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显斌
慕坞出枇杷,甜而多汁,剥一颗送进嘴里,就如含着一片带着甜味的梦。那种感觉说不出来。好东西的好处都是说不出来的,唐诗的好处你说得出来吗?宋词的好处你说得出来吗?说不出来。
慕坞枇杷也是这样的。
枇杷多了,当然得放在铺子里卖。
在慕坞行走,沿途看到最多的是枇杷,一个个女孩喊着:“枇杷,慕坞枇杷,又甜又爽的慕坞枇杷。”枇杷多了,更不容易销售,即使外面有人来收购,可一时又咋能收购那么多?销售枇杷,是村人最着急的事。
当然,这儿也不是家家都种植枇杷,也有没种植的,张山就是的。张山腿有问题,残疾,去不了地里,咋种植啊?咋收取啊?张山有一行手艺——编篮子。张山的篮子编得精细、精致,青绿的篮子,有时还编织着各种花纹,很实用,也很养眼。
张山就靠着卖篮子生活。
卖篮子毕竟有限,因此,张山家的生活很艰难。
这时,市上的吴局长来村里扶贫了,扶贫的对象就是张山。吴局长走走村子,看看各家各户,再比比张山,暗暗叹了一口气。
等到看到张山的篮子,他的眼睛就亮了。
他说:“这篮子好啊。”
张山垂头丧气道:“再好也卖不出去。”啥东西都有一个饱和的程度,到了一定时候,村里家家都有,谁还买?
吴局长就不说话了,也皱着眉。一次,他回市里开会,就带了几只篮子,准备帮张山卖掉。既然是从慕坞回去,既然是慕坞枇杷成熟的时候,为啥不买一箱带回去?带回去后,老婆给每家亲戚送一些,没有什么装的,看小小的竹篮好,就装在竹篮里送去。
青竹篮,黄枇杷,画一样好看。
吴局长呵呵笑了。
第二天,吴局长就回到慕坞,他让张山编竹篮,还规定了竹篮的尺寸、式样。张山编了一只,吴局长左看右看,很满意,就拿着装了一篮慕坞枇杷,拍了照片,兴冲冲走了,临走,笑着告诉张山,赶快编织竹篮,不然会供不应求的。
張山问:“干啥?”
吴局长说:“天机不可泄露。”
几天后,就有人来村子收购枇杷,告诉村人,他要收购的是篮子装的枇杷。大家都糊涂了,问什么样的篮子啊?那人就拿出手机,打开网络,就在兰溪之窗网站上调出图片让大家看。大家睁大眼睛,图片上是一只青竹篮,小巧玲珑,里面装着枇杷。大家望着竹篮,猛地想起张山最近就在编织这样的篮子。
于是,张山的篮子装上枇杷,被商家带走了。
两天后,商家再来,带回去的枇杷,两天销售一空:顾客都喜欢慕坞枇杷,也喜欢那种小巧的竹篮,一个个拿着送亲戚,也有的就那么摆在桌案上,当了装饰品;还有的吃了枇杷,篮子成了家具。
商家催着村人道:“快点装篮子,我需要的还多着呢。”
张山手忙脚乱起来,篮子真的供不应求了。
吴局长就埋怨:“让你早点准备,咋不听啊?”
张山说:“谁知道你将竹篮和枇杷一配,拍成照片,销路那么好。”
吴局长哈哈大笑,说这也是商机啊,人就应当把握商机。他建议张山办一个编制竹篮的厂子,收一些徒弟传授编制篮子的绝技,人多力量大,既满足市场需求,还给大家增添一处经济来源。
张山听了,连连点头。
竹篮的问题解决了。
自此,各处商家赶来收购枇杷,都是带篮收购,带篮子的枇杷市场价贵了一点儿,受欢迎。顾客都说,吃慕坞枇杷,还收了一件工艺品,划算。
慕坞枇杷行销天下,这话,再也不是夸张的了。
可是,也会出问题的。
有人在别处买了一篮慕坞枇杷,拿回家一尝,不是那个味道,当然不满意,就告了慕坞人。慕坞村人一个个都急了,这可是关系到慕坞枇杷的名气。慕坞枇杷百年牌子,说不定这一下就砸了。
吴局长一笑道:“不要紧。”
大家问为什么。
吴局长说:“我和张山早就防着这一手呢。”
大家不信,可是不信不行,最终,法庭判决,对方购买的是赝品慕坞枇杷,因为,张山每一只篮子提手的一处篾片里,都刻着四个字“兰溪慕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