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教育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径探析

2020-11-30 09:15王妍
青年时代 2020年26期
关键词:思政教育

王妍

摘 要: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一个关键途径就是创新创业,相应对高校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思政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观念培养的主阵地,应当主动承担起来自身的任,有效对大学生展开创新创业教育,充分将其引领作用和价值发挥出来,构建起良好的衔接机制,选择有效激励手段,以此推动高校思政教育更好地促进创新创业教育。

关键词:思政教育;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改革

一、思政教育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可行性

(一)存在高度契合的价值取向

在培养目标上,创新创业教育和思政教育是相同的,都是为了通过高校教育培养出综合素养较高的人才。创新能力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是通过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意识和能力,进而让其更好适应社会市场的发展需求。要求能够培养大学生敢于探索与他人进行有效合作,同时需要培养对大学生的坚忍品质和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而思政教育的本质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由此可以看出,思政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都是基于学生的实际需求,促进其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

(二)具有相通的教育内容

思想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道德教育、法治法规教育、人生观教育、政治观教育以及世界观教育,通过这些内容的教育教学,可以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素养。创新创业教育包括建设心理素质、培养创新技能和知识、培育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引导学生在多样化的环境中具备各方面能力和良好的心理。由此可以看出,两者也都需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指导,对学生的精神动力进行凝聚,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共同理想。

二、高校思政教育促进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路径

(一)发挥创新创业教育中思政教育的重要引领作用

对于创新创业教育来说,思政教育可以说是首要任务,其关键功能就是引领价值。以往高校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中存在诸多不足,首先就表现在过于强调经济价值,没有考虑精神价值;其次是过于关注学生个体的发展价值,没有充分考虑社会价值;最后是过于关注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技能,没有充分考虑价值选择。高校开展思政教育的意识形态建设能够使创新创业教育在这些部分存在的问题得以有效解决。

首先,应当构建起思政教育对创新创业教育引领的理念。应当树立起只有将思政教育引领价值发挥出来,才能保障创新创业教育向着正确方向发展这一理念。应当基于意识形态激发高校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积极性,以此促使学生的内心形成内驱力。高校和内部教育工作者应当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充分将创新创业教育中思政教育的价值引领作用发挥出来,有效整合多样化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能力,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素养。

其次,应当进一步完善价值引领机制。这一机制应当包括外部干预引导和内部的学生需求刺激。主体性是价值引领的一個本质特点,应当让学生将其内化为自身的需求,如此才能有效地进行实践。教育工作者应当意识到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内驱力就在于学生自身的兴趣爱好和精神追求,缺乏精神需求,势必会阻碍创新创业活动的展开。因此,应当有效激发学生的需求,一要引导学生树立梦想。在给予学生主体地位充分尊重的前提下,与学生积极交流沟通,让其更好认知自我,并对学生建立起的目标和理想给予鼓励。二要激发大学生对自我价值需求实现。让学生能够有效把握实现自我的衡量标准,让其通过创新创业进一步实现自我价值。三要帮助学生树立高目标的价值追求。以榜样宣传的方式,对学生的乐于奉献、高尚道德素养进行培养。外在的价值目的是有效克服如今多元化价值观冲击大学生思想这些弊端,疏导转化和心理干预是其主要手段。心理干预就是有效指导和教育学生所存在的心理问题。疏导转化指的就是有效引导和分析当前一些学生的创业创新观念错误,以说服感化的手段干预学生观念。

最后,应当对价值引领载体进行丰富。第一就是课程载体。如今,一些地区的高校虽然开设了相应的创业指导课程,但是体系内容范围较窄,无法满足学生发展需求。而创新创业教育的展开,需要构建起系统化的课程体系作为引领。因此,应当有效结合专业课程和基础课程,以此保障学生的综合素养得以全面发展。第二是实践载体。学校应当积极组织实习活动、创业项目和各类比赛,有效融合实践活动和思政教育,通过人物访谈、实际活动、志愿活动等多样化的形式,培养学生的理想信念、道德素养和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

(二)完善衔接创新创业教育和思政教育机制

首先,应当对课程内容衔接机制进行完善。当前,课堂教学仍然是创新创业以及思政教育的核心手段,所以在课程内容方面对思政以及创新创业教育进行衔接,是思政教育促进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方式。一方面,应当在开发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方面衔接思政教育。相较于国外,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仍然处于探索阶段,课程缺乏多元化,发展空间较大。在实际开发课程过程中,应当重视增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同时有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业品质。另一方面,在修订思政教育课程教材时,应当有效衔接创新创业教育内容,将创新创业内容融入思政教育之中,包括职业道德、时代精神、创新创业政策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热点等内容,既能提升思政教育实践性,也能够有效促进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进而帮助学生树立起良好的创新创业意识。

其次,应当完善师资协作机制。高校教育教学和具备怎样的师资队伍有着密切联系。要想思政教育进一步促进创新创业教育,应当给予教师素养培养足够的重视。应当积极开展教师培训活动,尤其是注重教学能力的培养,要保障所有教育工作者的教学能力和素养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高校应当构建起完善的创新创业和思政教育教师培训机制,帮助教师通过培训对教学手段及方法进行优化。学校也可以聘请优秀校友、专家、企业家等创新创业优秀实践者来校和教师展开交流沟通,以此提升内部教师的素养。

最后,应当建立健全实践融合机制。高校应当足重视“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基于实践探求创新创业教育和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点,整合当前资源,在内部充分发挥起创新创业团队和组织的作用。通过一体化的思政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理想信念和创新意识。同时,应当积极与企业合作,建立起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经常开展实践实习活动,引导学生验证理论知识。这对于创新创业教学效果和质量的提升有着促进作用,对思政教育的成果也是非常有利的。

(三)实施多样化的激励手段

基于管理学视角看,激励措施是保障高校管理工作有效开展的一个有效手段。应当将激励的导向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有效调动学生、教师、相关教育人员积极性。激励方式应当注重以人为本,保障不同主体能够形成向心力,进而有效衔接各个部分。如今,高校思政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关联比较隐性,如何通过激励措施将两者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是必须思考的一个问题。应当基于多样及时适度原则,合理把握约束和激励,让学生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反馈。应当有效融合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抓住学生主体的实际需求,如此才能够最大化发挥激励导向作用。

一方面是对教师的激励。教育工作者具备的态度、观念和行为,对于思政教育促进创新创业教育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应当进一步建立健全创新创业教育和思政教育工作者的奖惩机制,引导他们进一步提升自身的水平和素养。同时,应当针对修订教学内容和开发新课程方面构建起相应的衡量标准,引导教师更好将思政教育内容融入开发创新创业课程中来,应当将创新创业相关的实践内容融入思政教育内容之中。此外,应当将教育工作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融合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能力和成效纳入教师考核体系之中,以此作为教师评优评奖、职称评定的一个衡量指标。

另一方面是对学生的激励。可以进一步优化学生获取创新创业教育和思政教育部分学分的渠道,以学分获取的手段引导学生更好地参与两者有协同的教育教学活动。应当多样化表彰学生在创新创业教育和思政教育相结合活动中获取的成果,通过合理的引导,促进创新创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两者的互相渗透。

参考文献:

[1]赵丹.新时代法治思维融入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探析[J].现代商贸工业,2020(22):88-89.

[2]侯嵘.就业导向视角下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J].中国商论,2020(13):187-188.

[3]左振,刘慧.我国高校创业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基于思政教育视角[J].中国商论,2020(13):193-194.

[4]李洪淼,张广燕.创新创业教育与高职药品类专业课程融合的实践研究[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4):30-32.

猜你喜欢
思政教育
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的途径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论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