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抹烟火一丝禅意

2020-11-30 09:19刘丽芳
神州·下旬刊 2020年10期
关键词:禅意世俗笔墨

马海方的人物画主要以老北京的风俗人情为主,斑斓的彩墨,灵动的形象,叙述了老北京人五味杂陈,悠然乐陶的生活故事。遛弯,玩鸟,打牌,看戏,他的审美笔触穿过生活的每个细节,将其精彩的瞬间提炼出来,成为独立而饶有趣味的风情画面,流露着老北京人幽默调侃的个性风格。而马海方另一部分以佛教为主题的作品,则流淌着超然物外,妙趣横生的禅意,与他的市井风俗画形成鲜明的映衬。

作为生长在京南大地上的老北京人,马海方从小濡染着这个城市的特有气息。那是从里巷深处发出的细碎声响,是在平淡的日子里荡漾的微小涟漪,快乐、风趣甚至自嘲,烙印着老北京人乐天安分,讲理讲面,幽默世故的平民性情。这种大众个性和情怀,俨然是这个城市的标签,含蕴了世俗文化的核心内涵。对马海方而言,那些人,那些事,那些声音和味道,像悠长深刻的记忆,经过时光的淬炼,转化为笔下的多幕图景,充满世俗的温情和欢乐。他作品里映现的,是老北京人的茶余饭后、吃喝玩乐,充斥着京城旧时代的民俗风情。这种对世间幸福生活的向往,体现了中国文化的“世俗精神”,渗透在生活的每个部分里,成为一个场景,一幅画卷,游弋着浮世的繁华和悲欢,如一抹腾起的烟火,弥散着尘埃的味道。他的作品是对北京地区民俗文化事项的采撷,也是对京城旧事的一种特殊形式的回放,来自于民间,深藏于民间,有的随着时代变迁已经消失殆尽,有的幸运地传承下来并有所改变。画家将各种文化形态挖掘提炼,演绎为具有审美创造的艺术形式,其本身意味着从俗到雅的转化,蕴含了丰富的内在和独特的韵味。

锔盆锔碗图  68cm x 68cm  纸本设色 2006年

马海方在刻画民俗人物之外,还将佛教人物引入画面,形成与前者迥异的另一种風格。他笔下的和尚不是正襟危坐、庄严肃穆的表情,而是袒胸露腹、嬉笑怒骂的憨态,在接近世俗的标定之间,透露着生命的智慧和禅意。那些老少胖瘦、动静雅俗的形象,俨然似世间的百姓,充斥着喜怒哀乐的情味,神态自然,可亲可近,消弭了人神之间的神秘与敬畏,更趋于生活的边缘,但又在生活之外,多了几分超然和自得。在画家看来,僧人不再是不食烟火的修行者,而是和大众一样的血肉之躯。只是他们更懂得通过内心深处的自我对话,悟出生活的种种禅意。这种顿悟,让他们的性格更洒脱豁达,也让他们的心灵更清净通透。或许这也正是普罗大众所要寻求的一种境界,恬静悠然,庄谐相宜,淡看人间的冷暖悲欢。画家的这类作品塑造的形象引人入胜,内在的寓意令人深思,可谓内外兼顾,相得益彰。

几十年来,马海方始终致力于京味题材作品的研究和创作,通过大量的写生体验,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在笔墨上转化为彩墨形式的人物形象。他经常以没骨形式入画,在适度勾线的基础上,对人物的刻画稍许夸张,使笔下形象生动而不呆板,诙谐而又活泼,充满造型和笔墨之趣味。一般来说,没骨法多用于山水和花鸟画,没骨人物鲜见。但在宋梁楷首创大写意没骨水墨人物以后,也有极少的画家尝试于此,多因难度之高而放弃。马海方知难而上,在没骨人物画领域探索多年,在许多方面形成了新的突破,以重彩形式表现没骨人物形象,带来视觉和笔墨上的变革。他在汲取传统没骨核心精神的前提下,不断地尝试实践,更多融入了自己的审美创造。他笔下的人物多是活灵活现的,有着丰富的面部表情和十足的动感。由色墨架构的身形和面貌,不拘一格,憨态可掬,既有呼之欲出之感,亦彰显写意之兴味,同时也驿动着画家较为舒张的笔墨心绪。

马海方的作品不仅在造型上个性显著,在色彩上亦独树一帜。他打破了传统没骨色彩上的局限,一改既往的淡雅之风,敢于运用重彩与水墨结合的手法,形成色艳墨足的审美特征。石青、石绿、朱砂、大红等鲜亮的色彩,经常贯穿在人和景的构建中,使画面表现一方面与民俗题材的特点相迎合,一方面又产生了强烈的视觉冲击。那些斑斓的色彩,其实就是一种别样的诉说,似乎道尽了人间的繁复与芜杂,却拒绝灰暗冰冷向暖而生,令人体味到世俗的平凡和美好。

多年以来,马海方的作品游离于世俗内外,用风俗民情点燃了尘世的烟火,又以庙宇佛僧唤起灵动的禅意。这两者相互映现,并无明显的违和感,而是在交错的同时,艺术地诠释了人生的全部。于是,入世与超脱,高雅与平俗,庄重与诙谐等貌似反差性的审美元素,在他的作品里得到了高度的和谐统一,由此提升了作品的精神性和感染力。

作者简介:刘丽芳(1967.11-)女,汉族,天津市人,天津美术馆,天津美术馆学术典藏部主任,历史学学士,主要从事中国美术史及当代中国画研究。

猜你喜欢
禅意世俗笔墨
平天湖,禅意的水
禅意少年
禅意
笔墨厨神
An analysis on the translation of the name of a Missionaries’newspaper
笔墨厨神
笔墨厨神
别去问值不值得
《杂文选刊》2013年10月下半月版精彩推荐
为练笔墨才写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