谶纬与汉末太平道起义

2020-12-01 03:26吴从祥
殷都学刊 2020年2期
关键词:五德甲子后汉书

吴从祥

(安徽大学 文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谶纬是盛行于汉代的重要社会思潮,其对当时社会生活的各方面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谶纬对汉末产生的道教以及道教早期经典《太平经》也有不少影响。(1)参见萧登福《谶纬与道教》(文津出版社2000年版)以及李铁华《<太平经>与谶纬关系考析》,《宗教学研究》2013年第1期等。不仅如此,汉末张角领导的太平道起义也与谶纬有着密切的关联。对此学者们已有所论及,但尚有余义,故在此作一补述,以请教于方家。

东汉末钜鹿人张角创立太平道,“太平道因《太平经》而得名”。[1](P200)据史书记载,《太平经》源于西汉的《太平清领经》。《后汉书·襄楷传》:“初,顺帝时,琅邪宫崇诣阙,上其师干吉于曲阳泉水上所得神书百七十卷,皆缥白素朱介青首朱目,号《太平清领书》。其言以阴阳五行为家,而多巫觋杂语。有司奏崇所上妖妄不经,乃收臧之。后张角颇有其书焉。”李贤注云:“神书,即今道家《太平经》也。”[2](P1084,1080)如上所说,《太平经》本身多受谶纬影响,张角奉《太平经》为经典,于是《太平经》成为张角接受谶纬神学的重要途径之一。

东汉末期政治黑暗、危机四伏,民众生活艰辛。张角自称“大贤良师”,以行善和治病等方式传播其宗教,并得到百姓的热烈拥护。《后汉书·皇甫嵩传》:“初,钜鹿张角自称‘大贤良师’,奉事黄老道,畜养弟子,跪拜首过,符水咒说以疗病,病者颇愈,百姓信向之。”张角于是遣弟子八人使于四方,“以善道教化天下,转相诳惑”。[2](P2299)太平道在民间得到了快速的传播,以致10余年间,其众徒遍布8州,多达数10万人。随着信徒的增多,张角野心不断扩张。他并不满足于宗教首领,而欲觊觎帝位。于是他制定了严密的起义计划,欲一举推翻汉朝而取代之。

自密谋之始,太平道起义便多依谶纬行事,具有浓郁的神秘色彩。《后汉书·皇甫嵩传》对张角太平道起义的爆发作了较为详细的记载:

十余年间,众徒数十万,连结郡国,自青、徐、幽、冀、荆、扬、兖、豫八州之人,莫不毕应。遂置三十六方。方犹将军号也。大方万余人,小方六七千,各立渠帅。讹言:“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以白土书京城寺门及州郡官府,皆作“甲子”字。中平元年,大方马元义等先收荆、杨数万人,期会发于邺。元义数往来京师,以中常侍封谞、徐奉等为内应,约以三月五日内外俱起……角等知事已露,晨夜驰敕诸方,一时俱起。皆著黄巾为标帜,时人谓之“黄巾”。[2](P2299-2300)

袁宏《后汉纪·孝灵皇帝纪》对此亦有简略记载:“期三月五日起兵,同时俱发……二月,角等皆举兵……角党皆著黄巾,故天下号曰黄巾贼。”[3](P473)

“岁在甲子”,张角将起义定于甲子年,即灵帝中元年(184)。古时以天干与地支相配以纪年,“甲子”为干支纪年之首,六十岁一循环。《诗推度灾》:“甲者,押也,春则开也……春时万物皆解孚甲。”[4](P473)《诗泛历枢》:“子者孳也,天地台郁,万物蕃孳,上下接体,天下治也。”[4](P482)谶纬学认为,“甲子”不仅仅是六十干支之首,且有开新孳生之意。张角传教十余年,蓄谋已久,将起义时间定于“甲子”年,显然是看重“甲子”有开新、更始之意。

至于原定的起义时间,陈寿《三国志》有不同的记载。《三国志·吴书·孙坚传》:

