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国强
这里曾经“与世隔绝”,生存环境极其恶劣。自1952年第一批边防官兵进驻,直至现在的移民管理警察,他们带领这里的群众建寨定居,开荒耕地、发展生产,兴修驿道,以“滴水穿石”的韧性帮助群众脱贫致富,赢得百姓的赞誉。这个被誉为“独龙民族的贴心人”的光荣集体,就是云南省怒江边境管理支队独龙江边境派出所。
教育改观念:开启独龙人民的希望之路
在独龙江边境派出所的荣誉室内,至今还放着一块陈旧的“马库警民小学”的牌匾。派出所教导员杨荣说,这块牌匾承载着历代民警太多的辛劳和汗水。
20世纪60年代,边防官兵进驻时,这里没有学校,老百姓几乎都是文盲。如何为独龙江群众传播先进文化成为官兵的心头大事。官兵们很快在马库办起了成人识字班和儿童启蒙班,带领群众砸石头、扛木料,在一座小山包上开垦出一块平地,搭建起一间简易教室。从此,祖祖辈辈刀耕火种的独龙江人,终于有了自己的学校,与世隔绝的马库第一次传出了朗朗的读书声。独龙族的父老乡亲亲切地称这所学校为“马库警民小学”。
曾经在马库警民小学任教的陈施洋,是马库警民小学的第八任战士教员。当陈施洋退伍离开马库警民小学的那天,村里150多名群众自发赶来送他,许多学生和家长搂着小陈泣不成声。学生们在他的挎包里放进了32封信和连夜为他赶做的32只洁白的纸船,寄托着他们对陈老师的感情和思念。
2007年,马库警民小学因集中办学虽然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派出所官兵爱心传递仍在延续。他们开展大手牵小手、1+1爱民助学活动,派出所的每名干部固定联系帮助1至2名贫困学生。几十年来,捐资助学达30余万元。
半个世纪以来,马库警民小学共培养了约500名小学生,他们中有247人升入初中,162人考上高中和中专学校,12人上了大学,还有1人读了研究生。
法治促和谐:为脱贫攻坚营造有序环境
安全、稳定、和谐的环境是独龙江乡实现小康梦想的重要保障。近年来,随着脱贫攻坚政策稳步推进,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独龙族群众建设好家乡、守护好边疆的意识油然而生,一大批群众主动加入到守边护边队伍中来。
所党支部针对辖区点多、线长、面广的实际,与驻地干部群众一起始终把“守土固边保稳定”作为第一要务,加强边境治安管控,以行政村为单位,组建6支20人的“党政军警民”五位一体护村队,主要担负治安调解、“七防”宣传、便道和村组内治安巡逻等任务;以村小组为单位,成立41个治安哨所,由小组长带领3名护边员开展社会治安防范工作。护村队、治安哨所在边境村寨上筑起了一道坚实的治安维稳防控墙,28个村民小组连续三年实现“零报警”。
此外,派出所还牵头建立“派出所、司法所、综治办、信访办+村寨”组成的“4+1”矛盾纠纷调处机制,邀请具有丰富经验的专业律师定期入驻,指导各类矛盾纠纷调解工作。同时,在6个行政村分别挑选6名党龄长、党性强的共产党员,组成“共产党员矛盾纠纷调解队”,对家庭矛盾、邻里纠纷等一般性矛盾纠纷进行调解并形成工作台账,无法调解的及时向派出所反馈,由民警接手处置。今年以来,“共产党员矛盾纠纷调解队”成功排查化解各类矛盾纠纷46起。
脱贫奔小康:为群众创造美好幸福生活
特殊的历史进程,特殊的地理環境,特殊的自然环境,让贫困如身之影子缠绕着独龙江的山山水水,伴随着独龙族群众前行的脚步。冲出贫困的阴霾,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是独龙族群众最迫切的愿望。
为了帮助独龙江族群众改善生产生活状况,从上世纪边防官兵进驻独龙江那一刻起,便早出晚归,同当地干部群众一道查找致贫原因,寻求致富“金钥匙”,在当地的学校开办致富夜校,开展“送农业技术下乡,赠科普知识入村户”活动,聘请专家和技术人员以及科技致富能手授课。通过现场教学、实地帮建、提供种苗等方式,在所里的大棚、群众田间地头举办种植技术观摩培训,独龙族群众学到了先进的蔬菜种植技术,尝到了科学技术的甜头。
有了先进的生产理念和技术,独龙族群众的致富思路得到进一步拓展。如今,独龙族群众受益于党的脱贫攻坚政策,驶上了经济发展的快车道,已从简单的蔬菜种植发展到种植经济作物,草果、重楼、蜂蜜、羊肚菌等经济产业已成为增收致富的主要来源。
“没有党的坚强领导,没有派出所民警的帮助,我哪有今天的好日子啊!”村民普清华由衷地说。
2018年年底,独龙族实现整族脱贫,成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边疆少数民族“一步跨千年”的生动实践。如今,独龙江的各项基础设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奇美壮观的自然风光成为各地游客争相打卡的网红景点。源源不断的外地游客,也成了部分村民利用旅游资源打开致富之门的好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