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建平
阅读教学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重视阅读教学的质量,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和培养,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和综合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做好课前准备,确保阅读顺利进行
课前准备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教师结合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为学生制订相应的学习计划和学习目标;二是指导学生预习文章,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实际制订学习计划,明确学习目标。只有确保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学习目标明确,才能避免学生盲目浏览,以免降低阅读效率。学生为自己制定阅读目标之后,不但可以对自主学习产生一定的引导作用,而且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促使学生深入分析,从而深刻体会课文中蕴含的情感,更好地感悟作者的写作意图,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同样,教师要注重指导学生开展课前预习,通过查阅资料、总结段意、归纳中心等方式确保学生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掌握作者写作手法,帮助学生在课堂上更好地体会课文内涵,深刻理解课文寓意。
例如,在学习《老山界》这节课的时候,我们可以让学生在课下预习这节课的内容,阅读辅导资料,也可以听取网络课程,整理出自己认为重要的语句和难以理解的内容,等到正式上课时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掌握了哪些内容,还有哪些内容不明白,等等,其中,学生对于生词的掌握都非常好,基本上完成了课后的学习目标,对于课文的情节发展和中心思想也有了清晰的认识,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将教学重心放到重点语句的理解上,引导学生进行探究,通过互动交流突破难点,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完成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比如,作者如何用生动语言,对环境、事件和人物进行了描写,课文表达了怎样的主题中心。通过思考这些贴近文章主题的问题,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涵,提高阅读能力。
二、掌握阅读技巧,提高语言感悟
古人读书多是正襟危坐,字字响亮,强调字词分明,字正腔圆,不会多一个字,也不会少一个字,多是采用多诵广读的方式来加强对文章的理解,做到朗朗上口以至于永久不忘。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我们多侧重语义和语音的教学,忽视了语言本体,其实阅读的本质就是语言感悟,所以,我们要转变阅读教学的观念,突出阅读技巧和方法,提高语言感悟。
语感是一种对语言领悟、把握和感知的能力,是判断一个人语言能力高低的重要依据。根据侧重方向的不同,语感训练内容可分成审美感、形象感、畅达感、分寸感、正误感、声音感等几类,我们要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和作者抒发的情感思想产生共鸣,实现情感的升华,理蕴、意远、情切、形真,尽在其中。朗读时可以配上对应的音乐,渲染氛围,营造符合文章意蕴的情境。例如,在学习《黄河颂》这篇文章时,教师要先进行范读,将悲壮激昂的情绪表达出来,然后引导学生朗读,注意自己的语气语调,随后給学生播放关于黄河的画面,比如描绘黄河上游的图片、展现黄河水浑浊的图片、讲述人民遭殃的图片、体现侵略者凶残的图片,将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将对黄河的赞美和热爱之情表达出来,把握作者的情感。
三、互动探究学习,培养学生阅读兴趣
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学生的问题一般都是由教师来帮忙解决,学生缺乏独立探索的实践机会,这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以及能力的锻炼是非常不利的,因此,我们要提倡竞争合作的学习模式,挖掘学生学习潜力,结合学生自身情况选择最适合的教学方法,提高阅读质量和效率。语言学习的目的是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促进互动合作,所以,我们在学习时要采用互动探究的学习方式,给学生合作交流的机会,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同时,也可以开展互动性活动,比如演讲比赛、成语接龙、辩论赛,等等,让学生在活动中收获知识,锻炼应用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例如,在学习《皇帝的新装》这节课的时候,为了让学生关注文章的细节描写,教师可以和学生交流自己最喜欢的一个人物,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这个人物的性格和特点,以及文章中对这个人物的描写有何特殊之处,此外,还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情景表演,这样一来,学生对文章内涵和主题思想的理解和感悟就会更加深刻,帮助学生加强阅读印象,提高阅读效率。
四、求异创新,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阅读是一种开放性的学习活动,每个读者解读的方式和思路都是不同的,阅读这项心智活动具有高度个性化的特点,需要读者借助自身语文积淀、情感基础和生活经验来重构文本,获得个性化认知。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鼓励学生进行多元化解读,做到求异创新,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例如,在学习《孔乙己》这篇文章时,按照传统教学的目的只是揭示出封建科举制度对于人们的迫害,学生会对孔乙己的悲惨遭遇可怜惋惜。可是有些思维活跃,拥有自己思想主见的同学就提出了不同的想法:封建制度下人们的经历都是相同的,为什么其他考生没有和孔乙己一样疯疯癫癫?作者会不会想通过孔乙己这个个例向我们传达什么讯息呢?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这个思路出发,进行讨论分析,最终学生得出了结论:孔乙己之所以命运悲惨,让人可怜,除了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外,也跟孔乙己自身适应社会能力差,不能正确地认识自我有关系。为了深入挖掘文本现实意义,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才能让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关爱和理解?这样既能丰富作品内涵,展示语文学习的价值,同时还有助于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创新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的表现,是提高学生阅读水平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催化剂”。面对学生的奇思妙想,教师要给予学生多一些理解和保护,让学生的创新意识可以顺利萌芽并成长,即便是奇谈怪论也要以引导为主,不要随意打压。例如,在学习《伤仲永》这篇文章时,教师提出是因为仲永父亲“不使学”才导致了仲永“泯然众人矣”,听到教师所言,很多学生就表示反对,提出了不一样的观点和看法,有的学生认为是社会中附庸风雅、趋炎附势的不良风气对仲永产生了影响。还有的学生认为是仲永自身原因导致的,因为仲永不思进取,止步于原地,最终导致不进反退。听到学生的不同声音,教师应该倍感欣慰,珍视学生求异的思维品质,积极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和心声,保持探究的热情和动力,敢于向权威发起挑战,做一个有自己想法的人。
总而言之,我们要及时总结教学经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利用探究合作的方式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实现提高语文素养的目标。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市首开东洲初级中学(226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