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静茹
[摘 要] 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正确战略决断下,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加之全球一体化趋势的积极影响,企业迎来了前所有为的发展机遇,规模上的扩张,使之纷纷走上了上市的道路,以谋求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更强的竞争实力。但与此同时,受多重因素影响,虚假财务报告的问题现象亦是不断滋生,并由此造成了巨大的危害,违背了企业可持续发展原则,相关治理十分重要和必要。基于对上市公司虚假财务报告危害的综述,剖析了其成因,并针对性地对相关治理对策做出了讨论。
[关键词] 上市公司;虚假财务报告;成因;治理
[中图分类号] F27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9-6043(2020)11-0171-02
引言:长期以来,由于道德低下、诚信缺失等系列原因,造成了上市公司虚假财务报告问题现象愈加突出,并危害了广大投资者的利益,备受诟病,破坏了经济市场的公平竞争秩序。尤其是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上市公司数量及规模的快速增长,使得虚假财务报告这一现象愈加严峻,其已上升到国家法治层面,是政府治理的重点问题之一,相关类课题研究备受关注和热议。
一、上市公司虚假财务报告的危害
通过对以往的事件案例总结,上市公司虚假财务报告的表象有很多种,如虚构经济业务、使用关联交易、隐藏重大债务等,并由此造成了巨大的危害。综合来看,上市公司虚拟财务报告直接损害了相关者的利益,最为严重的莫过于投资者,势必会造成其信任危机,从而导致投资缩水、股市下跌等系列问题,最终危害到了更多投资者的利益。同时,上市公司虚假财务报告还会影响公司发展决策规划,并因上述问题造成系列负面影响,限制了其可持续发展步伐。除却上述这些,宏观层次上讲,上市公司虚假财务报告亦在一定程度上扰乱了市场正常竞争秩序,如若不加以治理,容易带来示范效应。
二、上市公司虚假财务报告的成因剖析
(一)内部控制薄弱
国家法治环境下,上市公司虚假财务报告现象仍旧屡禁不止,关键原因之一在于上市公司融资、股东对于高股价的预期等各方受到利益驱使,是其产生的根本动因。在现代化企业管理结构中,上市公司的所有权和经营权相互分离,不同岗位角色拥有着差异化的利益诉求。对于中小股东而言,只能通过间接的方式获取财务信息,继而行使对大股东和经理层的监督权。上市公司财务报告披露则是维护中小股东权益的重要保障,但是由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相互分离,大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的利益分歧,导致了财务信息不对称的现象,大股东和经理层则充分运用自身优势通过财务报告造假的方式谋取私利,是该类问题产生不可回避的原因之一。经济利益是造成上市公司虚假财务报告的动机需求,有效的监管则是其治理的必要手段。但是现阶段,多数上市公司对虚假财务报告的监管力度薄弱,审计的独立性难有保障,加之内部治理结构缺陷,轻视了其他主体参与,均导致了虚假财务报告现象。
(二)惩处力度不足
上市公司虚假财务报告现象屡禁不止,由于惩罚力度较弱,相关问题被披露出来的概率有限,不少上市公司存有明显的侥幸心理。通过对我国现行法制的解读不难发现,三十万以上六十万以下的上市公司虚假报告惩处力度与之所带来的“利益”严重失衡,不少上市公司心存侥幸,甘愿冒着被暴露、被处罚的风险,选择“铤而走险”,这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诱发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的重要动机。与此同时,上市公司虚假财务报告的生成时常会波及到较大的主体范围,包括多个单位、多个人员甚至还涉及到执法人员,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上市公司虚假财务报告的查处难度。因此,单纯依靠证监会的力量,很难实现对上市公司虚假财务报告的有力打击,其更多地被视作为概率性问题,增大了上市公司的从动心理。法治层次上,无论是法制建设的漏洞,还是执法建设的不足,均导致上市公司有漏洞可钻,进而甘愿冒险获取非法收益。
三、上市公司虚假财务报告的治理对策
(一)完善内部控制
加强和完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建设,是有效治理虛假财务报告的首选方式。在具体的践行过程中,上市公司应从长远的战略部署切入,摆正内部控制建设的定位,深刻意识到虚假财务报告造成的危害后果,并有机地将之纳入到自身治理结构体系当中,制定科学的流程规范,包括经济交易、实物交接等系列操作,均需按照规定来处理会计信息,计入到相关科目当中,最终生成完整的财务报告和附注,经由董事会批准之后方可进行财务报告的披露工作。与此同时,上市公司还需充分依托现代科技应用支持,逐步改进内部控制模式,结合经营特征、经营活动以及业务流程等的动态变化情况,在原有制度框架下加以补充说明或改进设计,以指引审计工作的有效展开,避免虚假财务报告现象发生。除此之外,人作为行为实践的主体,是造成上市公司虚假财务报告现象的直接原因,是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主要对象。为此,上市公司应当树立高度的人才战略意识,面向更为广阔的社会人才市场,积极引入高层次人才,实现人岗匹配,并组织展开多样化的培训教育活动,尤其是针对会计从业人员,加强道德素养水平建设,及时更新他们的思想理念,共享有效实践工作经验,以此来支持内部控制目标的落地。除却上述这些,上市公司应当设计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制度、岗位轮换制度、奖惩激励制度等,确保内部控制系列工作有章可循,树立榜样典范,鼓励创新创造行为,并及时发现各个环节板块的不足,充分运用相关信息反馈,针对性地组织下一阶段的内部控制优化,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闭环。