中平元年,黄巾贼帅张角起于魏郡,托有神灵,遣八使以善道教化天下,而潜相连结,自称黄天泰平。三月甲子,三十六方一旦俱发,天下响应,燔烧郡县,杀害长吏。[5](P1094)

《后汉书》和《后汉纪》所记时间均为三月五日,而陈寿所记为三月甲子。考之方诗铭、方小芬编著《中国史历日和中西历日对照表》,三月五日为庚戌日,三月十九日为甲子日。笔者认为“五”可能为“十九”上下连写之误。《后汉书·皇甫嵩传》:“以白土书京城寺门及州郡官府,皆作‘甲子’字。”[2](P2299)张角众徒书于京师及州郡官府门上的标语落款皆作“甲子”,可见张角对“甲子”的重视了。此为一证。其次,陈寿(233-297)为三国时人,上距张角太平道起义不过数十年,且其编撰《三国志》多依据旧史料,故《三国志》记载较百余年后的范晔和袁宏的记载更为可信。如上所言,张角将起义年份定于甲子年是有深义的,其起义日期亦不可轻易而定。依据谶纬,“甲子”有更始之义,故张角将起义日期定于三月甲子(19日)当更为可信。

对于起义地点,张角也并非随意选定,而是含有深义的。《后汉书·皇甫嵩传》:“期会发于邺。”[2](P2299)干宝《搜神记》对此有很好的揭示。《搜神记》卷六:

至于灵帝中平元年而张角起,置三十六方,徒众数十万,皆著黄巾,故天下号曰“黄巾贼”。至今道服由此而兴。初起于邺,会于真定,诳惑百姓曰:“苍天已死,黄天立。岁名甲子年,天下大吉。”起于邺者,天下始业也;会于真定也。[6](P84)

张角将起义地点定于邺,“邺”音“业”,起于邺,实含“始业”之意,即大业之始。“真定”,真正确定,“会于真定”意预起义获得胜利,天下一举而定。

可见,黄巾起义是张角十余年精心密谋的结果,不管是起义地点、会师地点还是起义的时间等,都经过其精心选定的,这些名称皆预兆其起义顺利。这些时间和地点的选定,都是依谶纬而定的,具有浓郁的神秘色彩。

张角太平道起义提出了响亮的反汉口号。《后汉书·皇甫嵩传》:“讹言:‘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2](P2299)《搜神记》卷六:“诳惑百姓曰:‘苍天已死,黄天立。岁名甲子年,天下大吉。’”[6](P84)二者虽有二字之别,但意思全同。

众多史料表明,张角以“黄天”自居,故起义时其士兵皆著黄巾。《后汉书·灵帝纪》:“中平元年春二月,钜鹿人张角自称‘黄天’,其部帅有三十六方,皆著黄巾,同日反叛。”[2](P348)《后汉书·五行志五》:“张角兄弟起兵冀州,自号黄天……其后张角称黄天作乱,竟破坏。”[2](P3346,3347)《后汉书·皇甫嵩传》:“皆着黄巾为标帜,时人谓之‘黄巾’。”[2](P2299)干宝《搜神记》卷六:“皆著黄巾,故天下号曰‘黄巾贼’。”[6](P84)三国人杨泉在《物理论》中对黄巾起义有生动的描述:

黄巾被服纯黄,不将尺兵,肩长衣,翔行舒步,所至郡县无不从,是日天大黄也。[2](P3346)

可见起义初期,黄巾军不仅头戴黄巾,而且全身穿着黄衣,从而甚至给人“天大黄”之感。

张角自称“黄天”,起义军皆头戴黄巾、身穿黄衣。故“黄天当立”中的“黄天”指的是张角,暗示其将取代汉朝。在五行中,黄居中,故人又将黄巾称为“中黄”。《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注引《魏书》:“其道乃与中黄太乙同。”[5](P10)太乙,太一也。张守节《史记正义》云:“太一,天帝之别名也。”[7](P1290)秦汉时期,“太一”被视为天皇大帝,即主宰四方的最高神。《史记·封禅书》:“天神贵者太乙,太乙佐曰五帝。”[7](P1386)可见,“中黄太乙”乃“黄天大神”之意,此乃张角自封美称。

