表现。人民瓷厂的万木佑、揭友发分别是大件做坯、利坯的高手,他们带出的徒弟现在都是陶瓷私营或外资企业的骨干。国企时代青花技术高超的另一体现是超小青花瓷的问世。人民瓷厂生产的青花参匙只有4~5cm长,而最小的青花正德茶盅口径也不过是5cm。
如今,国有陶瓷企业已远离我们,它所创造的丰功伟绩将为历史永远铭记。青花这朵瓷苑中瑰丽的艺术之花曾在新中国国企时代里昂首绽放,必将在今后的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里再吐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