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创新与陶瓷人才研培

2020-12-01 22:47景德镇市陶瓷研究所
景德镇陶瓷 2020年2期
关键词:制瓷景德镇技艺

刘 伟(景德镇市陶瓷研究所)

景德镇,一个誉满中外的历史文化名城,千年窑火不息,造就了“前有古人、后有来者”的旺盛艺术生命力,丰富的陶瓷物质遗存和精湛的传统手工制瓷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构成的陶瓷文化基因,早已根植于城市的肌体,流淌在制瓷人的血脉中。

1000年后的今天,千年瓷都翻开新篇章,踏上新征程,经国务院同意,景德镇创建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迎来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新的发展机遇,标志着瓷都景德镇开启了重振辉煌的新千年。

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是国家批复设立的首个文化旅游类试验区,其战略定位是“两地一中心”,即把景德镇建设成为国家陶瓷文化保护传承创新基地、世界著名陶瓷文化旅游目的地、国际陶瓷文化交流合作交易中心,并提出了明确的目标任务:到2025年,试验区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为我国陶瓷及其他传统文化产业转型发展提供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当好陶瓷文化传承创新的“领头羊”的新使命已落在景德镇的肩上。

创建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是一项庞大而系统的工程,需要大量各层级、各类别人才,尤其是大量的陶瓷专业人才。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大兴识才爱才教才用才之风,要真正树立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理念。人才是传承创新之魂,必须进一步强化人才为本的理念,紧紧抓住人才这个关键点和着力点,大力加强陶瓷人才队伍建设,实施“陶瓷专业人才+”行动,大力弘扬工匠精神,积极培养专攻精炼、技艺精湛的陶瓷领军人才,为试验区的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传承与创新密不可分。传承是对古人智慧的延续与传播,是对传统优秀文化的保护和发扬。创新是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要想创新必需以传统文化做支撑,以优秀人才为纽带,以传统技艺和优秀作品做基石。因此,传承是创新的基础与源头,如何培养能够传承景德镇传统文化的新型陶瓷人才,是我们更好担当新使命面临的重大课题。

陶瓷艺术的发展离不开传承。陶瓷艺术首先是一门手艺、技艺。景德镇拥有全世界最完备的手工制瓷体系,在成型、装饰、烧成等工序上都有着最多且最优秀的手工艺人群体,掌握着最极致的制瓷工艺。中国自古传承技艺的方式,无不是通过师徒制建立的。受历史传统的影响,陶瓷行业便是通过师傅带徒弟的传授方式培养接班人。这种传统的传承方式为景德镇制瓷技艺的传承发展做出了贡献,但同时也存在弊端。民间工匠的实践成果,几乎不可能通过文字记载的方式传播,更多的是通过师傅徒弟之间的口口相传进行传承。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陶瓷行业内高素质人才储备不足的现象。有些本土的陶瓷工作者重实践、轻理论,并没有对中国古代深厚的文化进行传承,陶瓷艺术理论欠缺,只是单纯将制作陶瓷的工艺技术延续下来。无数成功事例证明,想要真正在某一领域有所造诣,不仅要熟练掌握该领域的技术,更需要在此基础上进行总结,上升到理性层面。景德镇的陶瓷想要发展,不能仅仅依赖传统的陶瓷工艺和材料,更要有属于时代的特色;艺术创作更是如此,不仅要有精湛的技法,更要有发现美的眼界,这样才能创作出打动人的优秀作品。忽视理论的学习,对沉淀自己的艺术修养有阻碍作用,不利于提高艺术品位和艺术造诣。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无异于盲动,这样的陶瓷作品深挖不出更多层次的内涵,也不具备激励人们提高艺术欣赏的能力。如果一个陶瓷工作者不注重提高自身文化素养,缺乏理论和积淀,就无法达到更高的艺术高度。

从实践论的另一个层面分析,当前有相当数量的年轻创业者,是景德镇本地院校培养出的人才。在这里,有全国唯一以“陶瓷”命名的高等学府——景德镇陶瓷大学,景德镇学院、江西陶瓷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景德镇陶瓷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也聚集于此。制瓷工艺、陶瓷材料、热能机械、信息技术、艺术文博等专业齐全,研究生、本科、大专、中专等多层次教育序列齐备,每年数以万计地培养出各级、各种、各类陶瓷人才。景德镇拥有全世界最为完备的制瓷业人才培养体系。显然,这种教育传承已不同于历史上延续千年的传统、封闭的师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但不能忽视,它也有一些不尽如人意需要改进的地方。其不足之处是一部分高校毕业生在学习“现代”理论知识时没有把“传统”陶瓷工艺、陶瓷技艺很好地揉一起,导致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差,眼高手低,眼光、审美品位尚佳,但手头功夫不够。工艺美术形成的“五大审美”特征,即材料美、技法美、造型美、意境美和思想美,其中材质美、技法美、造型美都需要陶瓷艺术工作者掌握熟练、精湛的制瓷技艺。

师徒制传承体系与高校教育体系分化,造成这两类人群在理论与实践上的不足,传承人理论知识欠缺,高校毕业生实际操作能力差,都会影响景德镇陶瓷传统技艺传承与发展。在此,我想结合自身的成长和景德镇市陶瓷研究所的工作实际,对改进“传统”和“现代”两种不同的陶瓷人才培养教育模式的不足谈点个人体会与建议。

