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渭南市南塬生态治理为例探讨如何落实“两山”理念

2020-11-30 09:30窦逗顾梅琴李然然
价值工程 2020年31期
关键词:生态治理SWOT分析

窦逗 顾梅琴 李然然

摘要: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历史上我们曾经对大自然一味过度索取,导致山秃了水干了……现在生态环境恶化已经严重影响到人类的生存,习总书记提出的“两山”理念让大家深刻认识到保护环境才能持久发展,那些已经被破坏的山水亟需修复,本文以渭南市南塬生态治理为例探讨黄土台塬地带综合治理策略,不仅要为裸露的黄土披绿衣,为黄河流域生态治理助力,还应在修复生态功能的同时考虑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Abstract: In history we have blindly excessive demand for nature, resulting in the mountain bald water dry. Now the deterioration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has seriously affected the survival of mankind, the concept of "two mountains" has made everyone realize that only through the protection of the environment ca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be achieved. Those damaged mountains and rivers need to be repaired. Taking the ecological control of Nanyuan in Weinan City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omprehensive management strategy of loess tableland. It is not only necessary to green the exposed loess and help the ecological governance of the Yellow River Basin, but also necessary to consider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benefits while restoring the ecological functions.

关键词:生态治理;两山理念;SWOT分析;综合治理策略

Key words: ecological governance;two mountain concept;SWOT analysis;comprehensive management strategy

中图分类号:F32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20)31-0135-03

0  引言

2017年10月18日,習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于2005年8月在浙江湖州安吉考察时提出的科学论断。但我国中西部还有很多黄土裸露未着青衣的山水,更需要合理规划好,找到一条融生态、生效、生财于一体的模式,才能真正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目标,本文就以陕西省渭南市南塬生态治理为例探讨如何落实“两山”理念。

陕西处于黄河中游,是黄河流域的心脏地带,森林覆盖率36.8%,是黄土高原森林集中连片规模最大的区域,地理位置重要,生态功能突出。陕西省力争在2020年完成营造林280万亩,完成黄河流域水土流失治理与生态修复面积2000平方公里。渭南市地处陕西关中渭河平原东部,渭河是黄河重要支流,渭南市通过实施一系列的生态治理来守护母亲河渭河,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渭南城市已经形成“水—城—塬”的生态格局,南部的南塬将成为构建城市整体生态格局的重要片区,“锦绣南塬”是其中“承北起南”的关键内容。

1  项目概况

1.1 现状资源

渭南市属暖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晴冷干燥,夏季炎热多雨,四季变化明显。城市整体呈南高北低之势,南塬位于主城区南部、美好生活示范区双创基地产业园北部,是新老城缝合区域,西邻S107,东临沋河湿地公园和沋河水库,是南部重要生态屏障。该台塬主要为渭河河流及其支流发育形成,整个黄土台塬塬面上高下低,向河谷倾斜,塬面土壤容水、渗水能力有限,水土流失严重。场地为黄土台塬阶地,最大高差可达85m,地层以风积黄土为主,上更新层黄土土质疏松,湿陷性强烈。内部有多条水蚀冲沟,地质承载力相对较差,尤其是冲沟沟头,多为潜在地灾点,未来的开发建设区应尽量避开自然水蚀冲沟。基地用地性质以基本农田、一般农用地、林地和少量村庄为主。目前塬面仍主要以农业活动为主,农作物为玉米、小麦、豆类等,部分为经济林和果树种植区。农田耕作往往在塬面和缓坡带,其它区域植被分布不均。冲沟底部植物种类多样,主要有杨树、柿树、构树、刺槐、侧柏、茅莓、酸枣、披碱草等,已经有从次生群落朝顶级群落正向演替的趋势。台地区的植物品种单一,乔木覆盖率低,主要以侧柏和核桃为主,零星散布着刺槐、柿子树、泡桐等大乔木,且从台塬底部到上部区域植物的生长状态逐渐变差,柿树是当地的乡土树种,长势较好,位于西边的一条柿子沟已经小有名气。交通方面,目前塬上已建设一条6m宽自行车绿道,可满足自行车及电瓶车等慢行交通工具通行;内部以田埂为主的人行道为主。

1.2 SWOT分析

优势(S):主要是区位优势,位于主城区与美好生活示范区双创基地过渡带,起到南北承接作用;南侧示范区银发康养产业的兴起,迎来了银发经济时代,可以很好的联动起来;同时本底资源有特色,属于黄河流域台塬地貌,有代表性。

劣势(W):场地内地质条件复杂,建设难度大,陡坡塬地,水土流失严重,植物种植和成活都很困难;土地性质限制了开发强度,有很大的局限性。

机遇(O):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建设生态美丽渭南、美好生活示范区的机遇,2020年后疫情时代,人们对健康绿色生态产品的迫切需求。

挑战(T):新老城区过渡带如何定位发展?与周边用地如何缝合、联动?如何因地制宜地进行生态综合治理?收益如何最大化?

