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奇文
摘 要: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全新的媒体形式逐渐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之中,这就导致传统媒体受到了巨大的冲击。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将逐步实现。在融媒体这一全新的时代背景下,电视新闻采编的流程也需要进行革新,使其适应时代的发展。本文旨在探究融媒体背景下的电视新闻采编再造的具体方案,使其能够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
关键词:融媒体背景;电视新闻采编;流程再造
中图分类号:G2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866(2020)23-00-02
随着融媒体时代的到来,传统媒体背景下的电视新闻采编流程已经不再适用于当前时代,传统的新闻采集流程较为死板,所有的新闻节目都是按照特定的流程开展,这样虽然保证了新闻的准确性和有效性,但这种形式下的新闻内容就毫无新意,久而久之,就会引起大众的审美疲劳。在如今网络信息高速发达的时代,观众获取信息的途径和方式也越来越多样化,电视新闻行业想要在激烈的竞争中保留自己的一席之地,就需要对现有的采编流程进行改革,在新闻真实性、有效性的基础上增加新意,能够抓住观众的眼球。这也是融媒体的时代背景下传统的电视新闻采编所面临的巨大挑战与机遇。
一、融媒体背景下传统电视新闻采编流程暴露出的问题
(一)电视新闻采编的主体地位受到挑战
在以往网络技术还不是很发达的时候,电视是最直观、最形象的新闻传播形式,它不仅仅有文字和图片的描述,还有动态的视频,这些内容都极大地增强了它的竞争力。电视是唯一一个能够如此准确高效地传播新闻的载体,因此它在市场上有绝对的话语权,电视新闻采编具有极高的地位。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技术逐渐在大众的生活中普及,新媒体时代也逐渐占据了主流市场,此时的新闻采编可以利用的技术和传播的途径都越来越多样化。电视不再是进行新闻传播的主要媒介,它的优势不再明显,它在市场上的地位也逐渐被新兴的网络技术所取代。当电视新闻采编的地位逐渐被撼动,而它自身又不做出一些改变的话,将会逐渐淡出大众的视野。
(二)电视新闻采编所需时间较长
根据传统的电视采编流程,从获得线索到最后的新闻播出需要耗费较多的时间,这之间的流程十分繁琐,如果当中的任何一环出现问题,都将影响到最终节目的呈现效果,因此有时新闻的时效性会比较差。另外,电视节目的播出是特定的,它有特定的时间和特定的电视台,这就需要观众在一个适宜的环境下才能准确获取信息,一旦错过了新闻的播出时间,就没有挽回的办法,这也极大地影响了新聞的时效性,不能给观众带来最佳的体验效果。而在新媒体的时代背景下,越来越多的非媒体工作人员都可以加入新闻的产生和传播中来,他们可以利用自己身边的手机、平板等网络设备随时随地散播消息,其他人也可以利用这些智能设备来接受并进一步传播这些消息,新闻的时效性和准确性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这些都得益于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它不仅拥有电视所具备的全部功能,还比电视的传播速度和工作效率都高,具有电视所不可比拟的优势。
(三)电视新闻采编的工作流程复杂
在如今网络技术高速发达的时代,短视频是一种最为贴近人们日常生活的新闻传播方式,它具有新闻的时效性、准确性等特点,极大地满足了人们对新闻的需求。短视频的制作要求技术含量不高,普通人就能够完成从信息的发现到新闻产生的全部过程,所有人既可以是新闻的接收者,也可以是新闻的发现者。对比之下,传统的电视媒体就没有这些优势,电视新闻采编的具体流程比较复杂,进行信息收集时所用到的工具也较多,例如摄像机、三脚架、话筒等专业性的工具,它对这些工具的依赖性也比较强,其中任何一种工具的准备不到位,就会导致整个新闻采集的内容无法继续进行。
(四)电视新闻采编与观众的互动性不强
新闻在电视上的播出具有十分严格的要求,它们大多在新闻栏目播出,而且对于时间的把控也十分严格。因为所有电视频道中内容的播出都事先进行了严格的规定,每一个节目的播出都事先规划好具体的时间段,这就导致它与观众之间缺乏有效的互动,观众不能及时将自己的建议和意见反馈给相关负责人。这种工作模式只注重对新闻的传播,却忽略了观众对于新闻整体的感受,相关新闻工作人员也不能及时根据观众的意见来进行整改,长此以往,电视新闻的模式将淡出大众的视野。相比之下,新媒体下新闻的传播途径和传播方式就更加的多样化,观众不仅仅是新闻的接收者,他们还可以作为新闻的传递者、发起者。大众自身就可以加入新闻的传播过程中来,媒体工作者就可以实时接收用户的反馈和意见,然后根据他们的意见及时做出改变,紧跟大众的脚步,挖掘更有价值的信息。新媒体下信息传播的便捷性也充分凸显了传统模式的电视新闻采编中存在的不足。
二、电视新闻采编流程的再造策略
(一)充分利用网络技术的优势