《三国志·吴书·孙坚传》:“黄巾贼帅张角……自称黄天泰平。”[5](P1094)“泰”,太也;“泰平”,即太平也。《太平经》卷四十八:“太者,大也;平者,正也。气者,主养以通和也;得此以治,太平而和,且大正也。”[8](P148)《中国道教史》卷一:“公平、快乐、无灾害的和睦社会,就是《太平经》所设想的‘太平’世界。”[1](P115)“黄天泰平”意指黄天主天下,天下一片太平。《法苑珠林》卷五十五中张角自称“黄天部师”,意为黄天下降到人间的领袖。

依据谶纬,天帝往往不直接统治世间,往往让其子下降人间来统治世间。《尚书帝命验》:“天有五帝,集居太微,降精以生圣人。”[4](P367)《春秋演孔图》:“天子皆五帝精,宝各有题序,次运相据起。”[4](P581)同样,黄天亦不可能直接下降人间,掌管天下,只能通过其指派的使者或化身来掌管天下。可见,张角以“黄天”自居,并非是说他自己就是“黄天”,而是意指他是“黄天”派到人间的使者,是“黄天”的现世化身。“黄天太乙”、“黄天部师”等皆是此意。张角手下士兵皆着黄巾、黄衣,暗示他们都是“黄天”神的使者,他们努力制造“天大黄”氛围的目的在于彰示“黄天”时代已经到来。可见,张角看来,“黄天”是神灵之天,他自己是这一神灵的人间使者和化身。

自西汉后期以后,由于汉王朝危机四伏,故“更命”之说盛行于世。五德理论认为五德统是依次更替循环的。据五德理论,汉为尧后,火德,色赤。因此,代汉者当为土德,色黄。王莽曾大量利用五德理论为自己营造舆论。《汉书·王莽传中》:“赤德气尽……黄德当兴”;“火德销尽,土德当代”。[9](P4108,4109,4113)《后汉书·公孙述传》:“五德之运,黄承赤而白继黄。”[2](P538)光武中兴之后,黄代赤之说渐歇。到了东汉后期,随着东汉帝国的危机不断深化,反汉情结重现,于是黄代赤之说再度流传于社会。《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注引张璠《汉纪》云:“汉祚终矣……代火者土也。”注引《魏书》:“汉行已尽,黄家当立。”[5](P14,10)因五德是循环的,从而形成五个系统,故又有五统说。如汉承尧后,故尧与汉都是赤统。于是,人们又将代汉的黄德称为黄家。

因“黄德”和“黄天”皆有“黄”字,故不少学者认为张角所宣扬的“黄天”便是五德论中的黄德。其实不然。依据五德理论,黄代赤,而不是苍。如果“黄天”是黄德,便无法解释前句“苍天”。此其一。五德论源于五帝说,二者有密切关系,这在谶纬中有不少反映。虽则如此,但人们很少将五德论与“天”联系在一起,如刘邦自称赤帝子,但未有称其为赤天子的。另有学者认为“黄天”为“皇天”或“黄帝”,显然不确。

因此,笔者认为,张角提出的“黄天当立”中的“黄天”是一种神灵之天,与黄德、黄统无关,更与“皇天”、“黄帝”无关。

对于“黄天”所指,学者无异辞,都认为指的是张角,但对于“苍天已死”中的“苍天”学者们解说不一。如上所说,依据五德说,汉为火德,色尚赤,将为色尚黄的土德所替代,即所谓黄代赤。企图代汉的张角却只字不提赤、火,却言“苍天”,颇让人费解。有学者认为“苍天”即人们口头所言“老天”,有学者认为“苍天”指的是民间信仰尊奉的神灵,甚至有学者认为“苍”为“赤”之误。此处确为“苍天”,并非“赤天”之误。如上所引,“苍天已死”并非孤例,不仅见于范氏《后汉书》,亦见于干宝《搜神记》。《后汉书》中有一处细节为大多学者忽视。《后汉书·皇甫嵩传》:

讹言:“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以白土书京城寺门及州郡官府,皆作“甲子”字。[2](P2299)

