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嫄
【教学目标】:1.抓住关键词句,了解汪曾祺笔下昆明的景、物、事的特点;2.分析文章语言特点,体会作者对昆明的独特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抓住关键词句,了解汪曾祺笔下昆明的景、物、事的特点;2.教学难点:分析文章语言特点,体会作者对昆明的独特情感。
【教学课时】:1课时
核心问题:作者借昆明的雨到底想表达什么情感?
问题链:作者对昆明的雨有怎样的情感?
昆明的雨季有哪些特点?
作者通过什么来表现昆明雨季的特点?
作者对昆明有怎样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提出核心问题
介绍汪曾祺:汪曾祺,1920年出生于江苏高邮,后曾就读于当时的西南联大,在昆明生活了七年。汪曾祺一生中,在昆明的时间长度仅次于在高邮和北京,所以他有很浓厚的“昆明情结”。同学们读了课文,本文是写于在西南联大就读时吗?
(文末写了时间是1984年)
第四单元是散文单元,《昆明的雨》是一篇回忆性散文,根据课后的阅读提示,我们知道汪曾祺通过描写记忆中昆明的景、物、事,表达出他的独特情感和人生感悟。
作者想表达怎样独特的情感?这是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二、抓住关键语句,
品味独特的语言特点
1.用原文回答,作者对昆明的雨有怎样的情感?
“我想念昆明的雨。”
追问:重读哪个字?
明确:“想念”是情感,但每一处都可以重读,所突出的内容不同,学生也可以自由阐述自己朗读的感受。
昆明的雨和雨季是聯系在一起的,作者眼中,昆明的雨有怎样的特点?
预设一:“雨季很长,但很舒服”(第四段)若答此段继续追问;
预设二:“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城春草木深,孟夏草木长。昆明的雨季,是浓绿的。”
2.可否将这句话改为“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浓绿的、使人动情的。城春草木深,孟夏草木长”?
2.1 比较“昆明的雨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两处标点的不同。
明确:“明亮的、丰满的”这里用的是顿号,一个表示色彩,一个表示形态,打破了人们对雨天的阴沉的印象,体现了作者心目中昆明的雨的与众不同。“使人动情的”前面用的是逗号,仿佛是娓娓道来,顿了一顿,情感上也升了一层。
2.2 比较“昆明的雨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与“昆明的雨季,是浓绿的”有没有逗号的不同。
明确:第二句更放慢了节奏,更像是慢慢诉说对当时的回忆。另一方面,更强调的是昆明的雨带来了浓绿。
追问:浓绿一词更突出了什么?
明确:雨让草木郁郁青青,旺盛极了,一片生机。
过渡:也就是他写的这句诗“城春草木深,孟夏草木长”之意,春夏季的草木一派欣欣向荣之势,交织出一片层层叠叠的翠绿。这三个句子整散结合,极富有汪曾祺散文独特的诗意和韵味美。将“浓绿”这一句单独放在后面说,又更强调了雨给昆明带来了生命力。
除了草木,作者回忆中还出现了别的雨季中的景物,快速圈画。
三、把握文章内容,
感悟作者独特的情感
1.阅读第6至10段,圈画昆明雨季的景物及其特点,试着用这个句型回答。
作者想念昆明的 ,因为它
。
明确:仙人掌;很多,且长得极肥大。
菌子;极多,各种味道。
杨梅;大,颜色鲜艳。
缅桂花;大,香。
木香花;大。
对于这些受昆明雨季滋润的景物,四十年后回忆起来还是记忆犹新,足见喜爱之情。为什么要写这么多景物呢?仅仅是为了表达喜欢之情吗?
明确:1.1“我的那张画是写实的。我确实亲眼看见过倒挂着还能开花的仙人掌。”
为什么要连用“写实”“确实”“亲眼”?
