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春琳
云南师范大学,云南 昆明 650500
唐朝是中国谏官制度最完善的朝代,确立了谏官的特殊地位。谏官制度成熟的标志,就是以拾遗为代表的低品谏官的出现。谏官的职责是谏诤皇帝的过失,重在规劝、匡正君主。通常情况,由门下省长官选取,由有学问、有气节的人担任。唐代君主对谏议尤为重视,对忠良逆言能予采纳,对品德良好、学识深厚、刚正有胆识的谏官愿意重用。对于谏官队伍而言,虽不排除有谄媚邀宠之人,但儒家思想影响较重,推崇不惜性命、刚正进谏仍然是主流。
谏官劝谏的方式有多种,通过与谏官引申出来的不同词汇,可以认识一些唐代谏官的公办程序。比如“谏纸”就是由朝廷月供,并附有“月请谏纸”制度,以此来要求谏官们积极谏言,白居易在《论制科人状》中写道:“今臣职位学士,官是拾遗,日草诏书,月请谏纸,臣若默默,惜身不言,岂惟上孤圣恩,实亦下负人道。所以密缄手疏,潜吐血诚,苟合天心,虽死无恨。”诗中表达了白居易作为一名谏官,提醒自己谨记自己的自责,要勤纳谏,勤为国家尽心尽力。除此之外,还有像“隐谏”的方式也比较多,这类谏言通常是谏官们迫不得已,不便直言,所以会采用诗歌等特殊语言进行表达,又因为谏诤比较正式,所以表现出的诗歌及体裁和行文比较正式,多数还更贴近于生活,《全唐文》一书中收录了较多反映这方面的诗歌。
1.学识兼具、明于礼仪。唐代在选举时注重学识、礼仪。古代监察对象涉及行政、军事、司法、文化、经济等多领域,为保证官僚队伍的素质,对监察官员要求自然不必多说;对一般官员的选拔任用也是确定了如尧舜禹时期处于学、战国出于客、两汉出于郡县吏和举孝廉、魏晋出于九品中正、隋唐以后科举的选官制度;对谏官的要求就显得很高了,唐代要求谏官科举出身。唐代谏官选拔对学识、礼仪重视的一个体现是,一旦发现才识不足,就予辞退不得担任谏官。
2.基层任职经历。谏官可比对监察官员,作为朝廷台省出言纳谏之士,如果没有在基层州县部门任职、没有了解民情、没有为官的策略和不知道官场运作的规律,就无法在台省之地作出正确的谏议。
3.刚正不阿、直言敢谏。唐代谏官的职责不局限于纠百官、谏君主,还有一些比如制诰、翰林等职责,《直谏》一书记载了先秦到五代的直言进谏官员200人,其中三分之一是唐代台谏官,可见在唐代对监管制度的重视,以及营造出的谏议环境,成就了一大批以魏征、狄仁杰、韩愈、元稹、白居易等为代表的台谏官。他们不仅是直言敢谏者,更是性格刚正、志虑忠纯之士。可以说,谏官制度的选任有明显的人员品行和身世背景等因素的影响。
1.适应繁杂的政务活动。前文讲到,唐代谏官除了纠百官、谏君主外,还有一些其他政务职责,具体来说,比如在谏官分类中谏议大夫要承担繁重的政务,散骑常侍就工作比较轻松。因此,在不同职位的谏官当中,相应的职责不同,而台谏官当面对君主谏议、纠劾百官时,自然对应就会有很多政务性的工作出现。
2.看中品性。唐代是我国古代文化极为繁荣的一个时期,在期间也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的能人名士,这一类人当中有很多重视文学、诗词歌赋,而无心仕宦,所以朝廷也会出于网罗人才的目的,招募这些为台谏官。同时,也会出现君主对一些名门之后、已故旧臣,感念其旧德,而招录其子女进入谏官队伍,但往往都是低级别的。
3.从贡举和制举高第者中挑选。据史料记载,从进士或明经直接委任为谏官的情况是比较少的,在唐代直接从制举进入谏官的比较多,通过贡举考试成为进士及第的,通常不会成为谏官,而是成为一般行政官员,但通过贡举考试后,如果皇帝临时设置制举考试,则通过“直言极谏科”,成为谏官的情况就比较常见了。
4.君主宠臣。前文讲到谏官中有一部分人员是君主宠臣,大多分两种情况,一种谏官是学识深厚、办事能力极强、忧心国事的忠良之士,深得君主的赏识和信任,这一类君主多为明君;另一种则是靠谄媚取宠讨好君主,多为趋炎附势、卖弄权力、结党营私等小人,常伴在昏君左右。
