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成
何为物质?通俗地说就是经济条件,家长对孩子的实质性输出。那何为教育呢?教育是一个“长善救失”的过程,是教导孩子做人、做事、做学问的。且更重于“育人为本,德育为先”。那么物质又是怎么与儿童教育相联系的呢?
教育社会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实质的物质直接影响儿童的基本生活、学习环境与健康条件,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儿童的教育。 那么,实质性物质真的就是决定儿童教育的唯一因素吗?物质条件越好,教育品质越高吗?显然不是。研究发现:一些家庭经济水平在温饱之下的,不能为儿童提供正常或必要的学习条件,导致对儿童教育产生不利影响。而一些家庭有超过满足正常学习需求的经济条件,其在任何程度上对孩子的增长额、对于孩子的教育基本不会产生任何有意义的影响,反而使孩子性格养成出现偏差,对儿童教育产生不利因素。综上所述,实质性的物质并不是儿童教育的唯一因素,而适度的物质供给,才会给教育形成基础般的作用。
泰戈尔曾说过,孩子若穿上衣袍,加上太多的珠宝银饰,反而会阻碍孩子的发展,从而回避世界。这更加说明了,一味实质性物质上的满足,并不能使儿童得到教育。物质在某一方面来说,只是让孩子有充分接触的机会。而不是用物质来堆砌教育,若如是,就如“鸟要是系上了黄金,鸟就飞不起来了”,对孩子亦是如此。
那么,实质性的物质要适度,对于“无形的物质”呢?曾经有一个实验揭示了快乐与价值无关,而这快乐,就是无形的物质中的一种,也就是精神导向。广义上来讲,无形的物质主要包括科学文化与思想道德方面,而这在提升儿童科学教育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提高科学素质;提升教育质量;丰富儿童文化生活;促进其身心健康方面有重大的作用,便于使孩子形成健全的人格。甚至对于儿童而言,精神需要有时是高于物质需要的,而且在教育方面更能产生持久的动力,更能增强孩子的学习动机。也就是说,无形的物质同样在儿童教育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我们对孩子的教育始终是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物质的正確选择决定了我们孩子的教育,是讲好孩子们人生第一课的前提条件。
总的来说,我们在实质的物质条件上对孩子要适度支持,在“无形的物质”方面认真投入,这将会是儿童教育上的一大推助推器,影响甚至决定孩子以后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