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双
2019年伊始,《长江文艺》策划了“家乡书”专栏,旨在刊发书写家乡风物人情且独具特色的散文作品。自栏目开设以来,收获了不少优秀的湖北籍散文作家作品,它们题材多元,风格各异,一些经发表后的单篇作品结集出版,反响热烈。如李修文的散文集《山河袈裟》《致江东父老》通过对山河大地普通人物的书写,实现对“人民与美”的终极关怀与自我救赎,建构了美学意义和写作者意义上的真实,并用古典雅致、苍凉热烈的语词复活着屈原的荆楚风韵。谢伦的散文集《黄昏里的山冈》《一些被风吹过的事物》以故乡为底色,用洗尽铅华的文字书写记忆中的山川与河流,抵达对生命意义和精神底蕴的追问和思索。舒飞廉散文集《草木一村》用典雅明媚的诗化语言,将无限深情倾注于故乡阡陌沟渠的一草一木,记述荆楚大地的风物人事以及珍藏在心底的田园记忆。这些文集是湖北当代散文现场的重要收获,亦是对荆楚散文文脉和辉煌历史渊源的传承与发扬。
而本期“家乡书”栏目刊发的散文作品《岐黄的天空和大地》及作者楚林仍是一个令人欣喜的发现。出自医药世家的楚林将医者情怀和文人情思倾注笔端,在囊括天地万物的整体性视野中解读天地之象、天地之气、天地之道,并通过对各类中草药品性药理的条分缕析,阐述传统自然医学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和辩证论治的理论体系。正如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引发楚林对于苦难及灾难的思考:它们从不分国界地域种族,这也绝不仅是人类的苦难,也是天空、大地、地球乃至整个宇宙生命共同体的苦难;苦难的去路正是它的来路,由人类打破的生态平衡,仍需人类重新构建。
这种万物相生、天人合一的整体性视野始终贯穿于楚林的散文创作中。在早前出版的医药散文集《遇见最美的本草》一二卷,作者目光聚焦于几十味中药本草,但不同于传统的医药经传,而是将药性医理、博物知識、生命体验、人生哲理融汇交织,形成了一部凝聚楚林人生观、自然观的本草百科丛书。在楚林看来自然不仅仅是单一的物质体态,更是具有灵性的生命复合体,它掌握着万物众生的某种神秘力量,并借助这种力量启迪万物,追求与天地万物融合、与宇宙秩序和谐共在的境界。这一观念与英国哲学家柯林伍德在《自然的观念》一书中的所指不谋而合——“自然界不仅是一个运动不息从而充满活力的世界,而且是有秩序和有规则的世界;不仅是有灵魂或生命的巨大动物,而且是一个有心灵的理性动物。”
因此,如你所见,楚林笔下的本草,有性情性灵,知人间冷暖,懂人世所需,在药理和秩序的系统中,或凭一己之力对症治疗,或抱团取之相得益彰,在恩浴阳光雨露的同时真诚而执着地践行着各自的情义与担当。内心温和平静的甘草寒热随人,是为了让各种不同特性的药物和谐统一,综合中药为一个整体,从而在治疗中发挥出更好的功效。在阴湿寂寞山谷中生长、苦寒兼收的黄连颇有君子之风,它宁愿一生清苦,而为世人清热燥湿、去火解毒,并以极强的兼容性被广泛应用于诸多经典方剂。消水行血、祛瘀生新的益母草根茎花叶实皆可入药,方正挺直不蔓不枝,且不择地域、无需修剪增肥,泥土、阳光、雨露足以让其自给自足。
楚林在讲述本草品性药理、阐释人与自然关系的同时,不断用真诚的生命体验和灵动诗意的文字发掘自然生态的美学魅力和人性的光芒,使文本在科普说理的基础上呈现一种更高层次的美学追求。
