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玉石之文化,琢自我之匠心

2020-11-30 09:19朱国涛
神州·下旬刊 2020年10期
关键词:玉雕中华文化

摘要:自古以来,中国人对玉雕作品的美丽有着一种独特的感情羁绊。玉雕艺术之所以能够传承至今,不仅在历史长河中赋予其更加丰富的中华文化内涵,更为重要的是在传承的过程中倾入了更多创作者自身的新创造和不同的情感。

关键词:玉雕;玉雕艺术;中华文化

中国是世界上保留传统文化最古老的国家,浩瀚如海的文学典籍,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以及精妙绝伦的传统艺术......

玉雕就是万千传统里的一朵奇葩与中华文明一起源远流长。中国人的社会结构、中国人的经济生活、中国人的自然环境、中国人的风俗习惯、文化传统等等,给玉雕打上了鲜明的烙印。贯穿漫漫数千年的中华玉文化赋予玉雕艺术最重要的基因,就是这种民族的特性和精神。

一、玉雕文化

任何一件文物都会提供给我们一些文化信息,我们称之为文化载体。历史文物是我们追寻祖先的足迹,探索与发现他们曾经创造的辉煌重要物证。在没有文字记载的远古时期,文物更显现出重要性。在人类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都有相关的文物记述了其时代的特征。如陶器记录了新石器时期的文化特征;铜器记录了青铜时代的文化特征,它们都是人类发展某一阶段的重要文化载体。在中国有一种文物,它是自一万年前的旧石器时期至今延续不断的文化载体,它就是中华玉器。以玉为中心载体的玉文化,不仅深深影响了古代中国人的思想观念,更成为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君子比玉于德,古人认为玉有五德。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说:“玉,石之美者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勰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挠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忮,洁之方也。”翻译过来,大概就是说,所谓的玉,就是漂亮的石头,有五种高贵的美德,分别是仁、义、智、勇、洁这五德,与之相匹配的,是玉石的五种特征,就是要温润、内外一致、敲击声音清脆、不容易损坏和断口平滑不会伤到别人。再往前就是九德之说,春秋齐国国相管仲曰玉有"九德":温润以泽,仁也;邻以理者,智也;坚而不蹙,义也;廉而不刿,行也;鲜而不垢,洁也;折而不挠,勇也;瑕适皆见,精也;藏华光泽并能而不相陵,容也;叩之,其声清团彻远,纯而不杀,辞也。即春秋时齐国国相管仲认为玉有九德——仁、义、智、行、洁、勇、精、容、辞。

管仲说,玉所以贵重,是因为它表现出九种品德,温润而有光泽,是它的“仁”;清澈而有纹理,是它的“知”;坚硬不屈,是它的“义”;棱角分明而不伤人,是它的“行”;鲜明而不污垢,是它的“洁”;可折而不可屈,是它的“勇”;缺点和优点都表现出来,是它的“精”,华美的光泽相互渗透而不互相侵犯,是它的“容”;敲击起来,其声音清扬远闻,纯而不乱,是它的“辞”。所以君主把玉看得很贵重,把玉收藏起来作为宝贝,把玉剖开,制作成信物、吉祥物,以充分体现玉的九种品德。因而君子佩玉以洁身明志,“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守身如玉”亦是必然。这些美德在古人看来是最美好的,用其衡量自身的修养道德,才会有不可估量的前程,才是一个完美之人。这就是古人对玉的重要欣赏价值,也是中国古代玉文化灿烂夺目的最重要原因。

二、玉雕之艺

古人云:玉虽有美质,在于石间,不值良玉琢磨与瓦砾不别。意思是说石中的玉虽然有美的本质但是没有精细雕琢,与破瓦乱石一样。观赏手中祀玩的玉器,我们不能不承认,每一件精美的玉器,皆为琢磨之物。故古人语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成材。

作为出色的玉雕创作者在琢玉之前都秉承着“一相抵九玉”,这可以说是玉雕实践经验的精华。由此可知,审玉在玉雕中的重要性,创作者必须依据玉石的外观形状、颜色、玉质、洛裂等状况,从不同角度反复进行审视,慧眼独具,发现玉石的天然特性才能充分发掘出玉石自生所蕴含的价值。

完成了相玉和设计之后,就是琢磨璞玉。琢磨了璞玉,美玉出焉。琢磨了君子,圣贤出焉。“玉文化”的精髓是承认美玉在琢磨,切、磋、琢、磨是玉石器所用的工艺程序。切,即解料,解玉要用无齿的锯加解玉砂,将玉料分开;磋,是用圆锯蘸砂浆修治;琢,是用钻、锥等工具雕琢花纹、钻孔;磨,是最后一道工序,用精细的木片葫芦皮、牛皮蘸珍珠砂浆,加以抛光,玉器便发出凝脂状的光泽。美玉出自后天,美玉来自人为,美玉玉只有经过人们鬼斧神玉的雕琢,才雕琢出了包含民族心血、智慧和毅力的玉器,这样精美的玉器才有无限的脚力和无比珍贵的历史艺术价值。

