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艳
中国有超14亿人口、9亿劳动力、1.7亿受过高等教育和拥有技能的人才资源、全球最大的中等收入群体、1亿多个市场主体,发展经济的资源潜力巨大;中国经济增长主要靠内需拉动,2018年内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108.6%,经济发展内生动力仍然强劲;中国研发投入全球排名第二,约占经济总量2.18%,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分享经济等为代表的新动能不断壮大,经济发展领域生机勃勃;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民族精神,改革开放以来持续高速发展积累的雄厚物质技术基础等,让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有巨大韧性、潜力和回旋余地,完全有条件、有能力、有信心应对各种风险挑战。
今年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高瞻远瞩提出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正是对已经变化了的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所做出的以变应变。当然,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绝不是关起门来封闭运行,而是通过发挥内需潜力,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更加强劲可持续的发展。从长远来看,经济全球化仍是历史潮流,各国分工合作、互利共赢是长期趋势。
——摘自辛鸣《深刻认识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
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作为百年大党,如何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永葆青春活力,如何永远得到人民拥护和支持,如何实现长期执政,是我们必须回答好、解决好的一个根本性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面对党内存在的各种问题,我们党以前所未有的勇气和定力进行自我革命,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对党的执政基础威胁最大的突出问题,坚决清除影响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消极因素,党在革命性锻造中更加坚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显著增强,推动党和国家取得历史性成就,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
我们党之所以能勇于自我革命、从严管党治党,归根到底是因为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这是我们党能够获得广大人民群众衷心拥护、能够长期执政的原因所在。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的成功实践表明,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顺党心、合民意,是我们党能够获得广大人民群众衷心拥护、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的根本保证。
——摘自刘靖北《把党自身建设好建设强》
近年来,随着数字经济异军突起,依托互联网平台的新就业形态脱颖而出,从业人员规模迅速扩张,形态种类日趋多样,推动劳动力市场发生深刻变革。新就业形态因就业容量大、进出门槛低、灵活性和兼职性强,成为吸纳就业的重要渠道,对提高劳动参与率、增强就业弹性、增加劳动者收入的作用日益凸显。根据国家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共享经济发展报告(2020)》,2019年平台带动的就业人数已达7800万人。
新就业形态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产物。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改变了建立在工业化和工厂制度基础上的传统生产方式和企业形态,推动传统就业方式“去组织化”,改变了传统劳动关系的从属性特征。从发展趋势看,后疫情时代,全球将迎来新一轮科技创新浪潮,加快推动产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并将构建新的产业生态和企业形态,重新定义就业方式。我们要顺势而为,落实就业优先政策,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鼓励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创造更多新就业形态增长点。
——摘自王一鸣《为新就业形态创造更大发展空间》
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中国之治”离不开文化支撑。没有文化的繁荣和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文化建设,始终注重推进文化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不断发挥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强大引领和凝聚作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要“坚持和完善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巩固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为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指明了方向。
文化制度的构建是国家制度建设的重要一环。使文化发展和文化制度构建相融相洽、相辅相成,是坚持和完善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制度的题中应有之义。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坚持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全体人民在思想上精神上紧紧团结在一起的显著优势”。这一重要论断表明: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广泛凝聚人民精神力量,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深厚支撑。我们要坚持和完善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前进方向,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不断拓展中国道路,厚植“中国之治”的文化根基。
——摘自王永贵《厚植“中国之治”的文化根基》
城市伴随着人类文明进步而发展起来,是人类生活和工作的重要场所。城市风貌是一个城市在历史积淀过程中形成的个性特征,反映城市的空间特点和景观面貌,彰显城市的风采和神态,体现市民的文明程度和精神状态,同时也显示了城市的综合实力。城市风貌是一个整体概念,包括城市建筑、空间、景观和居民等方方面面的要素。城市风貌的整体性要求我们以更宽广的视野看待城市发展,对城市各构成要素进行分析、归纳、整合、优化,做到总体把握、统筹兼顾。既要处理好城市中各构成要素的对立统一关系,做到在个性发展中求统一,又要结合城市的具体环境和条件,在对立统一中兼顾各构成要素的特性,实现和而不同,最终达到城市风貌的整体提升。此外,从时间上看,城市风貌不是静态的,而是持续发展的。因此,城市风貌建设,不仅要尊重城市历史与城市记忆,保护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地域特色、人文情感,还要满足现代生活的需求并有利于子孙后代的发展。新时代打造城市新风貌,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树立文化自信,高度重视城市风貌建设中地域特色、文化特色、时代特色的和谐统一问题。
——摘自何镜堂《城市建设让人民生活更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