1.3 现状分析总结

用地应缝合:新老城用地应有效衔接、基地与周边应有机过渡、内部空间应合理开发;

生态需修复:沟谷植物群落需保育、台地陡坎空间需优化、水土流失需治理;

台塬显特色:突出台塬地貌特色、优化现状农林种植、因地制宜设置项目;

交通待疏通:改造现状上塬通道、闭合贯通南塬绿道、增加特色康体步道。

2  综合治理策略

以两山理念为指导,坚持保护优先,山、水、田、林、草、沟、坡综合治理,与农、林、游的协调发展互相衔接配套,坚持蓄水保土、主体治理、经营开发性建设,打造集生态、休闲、康养于一体的台塬生态综合体,最终达到让南塬的每一寸土地都能蓄水生财生效的目标。

2.1 梳沟理水,防流失

治理水土流失的关键是要有植被固土护坡,但植被成活的关键是水,所以第一步就是梳理坡地上的冲沟,组织地表径流,小沟汇大沟,设置分级蓄水坝,留住水;同时顺台塬设置截水沟,收集雨水汇集至蓄水池,作为灌溉用水。遇干旱天气,可以通过引塬上道路的市政管道水,来保障植物正常生长;遇洪涝灾害时,通过接现有冲沟下游排洪沟进行排水。(图1)

2.2 生态种植,复绿塬

根据用地性质,按照立地条件,因地制宜的进行植物种植,详见表1。

基本农田现状就是旱作梯田形式,相对较为稳固;沟谷水源充足,补植也易成活;难度较大的为坡地生态修复,主要采取以下两种整地形式:鱼鳞坑、反坡梯田,尽可能加大种植面并蓄水,提高植物成活率。(图2)

2.3 区域联动,促旅游

本地块作为了新老城用地过渡衔接部,尤其与南侧国家级美好生活示范区无缝咬合,应融入示范区的总体要求中,并形成功能互补。示范区要求大健康产业引领发展,生态环境优化提升,对外交通网络便捷高效。主要包括双创功能区、银发经济区、生态养生区、农业种植区四大板块。基于此,本地块可以在生态功能基础上叠加旅游休闲服务内容,作为示范区的配套,同时辐射周边区域,尤其和银发经济联动,开展特色节庆活动,吸引人气,扩大影响,成为旅游好去处。(图3)

2.4 一树点睛,显特色

根据现状调研和市场分析,选择当地的乡土树种柿子树作为特色骨干树种。柿树原产中国,是柿树科的一种落叶乔木,高可达15m,它树干直立,树冠庞大,柿果成熟于九、十月間。分布范围很广,栽培历史悠久,北方各地栽培的柿树,多在梯田边缘,耐旱也耐寒,管理较为粗放,也较少需要修剪。全世界每年鲜柿果总产量400万吨,我国占80%。渭南市的富平尖柿为柿子中的名优品种,其营养价值居同类产品之冠,是制作柿饼的优良品种,被誉为“制饼珍品”。因此柿子树可以作为当地的特色树种,深秋季节满树红透透是柿子是一道靓丽风景,而且柿子成熟季节恰逢重阳节(老人节),为银发经济助力。而且柿子是每个中国家庭过年必备的年货之一;事事如意,由两个柿子和一只如意构图,也是汉族传统吉祥图案之一,柿子文化是吉祥喜庆文化。

2.5 功能多样,变金山

在台塬生态治理同时,注重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首先结合塬上自行车绿道,利用场地现状,设立6m宽慢行路环线,串联塬上各节点、塬下沋河湿地公园。在沿主环线重要节点,设置电动观光车换乘站,满足大区域交通循环。同时设置步行、自行车坡道、登山阶梯、架空步道等多种复合交通系统,满足公众的不同游览体验。此外,改造现状村社经营民宿、特色餐饮等,作为旅游配套,增加农民收入。

每一项措施都要坚持因地制宜,搞好经济核算,计算投入产出,尽最大的努力走投资省、效益高的路子。无论是工程措施还是生物措施,都考虑到项目区内建立合理的生态文化产业结构的需要,有利于各个方面协调发展,切实提高综合效益。

3  结语

“人归自然,合乎大道;物归自然,齐同万物。”历史上的南塬也曾是绿树葱葱,只因人类的过渡索取,导致生态恶化,水土流失……现在历史将改善生态环境的重任交到了我们这一代手里,我们必须以“两山理论”为指导,因地制宜地构建治理策略,遵循在保护中治理,在治理中保护的原则,走“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路子,始终牢记:只有治山、养山、富山,才能靠山吃山的道理,逐步做到治之有道、养之有法、取之有度、用之有方,才能变穷山恶水为绿水青山,实现金山银山的梦想。

参考文献:

[1]段省清.甘肃省庆阳市“固土保塬”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模式探讨[J].资源环境,2017(13):44-45.

[2]沈满洪.“两山”理念的科学内涵及重大意义[J].智慧中国,25-27.

[3]庄少豪.黄土高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对植被恢复的响应关系研究.

[4]潘文琛,毛建斌.加强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途径研究[J].化工设计通讯,2020(10):171-172.

[5]林宇,童桂荣.黄土高塬沟壑区造林模式与技术集成应用[J].福建林业科技,2020(3):82-87,119.

猜你喜欢
生态治理SWOT分析
“互联网+”背景下的网络文化产业生态治理
关于安徽寿县旅游投资的SWOT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