仙人掌哪怕倒挂还能存活并开花,赞美生命力顽强。
1.2“牛肝菌色如牛肝,滑、嫩、鲜、
香;青头菌炒熟了还是浅绿色的;鸡枞,味道鲜美,无可方比;干巴菌,入口便会让你张目结舌;鸡油菌只做配色用,没甚味道。”
“滑、嫩、鲜、香”三个顿号可见对其鲜美味道的称赞,换成其他标点体现不出这种仿佛现在还能回味的感觉。
“这东西也能吃?!”“这东西这么好吃?!”体现出自豪感。
作者对昆明的各类菌子的色泽、味道、食用方法等都十分了解,如数家珍。越小的事物越寄托了浓烈的情感,可见作者对昆明的怀念和熟悉。
连西南联大的食堂的桌子上都可以有一碗——一个连字暗含当时西南联大办学条件之艰苦,但作者在回忆时又不提艰苦,只将生活中美好的一面展现出来。
1.3“杨梅有一个乒乓球那样大,像烧的炽红的火炭。”
用了这样一个生活化的比喻,体现出作者对昆明的熟悉,不需要用宝石玛瑙来形容,越生活化的用词越看出对昆明的熟悉和喜爱。同时这样的用词让人体会到汪曾祺语言是非常生活化的,平易近人。
卖杨梅的苗族女孩子,“卖杨梅——”声音娇娇的。除了水果的个头大和颜色鲜艳充满了生命力,年轻的苗族小姑娘也让人感到了蓬勃的生机,最是青春可爱的时光,打扮得美美的,娇柔的叫卖声,成为了一道美丽的风景,印在作者脑海里,感到陶醉。
1.4 缅桂花很香,香的像兰花,房东和养女摘下拿去卖或送给人,带着雨珠的缅桂花使我的心软软的。
树长得大,花开得多,花香四溢,房东和养女用花装点生活,花与人都使作者的心变得柔软,感到轻松、温暖。
小结:雨季时昆明各种景物都呈现出充满生机的样子,作者从中看到了生命力展现的不同姿态,草木是疯长的,食物是丰腴的,人物是友好的,作者通过回忆雨季将这些物、人和事串联在一起,展现了景物的美,滋味的美、人情的美和氛围的美。
我们读出了作者对昆明的思念和喜爱,读出了对昆明雨季生命力的赞美、自豪,对昆明生活人情味的陶醉、温暖,昆明的雨是使人动情的。作者的情感止步于此了吗?
文中有一处情感略有不同。你能否找到?
第10段提到了有时会让人有一点淡淡的乡愁。
你是否能理解他笔下的乡愁?
明确:这段经历中,作者与德熙一起出游,看了陈圆圆雕像,她也是江苏人,跟吴三桂来到云南,再未回家乡。与此时汪曾祺等人的处境有相似之處,引发乡愁。
之前说着“不是怀人,不是思乡”,其实是一种委婉的、节制的表达。比起直抒胸臆,读来更增添一分惆怅。所以这句中用了“一点淡淡的乡愁”,“一点”“淡淡”也是比较节制的表达,明明很思念家乡,却回不去,只说是淡淡的,将愁绪收敛于心。
文中的“我”在昆明,对那时的“我”而言,江苏高邮是家乡,对着江苏抒发乡愁;而如今的“我”却是对着昆明这已经被认作是第二故乡的地方抒发怀念。其实这就是回忆性散文的特点,作者写作时以“今日之我”的视角,审视“往日之我”的所见,而今日和往日的情感却始终交织在一起,带给读者立体丰富的阅读感受。
文章结尾又出现了这句“我想念昆明的雨”,结尾和第2段朗读时是同样的情感吗?这句你会重读哪里呢?
明确:重读“我”,情感上比第2段更强烈。
过渡:四十年后,往日的记忆又浮上心头。那是一段最难忘,最青春,最美好的时光。所以文章两处出现这句,表达对昆明的景、物、人的思念,更是对那一段在昆明生活的思念。
最后大家读一读第10段的小诗,再次体会作者对昆明人、事、物的怀念与喜爱的情感。
莲花池外少行人,野店苔痕一寸深。
浊酒一杯天过午,木香花湿雨沉沉。
这首诗写出了避雨那天的情味吗?
木香花湿雨沉沉:不只是花瓣沾湿了沉甸甸,还有心头挥之不去的乡愁。
如果要给这首诗起个名字,可能就叫“昆明的雨”吧。昆明的雨交织着作者独特的情思,有思念,有喜爱,有自豪,有陶醉,还有淡淡的乡愁。
四、回顾阅读路径
回顾这节课的学习路径,先聚焦标题,找出昆明的雨的特点;感悟作者语言特点;在此基础上,体会作者对昆明的独特情感。另外,对于回忆性散文,我们要关注“今日之我”和“往日之我”的双重视角,结合作者独特的语言特点,品味出作者的复杂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