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佳
【摘要】在如今新课程慢慢推进的大背景下,采取相应的具体措施培养学生财商思维,并结合不同的生活实际采取不同的措施进行教学。同时,作为老师也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充分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本文针对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财商教育中的应用实践展开讨论,达到学生可以培养财商思维的目的【1】。
【关键词】小学数学;培养财商思维;财商教育模式
小学财商教育过程中要化抽象为具体,直观展示教学思维。随着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将抽象转化为为具体的推导方式,更加深入到小学数学的财商教育中。一系列数学知识的引入要求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要进一步跟上。小学数学财商思维的培养强调的是基础知识的构建,这种科目的难度并不会太大,但是如果让小学生在理解新知识的时候出现困难,让学生不能深刻地理解学习内容,进而导致知识无法理解现象出现,不能达到培养学生财商思维的能力。
一、多元化教育模式激发学生培养财商思维
在开展数学教学时,教师可以将提前准备好的有关数学简单乘法法则和其他运算法则等知识点的例题发给学生们一份,让学生先对乘法知识有个大体的了解,教师可以让学生随机选择对手,也可以选择匹配组队来进行竞赛,然后让学生在黑板上计算,或者是教师念出一些题目,让学生进行口算心算,这样利用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计算的训练,能够提升学生的训练能力,并且以这样的形式能够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基础财商思维不好会造成计算速度慢和计算容易出错。这时从小学就要抓好学生的基础计算,在练习基础计算时要让孩子学会用计数器、小棒、画图等方法来巩固,而不要单纯让孩子只会数手指。方法掌握之后要多练,熟能生巧。运用投影省下的时间可以为师生互动提供机会,促进学生的深度探究,不断去挖掘知识点。通过这种信息技术的引入,可以最大限度发掘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财商思维【2】。
笔者也经常在班级中根据班级不同学生的数学能力差异做出不同的决断,对于部分章节知识掌握较差的,经常进行针对性的练习思考,通过这些练习让学生们能够全面地熟练地掌握小学数学的各个方面的知识,让学生们的财商思维在练习中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大部分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所面临的问题不是不懂数学知识或无法自主思考,而是学生们思维的不熟练所导致的思维障碍,学生们容易在一个点里面死钻,这时老师应当充当引路人的作用,对学生的思维进行疏导,要注意算法多样性,帮助學生掌握多种数学计算方法。计算方法很多种,掌握多种计算方法很有必要,但最重要的是掌握一种孩子自己最能驾驭的方法才是最重要的。这样孩子用起来顺心顺手,计算速度更快,正确率更高。在平日里,我们可以加强学生的财商思维训练,设置每日一练,使得学生一直保持计算的手感。总之,多练习。算法和算理都通透了,还要多加演练,这也就巩固算法和算理。
二、科学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培养财商思维
新课改要求将学生放在首位,使得他们成为学习真正的主人,从而达到学生培养财商思维的目的。在学生数学财商思维培养的过程中,举个例子:我们开展教学的时候,可以把数学计算与生活相结合。例如“4.3+9.3”,教师可以通过“元、角、分”与小数点相联系,然后导入生活情境:“妈妈去商店花4元3角买了一斤鸡蛋,花9元3角买了一斤鸭蛋,那么请问,妈妈一共花了多少钱?”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这样生活情境的融合,可以增强学生的计算理解能力,培养学生财商思维。例如教师在向学生讲述一次函数应用题中有关最大利润的习题时,教师可以通过课堂中为学生展示一些图文或者是影像资料,让学生可以融入到生动的财商教学中。课堂中教师要让学生想象自己就是商店的老板,那么如何通过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创造个人价值呢?在学生思考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弄清利润是售价减去成本这一部分知识内容,自然而然学生就会不断培养自己的财商思维。在后续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设置关于利润计算的习题,让学生进行自主性的研究。
在当前小学数学财商思维的培养教学平台中,教师要为学生创造生动的财商教育环境,加强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让每个学生更加积极和真正的参与到课堂学习氛围中[3]。数学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参与课堂学习当中,使学生与教师展开有效地沟通和交流,对数学知识进行更好更深入地学习和探究,培养财商思维。在实际财商教育中,对教学情境的创设,要结合问题导入,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
结束语:
在社会不断发展的今天,教育改革也正如火如荼的进行,数学作为传统学科中培育学生大脑、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学科,更应当受到重视。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拓展财商教育,锻炼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更能锻炼学生们有逻辑、有程序地思考事情,全面提高学生的财商思维,对于学生的人生成长也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为社会培育更多的有思想的未来栋梁。
参考文献:
[1]丁玉俊.才智.新课改下小学数学财商教育的探析[J]. 2016(30)
[2]宋开红.新课改下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创新分析[J].西部素质教育. 2016(02)
[3]王祥美.小学数学财商教育的有效性探索[J].教育艺术. 201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