三、玉雕之意

玉石不仅是一种珍宝,更是一种中国文化,中国自古便有佩玉的习俗,有的人是纯粹的喜欢玉石,有的人是希望通过佩戴玉石可以给自己和家人朋友带来好运,俗话说“玉必有工,工必有意,意必吉祥”,中国玉石雕刻历史悠久、举世文明,其雕刻题材丰富多彩,内容非常人性、吉祥如意。玉观音是东方传统文化的结晶,是世界佛家文化起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民间,许多庙宇里都供奉着翡翠观音菩萨或玉观音菩萨,观音如“神”般的存在着,受到民间大众的景仰和跪拜,一直护佑着人们事事顺意,康乐吉祥,平安长寿,子孙绵延。观音心性柔和,仪态端庄,世事洞明,永保平安,消灾解难,远离祸害,大慈大悲普渡众生,是救苦救难的化身,经过一代代人的传诵,使得观音菩萨的形象愈来愈丰富饱满,加之玉观音是玉与信仰的完美结合,使得玉观音寓意深刻。

作品《镇邪护佑》,玉雕文化中,钟馗代表的是斩妖驱邪、镇宅除魔。同时,钟馗亦是神威的形象、正义的化身。所以人们常佩戴钟馗玉器,以期赐福镇宅,辟邪保平安。作者巧借这黑白对比,将黑色部分刻画为钟馗,营造出凶神恶煞的形象,加上雕刻师精湛的雕琢工艺,钟馗凶猛威煞的感觉表现的淋漓极致,非常的惟妙惟肖。将白色部分雕刻成钟馗怀中的装着琼浆玉露的酒坛和屈膝服侍的小鬼,充分体现了钟馗的嗜酒的豪爽洒脱和对邪魔的嫉恶如仇。

四、以艺载道

雕刻人用艺术来表达情怀,玉石的灵气,通过工匠的手才能展现。技艺只是一种媒介,一种手段,是达到“道”的工具,一切艺术形式都必须超越“技”而走向“道”。玉雕艺术传承千载,因其有内在的含蕴,有特殊的寄托,栖息着创作者的灵魂,蕴含着几千年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才能够源远流长,延绵不绝。

玉雕艺术家寄意云水,寄意山林,寄意艺术,以艺载道,完成了心灵的远游,他反映了中国艺术独特的取向,对人品格的重视,而这一文化对艺术的浸染,将艺术作为人的品格的外在显现,最终发展成人的道德追求。以物言志,游于艺,在其中得到一种德的满足。这一观点,在玉文化中正是迎合了古语“谦谦君子,其人如玉”之谈,玉雕艺术之道,是德的体现。

剖析了中国玉雕艺术的意境内涵,发现这些内涵便是中国艺术的精髓,是东方艺术特有的气质。这些特点的出现交融,才能形成一个完美的意境,给人带来美的享受。而这些都要归功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影响极其广泛,在感受的同时,常常带给我们更多的惊喜。

五、结语

雕刻就像是一种修行,雕琢玉石,打磨内心;于无声处,虚实之间,感悟人生。每块天然的玉石都带有独特的美韵,艺术与生活,艺术与美德是息息相关的,一件好的作品表达的不仅仅是玉石的美感,更多的是表达了创作者的对玉石崇高的敬意……在玉雕中思量自身,探索雕刻的奥义,是比玉雕本身更具长远意义的事情。

作者简介:朱国涛,1980年出生于福建莆田,中国工艺品雕刻高级技师,江苏省玉雕大师,苏州玉雕大师,和田市青年玉雕艺术家,苏州市玉器商会福建分会常务理事,江苏省珠宝玉石首饰行业协会会员。从事玉石雕刻二十余年,作品以人物、动物、花鸟为主,1997年进入福建兴木工艺厂学艺,之后进入上海雅园玉道随倪伟滨大师进修深造,2012年在苏州创立了观玉堂玉雕工作室,其作品既有上海的细腻和苏工的娟秀清雅,又有福建木雕工藝的大气自成一体,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作品多次获得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银、铜奖和中国玉石雕刻“陆子冈杯”金、银、铜奖等等,但依然不改初心,沉迷创作。

猜你喜欢
玉雕中华文化
浅谈近代玉雕工艺
论玉雕山子工艺
玉雕作品《蟹游荷塘》赏析
浅谈近代玉雕山子工艺
传统的玉雕与玉雕的传统
关于玉雕设计理念的关键元素研究
赖声川、黄磊获称中华文化人物
两岸青年在厦门共商中华文化传承与青年担当
疯狂猜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