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佩君:从朝社女郎到画院院长

2020-11-30 08:47曹筝琪娜
现代艺术 2020年8期
关键词:朱家画院姐妹

曹筝琪娜

编者按

1980年6月5日,在时任成都市长米建书的亲自指导下,成都画院正式成立。时值今日,成都画院已走过整整40年。为向建党1 00周年献礼,弘扬巴蜀文明,发展天府文化,围绕画院建院40年,成都画院从2020年6月至8月,用一个季度的时间,以展览、讲座、研讨等形式,持续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向建党100周年献礼一一成都画院建院40年艺术季系列活动。《现代艺术》本着对成都画院作为中国画院体制和美术馆序列中,具有代表性、引领性和示范性的机构和40年来在艺术家培养、文化交流、公共文化服务等方面所作出的贡献以及赓续千年巴蜀文脉的时代担当,特别携手成都画院为大家精心甄选并专题刊登40位成都画院的艺术家及其作品赏析,以及全国文艺家的祝福和成都市文广旅局领导、画院顾问、画师、历任院领导等老朋友的寄语各40条和成都画院两件经典馆藏作品(详见《现代艺术》2020年7期“专题”栏目)。与此同时,成都画院首任院长朱佩君迎来百年诞辰,“祥云瑞鹄一一纪念朱佩君诞辰100周年艺术文献展”作为成都画院建院40年艺术季系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于2020年7月31日一一8月30日在成都市美术馆(成都画院)展出。本期《现代艺术》继续携手成都画院,在“人物”栏目特别推出首任院长朱佩君的艺术作品,系统梳理其艺术人生,以飨读者。

一、朝社女郎

1 920年8月1 6日,成都双栅子街102号的朱家大院又迎来了一个可爱的小女孩,父亲朱良辅为她取名“君佩”,她就是后来著名画家朱佩君。朱良辅与兄长朱懋先一直生活在一起,两房人丁兴旺,朱佩君在几兄妹中排行老七,她的童年和少女时代就是在这座大宅院里度过的。当然这个大家庭除了生活富足,家教也甚严,对子女都给予了极好的教育。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男孩子在外求学还较为方便,女孩子却大多没法读书,但朱家却为女孩们请了不少名师。1932年,朱家邀请族弟朱竹修到余园开班课徒,12岁的朱佩君与妹妹朱纫君,以及朱竹修带来的女儿朱纬君、朱含君、朱蕊君,族门姐姐朱婉君、朱寿君等一起习画。1942年开始,朱家又先后请了邹辛士(颜楷夫人)、朱乐之、马万里、朱竹修、张寔父等,教习女孩们绘画和古典文学。

从上世纪40年代开始,朱家姐妹就开始参加蓉城女子书画展览,获得了一定认可,蜀中美术界渐渐有了“画坛朱氏七姐妹”的名声。20岁出头的朱佩君所绘作品,也已在蓉城书画市场上得到认可。

朱佩君早年的作品中常见两枚印章,分别是用阴阳文刻的“朝社女郎”,这是两枚她与几位姐妹共用的结社印。“朝社”或代表着“朝廷、社稷”,或代表着“朝气之社”,朱家姐妹当时的用意,现在已不可知,但以朱佩君为代表的朱家姐妹,在民国的蓉城女性圈中确实独树一帜。这种特别不仅体现在姐妹几人均出身名门、能诗会画,更重要的是她们还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在女子书画展览上展露风采、在各画店售卖作品。她们参与绘制的,以写生为基础的《余园菊谱》也在当时以摹古为主的工笔画领域,成为一种突破尝试。所以朱家姐妹,确实也有着“朝社女郎”的派头。

二、百菊争艳

菊花是朱佩君作品中常見的题材,这源于她大伯父朱懋先的爱好。朱懋先酷爱艺菊的种植,不仅在余园内进行种植,还在骆公祠、华西坝等地专门辟出菊园进行培育,还曾经专门写作了一本《艺菊实验录》介绍培育经验。

1937年,几姐妹学画已略有初成,朱懋先于是效法古人编著菊谱,委托朱竹修主持《余园菊谱》的创作,朱氏姐妹均参与其中。五代时期执掌中国第一家皇家画院西蜀翰林院的成都大画家黄荃,开创了中国院体花鸟画的典型风格,特别是他在创作和课徒中注重写生,又以“勾勒填彩,旨趣浓艳”的技法影响了中国人宋之后院体画的主要风貌。这次朱家组织《余园菊谱》的创作,就摒弃了当时流行的摹古方式,而是回归黄荃画派的写生传统,尽量准确表现不同菊花品种的姿态。先是采用白描的方式对花写生,后誊绘于绢本之上再逐一设色。初期采用宋花清叶的技法,即花卉用宋人的积粉法设色,叶子则是清人常用的晕染法,后来在张大干先生的建议下,又统一重绘,均采用宋代院体画法设色,使得画面更加统一。初习画事的朱佩君,在这次创作过程中,所得颇多,她对菊花题材的喜爱,以及对黄荃一脉的传承也在那个时候埋下了种子。

1953年她与朱纫君、朱炜君合作创作了《丛菊图》,描绘了多种菊花杂聚的形态,不仅绘画技法娴熟,每种菊花品类各不相同,都有着很高的写实度。这件作品在成都市展出后,又被推荐参加四川省展出,后又被选送到全国展出,之后还送到了日本展出,《中国画》杂志上也进行了刊登,后来中国美术馆还收藏了这件作品。在当时女性知识分子较少的情况下,几姐妹合作作品的成功颇为引起关注。1 954年,朱德元帅通过省市领导派员至成都朱家考察“朱氏七姐妹”所绘菊花,朱家姐妹选择了八幅精品菊花送到北京,朱氏菊花图再次名声大振。1 958年4月9日,人民日报刊登了介绍文章《画坛七姐妹》,年末,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又专程到成都拍摄朱家七姐妹在菊花展上写生、创作的新闻简报纪录片《画坛七姐妹》,作为1958年元旦001号发行。

此时,朱佩君的菊花绘画技法已趋于成熟,1 959年人民大会堂建成后,由成都美术社负责四川厅的配画工作,时任国画组副组长的朱佩君就为此专门做了一幅大尺幅的《菊花图》,成为了人民大会堂四川厅的第一批配画之一。在朱佩君之后的创作中,菊花也一直是最重要的题材之一,《九秋图》《鲜鲜霜中菊》等作品均多次送展、刊登出版。

虽然《余园菊谱》的创作到上世纪50年代已接近完成,但因时局动荡,始终没有付印,最终在上世纪60年代全部遗失。1980年成都画院成立后,为进一步继承弘扬中国画民族传统精神,朱佩君向成都市人民政府申请开展“百菊图”创作工程,由政府拨付专款,组织了由朱佩君、朱炜君、朱寿君、朱纫君、江溶、高晓笛、姚思敏等人组成的“百菊图”创作小组,由朱佩君主持进行百种优良菊花的写生创作。在此过程中,朱佩君不仅继续着菊花题材的创作,也通过这种方式教导学生,传承着自己的绘画技艺。

猜你喜欢
朱家画院姐妹
4 0位老朋友的寄语
五姐妹(小说)
厉害了,我的魔都姐妹
清淡点缀的姐妹美甲
着火谜案
美食六姐妹
画院画家,真成了“印钞机”?
建国以来官办画院情状探查
各行各业办画院正造成当代文化灾难和社会问题
转角追到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