(二)健全监管机制
健全的监管机制不仅可以有效降低上市公司虚假财务报告的发生概率,还有利于提升我国经济市场的稳定性。具体而言,上市公司健全的监管机制,应当着重从监管主体的建设与监管内容的建设两方面入手,以形成完善的治理结构。目前,多数上市公司的内部监管均由审计部门负责,但其本身的岗位职责属性并不包括管理,只是将发现的财务问题反馈给上级。在这样的治理环境下,由于上市公司复杂的人事关系,部分上级经理或主管部门为了利益与财务部门同流合污,造成了虚假财务报告的现象,审计部门的监督职能严重缺位。因此,为了进一步遏制虚假财务报告现象,上市公司应科学调整治理结构,设计独立的监管部门,负责上、下级的财务情况监督,并直属董事会管理,与审计部门联合发力,为上级决策提供有效信息或建议支持。与此同时,还应强调董事会、监事会以及管理层在财务报告披露监督过程中的角色权责分担,采取“三权分离”的模式,包括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最大限度地避免行政干预、多头管理造成的虚假财务报告问题。在此之余,上市公司还需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建立规范化的董事会选聘机制,为多方监管参与铺筑平台。其中,要强调中小股东的参与权,协调好上市公司内部治理关系,减少利益矛盾冲突,以维护自身平稳、健康发展。以现实的情况来看,中小股东选聘董事会的机制仍旧面临着重重困境,但最起码要保障其对执行董事的提名权。在此基础上,明确规定独立董事会的权责承担,并在上市公司年报中进行披露,以维护上市公司正常的内部秩序。
(三)加大惩治力度
以全面依法治国战略导向,加强对上市公司虚假财务报告的法治,无疑是最核心、最有力的手段。我国相继出台了《会计法》、《公司法》等系列法规,实现了对上市公司虚假财务报告的有力打击,但是对比国外法治,其惩处力度略有不足。因此,加大惩治力度,增加违法犯罪成本,是有效治理上市公司虚假财务报告现象的必然选择。在该方面的工作践行中,我国司法部门可适当借鉴欧美国家的既有经验,结合实际情况,进一步修缮相关法律制度,在现行法治框架结构下,扩大对上市公司虚假财务报告的惩处力度,加以补充说明,甚至要求上市公司高管、财会人员、注册会计师等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真实性负责,一旦纠察出相关问题,则需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在此,着重就注册会计师的职业行为进行说明,其本身在防范上市公司虚假财务报告包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注册会计师作为审计和评估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关键一环,某种程度上直接决定着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质量,政府应当予以高度重视,依托更为系统、严格的规范化法律制度,提高注册会计师行为的合规性、合法性。除却上述这些,还需改进我国的诉讼方式,推行集团诉讼和风险诉讼并行,两者优势互补,以此来提高投资方诉讼获胜的概率,维护其合法权益。同时,在“谁主张、谁举证”的法制原则下,重新划分举证责任,适度降低投资方的诉讼成本,并由相应的责任主体承担法律责任,而非简单的赔偿或道歉等方式敷衍了事。在此基础上,还需重视执法建设,规范司法部门的行为,避免与上市公司同流合污,重点加强党政廉洁建设,严厉打击知法犯法,维护好社会公平正义,这也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上市公司虚假报告的危害巨大,如若不加以治理,还会向更大的范围辐射,其本身作为一项庞杂的系统化工程,应当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深度剖析其诱因,进而有的放矢地采取有效治理举措,重点强调公司治理与政府治理的双重作用,不断完善公司内部控制体系、健全监管机制,并逐步加大惩处力度,以构建起公平、健康的市场经济环境。作者希望学术界大家持续关注此类课题研究,从不同维度视角切入,提出更多有效加强上市公司虚假财务报告的策略。
[参考文献]
[1]顾玉萍.上市公司虚假财务报告的成因剖析及治理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19(10):156-157.
[2]袁高明.上市公司虚假财务报告的成因及治理对策[J].财会学习,2018(33):104+106.
[3]朱平.上市公司虚假财务报告的成因剖析及治理对策[J].财会学习,2018(31):57-58.
[4]陈丽华.茶产业供应链服务体系建设[J].茶世界,2017(11):39-42.
[5]都虎平.上市公司虚假财务报告的成因剖析及治理对策[J].企业研究,2013(18):80-81.
[6]黃博.浅析上市公司虚假财务报告产生原因与治理[J].现代商业,2009(4):6.
[责任编辑:赵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