互联网技术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人们对信息的获取、与外界的沟通都需要网络技术的参与。这一技术的广泛应用给传统媒体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越来越多的人用手机等移动设备来获取信息,传统的电视新闻已经无法满足大众的需求。[1]电视媒体目前的传播途径较为单一,这极大地限制了它的发展,无法重点突出电视媒体自身的优势。因此,电视媒体应该充分利用网络技术所带来的便利条件,将自己的发展领域进一步扩大,简化新闻的发布流程,开拓移动互联网的传播渠道,利用网络的优势来弥补传统电视的不足,并充分放大电视所具有的独特优势。
(二)摆脱电视频道的限制,实行全天候电视新闻采编形式
传统媒体背景下的电视新闻的播出模式一般是频道制或栏目制,形式比较单一,时间也大多比较固定,最终的呈现效果也是提前安排好的,所以相关新闻都是已经发生了一段时间后才被报道出来,因此这种形式的新闻报道十分缺乏时效性。在融媒体这一全新的时代背景下,电视新闻采编就要改革传统的报道流程,实行全天候的电视新闻采编形式。全天候电视新闻采编这种工作模式能够在第一时间掌握新闻的发展动态,并进行及时的跟踪报道,及时地将最新消息传递给观众,同时接受观众的反馈,根据观众的喜好进行下一步的新闻报道。电视媒体想要采用这种工作模式就需要转变现有的频道制和栏目制的管理模式,使其成为全天候、全过程的采编流程,充分利用互联网带来的优势,打造适用于融媒体时代的电视新闻采编管理模式。
(三)改变传统的新闻采编机制
传统媒体背景下的电视新闻采编有一套完整的工作流程,从一个节目的产生到最后的播出效果,各个环节都有专业人员负责。这种工作模式虽然从各方面保证了最终的节目效果,但它的采编机制与当今的融媒体时代之间存在许多的不相适应的矛盾。[2]因此,为适应融媒体这一时代发展,传统的电视新闻采编机制就必须做出改变,打造全新的采编机制和采编流程,只有顺应时代的发展才不会被时代所淘汰。例如,传统的电视新闻强调新闻的“独特性”,即一篇新闻只能投稿于一家媒体,不允许出现“一稿多投”的现象,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新闻的传播速度。现阶段的电视媒体就要对这一体系进行改革,新闻工作者可以将同一篇新闻稿件同时投递给多家电视媒体,鼓励新闻率先在新媒体网络平台发布。这一举措能够进一步拓宽新闻的传播广度,更有利于电视新闻的长远发展。
三、电视新闻采编流程的主要路径拓展方式
融媒体的最大优势就是能够充分进行资源整合,它包含广播、电视、电台、报纸等行业的优势,能够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各个领域的资源互通。电视新闻采编流程的再造能够使其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电视媒体想要彻底转型,就需要从电视新闻内部的工作模式着手,全面改革新闻采编流程,打破原有工作模式和组织结构的束缚。这样能够进一步提升电视新闻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助力于电视媒体行业的长远发展。
(一)针对不同人群设计不同类型的产品内容
传统的电视媒体提供给大众的产品内容较为单一,对不同的人群提供的产品内容都相同,这样一来就不能同时滿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在融媒体的时代背景下,人们越来越追求商品的独特性,即“私人订制”。每个人的习惯和爱好都不尽相同,独特的产品内容能够充分调动他们阅读的积极性,个性化的内容使他们在相同时间段里接收到的信息大不相同,这就调动了他们相互分享的兴致,在分享的过程中实现了新闻的再传播,进一步扩大了新闻的影响范围。另外,融媒体时代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对相同内容进行差异化处理的能力是各个平台的主要竞争力。[3]因此,新媒体下的电视新闻进行再创作时要充分把握大众的关注点,在满足大众整体需求的前提下还要考虑个体的个性化要求,这样才能使创作出来的作品受到更多人的喜爱和欢迎。
(二)转变单一输出的传播形式
传统的电视新闻节目的播出时间和播出地点都是限定的,这就导致了它的收视率是不可逆的,错过了这个时间段,大众就无法再次观看来增加收视率,这种播出模式在当今时代已经无法满足大众的需求。要改变这一采编模式,首先要做的就是改变工作理念,在采编环节增加观众与电视新闻节目的之间的友好互动,用户在收看节目的同时能够将自己的意见或建议以文字或语音等形式反馈给电视新闻平台,平台根据用户的反馈及时做出调整,使其更加符合大众的需求。电视新闻采编模式有原本的单一输出转变为平台与观众之间的双向互动,这样可以拉近大众和电视媒体之间的距离,提高新闻的质量和效率。
四、结语
随着融媒体时代的到来,传统的电视新闻采编流程已经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脚步,如果不及时做出改变,它最终将会被时代所淘汰。现如今,对电视新闻采编流程的再造要重点考虑公众对于电视媒体的反馈,通过对观众意见和建议的收集来明确大众的新闻需求。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带来的优势,打破传统电视媒体只能传播新闻的壁垒,发展新业务,使其成为一个满足公众日常生活、娱乐、消费等各个方面的服务平台。
参考文献:
[1]周亭.从“广播”到“宽带”:媒介融合时代电视新闻生产的流程再造[J].现代传播,2018(1):98-101.
[2]邱琨.融媒体时代广播新闻编辑发展要求研究[J].科技展望,2019(24):228-229.
[3]何志武.重构:“三网融合”对广播电视新闻传播的影响[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