胡三省《资治通鉴》注:“寺门,在京城诸官寺舍之门。”[10](P1865)众所周知,汉为赤德。如果“苍”为“赤”之误,张角信徒怎敢公然将反汉标语书写于京师及州郡各官府门上呢?有如此直露的反汉标语,又有太尉杨赐和司徒掾刘陶等人的反对张角的劝谏,桓帝怎能依然相信张角只是在行善传教而并无反汉之心呢?这显然是有悖于常理的。

与汉代众儒重五德说不同,《太平经》更重具宗教色彩的三正说。《中国道教史》卷一:“天、地、人三正思想流行于汉代,它也是《太平经》的核心观念。”[1](P217)《太平经》云:“三统转轮,有去有来。”“天者最神,故真神出助其化也。地者养,故德神出助其化也。人者仁,故仁神出助其化也。”“元气恍惚自然,共凝成一,名为天也;分而生阴而成地,名为二也;因为上天下地,阴阳相合施生人,名为三也。三统共生,长养凡物名为财。”[8](P1,32,305)三正说明显表现于张角等人的自封号之中。《后汉书·皇甫嵩传》:“角称‘天公将军’,角弟宝称‘地公将军’,宝弟梁称‘人公将军’。”[2](P2300)《三国志·吴书·孙坚传》注引《献帝春秋》:“角称天公将军,角弟宝称地公将军,宝弟梁称人公将军。”[5](P1094)《中国道教史》卷一:“自称‘天公’、‘地公’、‘人公’的“将军”,也就表明他们是‘黄天’派下来的将军。”[1](P218)可见,张角信奉的不是五德说,而是天、地、人三正说。

在天地人三正说中,人们很早便认为天为苍色,地为黄色。《诗经·王风·黍离》:“悠悠苍天,此何人哉!”[11](P95)《说文解字》:“黄,地之色也。”[12](P291)这也体现了周代的祭祀礼仪之中。《周礼·春官·大宗伯》:“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皆有牲币,各放其器之色。”[13](P762)这一传统在《太平经》中得到继承。

天之格法,分为六部。……故天为之色,外苍象木,内赤象火。真人知之耶?……故地之为色也,外黄白象土金,内含水而黑,象北行也。[8](P264-265)

“外黄白象土金”当是“外黄内白象土金”之误。在此,《太平经》以五行、五色对天和地作了神秘化的解说。此处明言天“外苍内赤”,而地“外黄内白”。

欲反汉,必须找到一种天命循的学说作为其理论支柱。刘歆的五德说为王莽、刘秀以至曹丕等提供了理论。但好宗教、迷信神灵的张角并未采纳广为盛行的五德说,而采纳了既简单,但又更具隐蔽性的三正说。于是张角将汉朝定为天统,自己为地统。天色苍,地色黄,于是提出“苍天已死,黄天当立”的口号。天“外苍内赤”,故外言“苍天”,实指赤汉。地外黄内白,故使其信徒以“白土”书口号于京师及地方官府门之上。

简而言之,《太平经》内容多受谶纬影响,太平道以《太平经》为经典,故张角亦多受谶纬影响。张角天师道起义时间、地点等的选定都与谶密切相关。张角提出“苍天已死,黄天当立”的口号。张角认为自己是黄天派到现世的使者和化身,“黄天当立”意自己将取代汉朝而统治天下。在此,张角没有依据流行的五德论,而是选用了为《太平经》所重的天地人三正说。依据《太平经》等,天色外苍内赤,地色外黄内白。故“苍天”实际指的是赤汉,只不过表达更为隐蔽罢了。“苍天已死”是指汉朝已经死亡。地色外黄内白,故起义前张角令其徒众以白土书反汉口号于各级官府门上。

猜你喜欢
五德甲子后汉书
克己奉公
百年甲子园的育人之道
卜算子·清明
卜算子·清明
沈鹏《迎戊戌双甲子》
道德仁义礼:“蜀学”核心价值观论
论白寿彝先生对范晔和《后汉书》的研究
《后汉书》郭玉脉法校文
五行视域下《孙子兵法》“五德”思想探讨
THE STONELIONS OF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