二十世纪70年代受“文革”的冲击,景德镇陶瓷行业人才出现青黄不接的状况,特别是陶瓷工艺各种特殊人才后继乏人。景德镇市革命委员会和江西省陶瓷工业公司出台了一个扶持工艺技术人才的政策,招收200名陶瓷艺徒,随父学艺、随师学艺,充实到各大国营瓷厂学习陶瓷传统制瓷技艺(拉坯、利坯、镶器、配釉、画瓷等工艺)。我有幸成为这200个招工人员中的一员,被招工进入建国瓷厂,白天跟随白海先生学习陶瓷方面的工艺和装饰技艺,晚上就到李林洪教授家中学习素描、色彩等美术基本功。因为当初厂内几个老师同在一个班组。那个班组不大,大家办公时都在一起,所以虽然我是白海老师的徒弟,但也可以跟姚永康、陈作芳和曾勇老师学习。比如姚永康老师做雕塑,我也拿泥巴跟着一起做、一起捏,做的同时也锻炼了自己的造型能力,了解了泥性。扎实的基本功训练使我在从事陶瓷装饰工作拥有良好绘画功底的同时,还学到了颜色釉装饰、青花装饰、雕刻、雕塑等技艺,为日后陶瓷艺术作品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现在回想起来,当年招收艺徒的政策的确是一项保护传承的得力举措,当年的艺徒,现已成为承前启后的陶瓷行业人才。

1981年,我考入景德镇职工大学。学习期间,我在陶瓷艺术理论上得到了系统的培养和提高,在专业知识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毕业后进入东风瓷厂工作,在进行日用陶瓷花纸设计的过程中,岳父陶瓷美术家赵惠民给了我很大的帮助,亲自为我示范如何勾勒线条等各种技法,有了岳父的言传身教,我的陶瓷装饰技法有了提升。

二十世纪90年代,我进入景德镇陶瓷研究所工作,将早年在建国瓷厂、东风瓷厂打下的绘画基础、陶瓷技艺运用到工作中。由于工作涉及面广,我接触了广泛的陶瓷装饰种类,丰富了各方面的陶瓷装饰知识。后来,我有幸成为“珠山八友”刘雨岑之子——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刘平老师的弟子。刘老师继承了刘雨岑先生笔墨的表现形式,再加上自己的天赋,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他的釉上、粉彩的表现以及水点桃花的技艺堪称绝活。拜刘老师为师后,他的表现形式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我,尤其是刘老师对艺术执着的追求和美好的品行品德深深地感染了我、教育了我,使我在艺术道路上迈出了更坚实的步伐。

艺术的发展离不开传承。我对陶瓷技艺的传承,不仅来源于建国瓷厂陶瓷装饰技法的学习和在景德镇职工大学陶瓷文化理论的学习,更来源于学艺道路上遇到的各位技艺高超的老师的辅导。我像海绵吸水一样,不断汲取营养,不断吸收、检验艺术的表现形式,再运用到自己的陶瓷创作上。近几年,由于艺术瓷的繁荣发展,吸引了不少有志青年涉足这个领域,因此,有不少的人找我拜师学艺。这其中有条件较好的大学生、研究生,也有家庭困难没上过大学的孩子,我根据他们不同的条件有针对性进行辅导、培养。比如,对没上过大学的农村孩子,我会先传授他们技艺,让他们具备生存能力,再鼓励他们去学习文化知识,接受成人教育或者进修,进入院校进行理论培养。对在校大学生,更多的是教育和引导他们如何融入社会,加强专业领域的技艺学习,加强社会实践的锻炼,将两者相交融。正如董其昌所言:“不行万里路,不读万卷书,欲作画祖,其可得乎?”学艺的道路没有止境,要用精湛的技艺和扎实的艺术理论作为艺术造诣提升的基石,用“两条腿”走路,丰富作品的创作内涵及表达方式。另外,我与学生的关系既是传统的师徒关系,又似院校中的师生关系。在传授他们技能的同时,更注重品德及敬业精神的培育,学艺首先要把艺品学好,要有良好的道德操守,只有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才能创作出具有品格美的高质量作品。

景德镇的陶瓷传承与源源不断来到景德镇求学的学子们密不可分,更与自出生以来就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年轻匠人们密不可分。要传好接力棒,我建议推行新型艺徒制度。由景德镇市陶瓷研究所带头试点,选拔在单位取得一定学术影响力和专业身份的老师,以带徒的形式引入优秀年轻人才学徒,学徒期满后组织考试,成绩优秀者可正式进入单位工作。与景德镇纯手工艺技术融合发展,由此实现家传秘技的传承性以及师徒传承的有序性,同时也保证了在许多独特技艺上研究与传承的连续性,增加了年轻人才的平台粘性与归属感。这些人才是景德镇陶瓷传承创新之路的探索者,将成为景德镇未来发展的保障。其次,我建议对传承体系进行行业普查登记,建立档案机制,保证对传承的真实性,确保真正的承载者和传递者生生不息,世代相传。

复兴景德镇不仅是要继承景德镇的传统工艺,更重要的是培养新一批的人才,对景德镇的传统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进行传承,在此基础上创造出属于这一代人的景德镇陶瓷文化,令这座千年瓷都重新焕发光彩。

猜你喜欢
制瓷景德镇技艺
金属抬凿和錾刻技艺绽放苏州
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
景德镇陶瓷夏令营
琉璃灯工技艺的魅力与传承
进口原料及设备制瓷对启新瓷厂发展产生的影响
景德镇御窑博物馆
景德镇明清御窑厂遗址保护区
郑庆章 把“弄虎”技艺传回大陆
我在景德镇遥望耀州瓷——两个“瓷都”相距千里
淳度:泉州卤煮的“匠”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