5.有藩镇经历者。唐代国力强盛,周边藩国较多,同时又在全国范围内设置节镇幕府,许多名士都有身历幕府的经历,这些名士本身的学识,加之对藩镇的熟悉,就成为了对君主所需要的台谏官员。例如,元稹、韩愈、温庭筠等人便是因为入幕府,而后被提拔到台谏机构。
古语有云:“文死谏,武死战”。在古代,文官谏议的职责已经形成了一种不成文的认可,凡是文官,均应该担有谏议的任务。只是在唐代形成了系统的完善,即在官僚体制内形成了一批专制型、群体型的谏官群体,对谏官队伍进行了正规化、专门化的组建。
唐代谏官制度明显受儒学和道家思想的影响。在政治理念和道德规范上,儒、道两家的思想贯穿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唐代早期的纳谏风气,与君主本人的虚心求谏也有很大关系,由唐代谏官制度引申出来的“君臣关系、君民关系”是唐代能够繁荣昌盛的重要因素。“唐太宗从谏如流,雅好儒术,给儒士谏政提供了良好的政治环境,因此唐代早期任谏官的儒士多能忠于职守,有谏臣大风。”谏官官德的来源之一在于君主塑造自身品德、塑造作为一个君主的德育规范,促使一批有学识、有谏诤能力的人能够在一个好的环境下发挥谏诤的作用。
唐代谏官制度的形成,已然形成了一种对官员的塑造。究其根源是因为唐代十分重视对官员的官德管理。谏官,不同于在官僚体制中增加一种新的官职,也不局限于通过组建专业化、正规化的谏官群体去纠劾百官、去谏议皇帝的过失,这在官僚体制内,尤其是封建君主专制日益加强的历史进程中,是显得很渺小的,而谏官的优越性和备受推崇的重要原因还在于其本身。理解何为谏官、理解谏官的职责、理解成为一名谏官所需具备的条件,我们就会明白,谏官在唐代代表的是一种向往,一种对官德制高点的追求,一种对自我约束与为国为民的追求。于君主而言,其目的是维护专制统治、减少佞官,增加品性礼仪良好、刚正直言极谏的官员,无疑是促进统治的一种良好手段。所以,唐代谏官制度中官德的管理,其核心是加强封建君主专制的强有力手段,同时也是封建君主与朝臣对话的新方式。
唐代谏官制度虽然如前文所述具有服务于封建君主专制集权的特点,但不可否认的是对唐代政治风气的净化、对唐代繁荣与兴衰具有重要的影响,谏诤作为一种对君主提意见、匡正错误的方式,本身是对决策的一种保驾护航,它既是对君主过失的提醒,也是一种监督、辅助方式,对君主治国理政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在崇尚儒道思想、沿袭魏晋官分清浊价值观的背景下,催生了大量学士、官员追逐谏官“清”“显”的价值观,也培育出了大批直言敢谏、尽心尽力为国家办事的能人志士,从这个层面讲,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已经不失为一种好的制度。并且其中招贤纳士、注重官德、不适宜退出机制等都值得现代研究和借鉴。
唐代的谏官任用,经过了严格的把关和验证,不仅要求符合一般的行政官员的任职条件,更要求符合谏官的诸多特殊条件。这种制度设计,正是唐代谏官区别于其它朝代谏官的最深层次原因,更是唐代谏诤制度达到了高度繁荣的根本原因。当然,这种制度设计,也正是我们最应该吸收和借鉴的。正是因为这样的制度设计的存在,才区分出了一般行政官员与谏官的不同责任,赋予了谏官谏议的权利,谏官才敢于与皇权抗争,充分进行行政监督进而体现了唐代文官的官德管理。为官重德,唐代文官的官德管理通过唐代谏官制度体现的淋漓尽致。总而言之,唐代谏诤制度中的谏官制度,为官重德理念中的进步成分,可以为现代的行政监督工作以及行政官员官德培养带来很多启示,我们应该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积极吸收其中的有益成分,并充分学习、吸收和借鉴。为官重德,制度设计是基础,官德管理是关键。加强官德管理,提高行政官员的服务意识和树立正确的为官理念,更易于其加强责任意识,提高行政效率和预防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