不可否认,真诚是散文的灵魂,而真诚的基石建立在生命长河一段段扣人心扉、或质朴动人或荡气回肠的人生体验中,然后有感而作。回望楚林的本草花圃,里面人声纷杂,来往如织,有至亲故友,有萍水之人,本草花圃便是被这一众鲜活真诚的人物与故事浇灌孕育。《枸杞》里的亲人因战乱而分隔海峡两岸,大妈四十年如一日执着地种植枸杞,正是这象征相思与牵挂的果子,支撑着她度过了艰难而漫长的岁月,最终与大伯重逢;车前子则包裹着我对乡村宁谧的夜晚、一家四口组成简易流水线其乐融融做药丸的美好记忆,岁月静好,家人安乐,以车前子入药碾制的药丸遂被“我”命名为“世界上最甜蜜的药丸”。朋友在外工作多年的丈夫似有不归之意,我的一句玩笑建议让朋友借给丈夫滋补身体的名义,寄去寓意归来的当归,体悟了妻子良苦用心的丈夫尔后一到年底便请假回家团聚。真诚走心的故事文字最易动人,当我正阅读书集撰写此文时,忽然得知了奶奶去世的消息,悲痛之余竟发现现实的记忆与书中的细节有着某种神秘的映照。晚年被病痛折磨的奶奶在求医无果几近放弃之时,一张笔记潦草、隐约可认出当归、枸杞、白芍、杜仲、栀子、肉桂等二十多味本草药材的中药处方成为全家人抓在手中的星点微光,它们在耐心的研磨和温情的熬煮后,以时间收获时间,最终为奶奶争取了两年多的珍贵时光,而它们遗留在屋子里的气息也终将成为我一生的记忆。
诗意的表达是楚林这两卷本草散文集另一个十分鲜明的风格。徐志摩曾说,散文用“完美的字句表达完美的意境”,而作为一个对文学作品有着无限追求的作家,楚林文本的文词之美、意境之美则是彰显其文学个性的标签。初阅此书,便被它如诗如画般的装帧所吸引,素雅的的封面、精致的插图、柔和的纸页质感,无不彰显着本草的精神与秉性。而沉浸在文本中的诗意,则通过细腻灵动、意味悠长的文字呈现,《无花果》中写道:“冥冥之中,我相信,总有一天,我也会变成一粒青果,悬挂在无花果树上,丰满着另一个孩子的童年。”《荇菜》中写奶奶眼角的云翳被荇菜治愈,“这当是一朵云唤走了另一朵云吧,还明净以明净,还清澈以清澈,是云朵纸上的云朵”。这些句子若排列成行,亦不失为一首饶有意味的小诗。诗词典故的嵌入与化用也丰盈着文本的诗性,《诗经如花本草如歌——遇见最美的本草2》抒写了《诗经》中的三十味本草,每篇文首均以《诗经》与此关联的诗句铺陈,《诗经》文雅而明媚的气质与浪漫的现实主义气息,在楚林的本草枝叶间拂过;或源于楚林的广泛涉猎,关乎本草的传说、历代文人雅士与本草的故事信手拈来,在时代变迁中展现本草精神性灵的传承。
楚林以医者视角和文人情思写就的本草故事,被誉为“国内首部唯美中药暖心散文集”,为散文创作日趋同质化的当下,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口。但综合本期刊发的作品《岐黄的天空和大地》,亦可窥见楚林散文创作上的一些拘囿。谢有顺在《散文之道·代序》中讲到,散文是一种具有味道的文体,散文的味道是从精神与文字两方面散发出来的。我将“文字”理解为形式与内容的个性表达,而“精神”则是积淀在散文内部更为深沉厚重的哲思和精神内核。本草文集内容饱满,鲜活灵动,诗性盎然,十分好读,但厚重感和哲思性或有待进一步提高;《岐黄的天空和大地》以医理药理展开,科普性和哲思性的外溢,似乎遮蔽了文学性的光芒,使其“精神有余而艺术性不足”。我想,如何平衡好“精神”与“文字”的关系,在葆有个人独特的资源和风格的基础上,避免陷入素材干涸自我重复的桎梏,并走向更加深邃与高远,这是包括楚林在内的散文作家需要思索和实践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