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北防护林枣阳市段建设对策

2020-11-30 08:30孙启艳
湖北林业科技 2020年5期
关键词:现状对策

孙启艳

摘要:枣阳是鄂西北重要的生态屏障,也是中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和生态功能区,枣阳的生态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区域性生态安全格局和农业生产发展。建设枣阳市鄂北防护林工程,打造鄂北岗地生态屏障,对于阻隔北方风沙及干热风进入枣阳、发展绿色产业、带动枣北地区现代农业发展和扶贫攻坚等意义重大。本文从生态文明建设、补齐生态短板、构筑枣北生态屏障等方面总结了枣阳市鄂北防护林的发展现状和发展需要,分析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对开展枣阳市鄂北防护林建设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鄂北防护林;现状;思路探索;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020(2020)05-0050-03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关于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要求。明确提出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等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理念。长江经济带和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战略的首要目标是实行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完备的森林生态体系建设、生态廊道建设及自然保护地建设是长江、汉江沿江生态保护的主要任务之一。枣阳是襄阳市的东门户,是湖北省有名的“风口子、旱包子、雹窝子”,开展鄂北防护林工程建设,是筑牢枣阳绿色生态本底的迫切需要,对于阻隔北方风沙及干热风进入枣阳、涵养水源、防护农田、提升枣阳生态环境品质等具有重要意义。

1建设背景

1984年开始至1998年,根据湖北省委省政府的要求,枣阳市从1984年开始在枣北的杨垱、太平、七方等11个镇、办事处建设鄂北农田防护林,到1998年累计投资1733万元,建成主林带7条、副林带5条,长729km,植树282.48万株;建成配套农田林网、水土保持林、路渠绿化折合面积0.72万hm2。通过建设主林带、副林带、农田林网及村庄片林等工程,枣阳市国土绿化工作有长足进展,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在枣北地区初步形成了林带、网、点、片相结合的林业生态防护体系。

由于上世纪建设的鄂北防护林工程主栽树种是杨树,速生丰产,更新快,截至目前,原建鄂北防护林逐渐老化、防护效果低下,很多林带受病虫危害、更新采伐等影响[1],全市729km防护林带目前仅保存约50km,总面积近26.67hm2。

2017年起,襄阳市开始探索实施新一轮的鄂北生态防护林工程。枣阳市计划用五年时间(2019~2023年)建成各类防护林为主体,高标准营造鄂北防护林0.28万hm2,其中“四横一纵”主副防风林带193.65km、植树占地面积约0.14万hm2;其它林网网格建设占地面积约0.14万hm2。具体工程包括主防风林带中的鄂北水资源配置工程、新316国道中西段工程、316省道、省界防护林工程,副防风林带枣潜高速北线以及福银高速、滚河、沙河、清潭河、优良河等道路防护林、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工程。

2现有鄂北防护林建设的主要问题

(1)林粮比较效益倒挂及国家政策限制影响造林积极性。原有鄂北防护林一、二期工程期间,粮价低,农民种田亏损,杨树效益高。现在正好相反,2004年、2014年,中办、国办两次发文严禁占用基本农田栽树。农民种田收益相对较高,还有补贴,而种植防护林树种没有收益,算上累积的地租亏损较大,让农户自种自管积极性降低。鄂北防护林返耕的土地多为基本农田,不能再植树,导致农民返耕种粮,是鄂北防护林流失的主要原因。

(2)树种选择、管理机制及后期管护不到位影响造林保存率。限于当时的经济发展水平,一、二期防护林工程建设标准偏低,树种选择单一,种植模式单一,结构简单,防护功能低。杨树和栎类两类数字占64%,这两类树种生长周期短,七、八年就要更新,且病虫害多。同时,防护林建成后采取承包的方式交由当地农民管理,由于管护机制不健全、管护经费不到位,农民采伐后不再补种等原因,导致鄂北防护林保存不利。

(3)项目经费投入不足,工程建设质量受到影响。鄂北防护林工程一直未列入国家生态建设项目。在一期规划建设中,防护林带建设主要利用国家每公顷4500元速生丰产林补助资金,二期建设时省财政仅对每个项目县市补助10万元工作经费,国家、省无其他投入。地方经济困难、配套能力弱,项目很难达到规划要求的配套标准,低水平的投入制约,影响了工程建设的质量和效益。

(4)道路改扩建等基础设施建设导致部分林带损失。近年来,因经济发展需要,区域交通路网规划建设步入快车道,尤其是项目区内道路改、扩建数量较大,部分路段防风林带被清表采伐,是原有防护林带损失的重要原因之一。

3建设对策

(1)科学规划,多产业协同发展。鄂北防护林枣阳段工程不能简单地就造林而进行规划,要与襄阳国家储备林规划、枣阳市林业发展十三五规划、鄂北生态防护林工程(襄阳片区)总体规划(2019~2023年)和长江中上游防护林規划等规划充分衔接,以政策为导向,生态为基础,产业为驱动,多规合一,协同产业。整合农林、林水、林旅专业,将生态修复与产业共同引入鄂北生态防护林建设,创建全域发展生态林业、民生林业、观光林业、生态景点旅游公路结合的复合特色的防护林。以防护功能为主体,以区域产业为依托,以林带空间为载体,发展林果、林药、林苗、林菌、林牧(禽)、林菜的“农林结合”多元立体建设模式。通过农、林项目包装和政策支持,导入社会资本,助推乡村振兴,农林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2]。

(2)构建框架结构,实施立体配置。将鄂北防护林带枣阳段整体依托鄂北水资源配置工程、316国道、316省道、省界防护林、枣潜高速北线构建“四横一纵”的主副框架;依托福银高速、滚河、沙河、清潭河、优良河以及乡村循环道路、通村通组道路、渠道农田林网构建纵深林;结合水源地、村镇周边、宜林荒山等要素,构建防护重点,营造多层级的绿色防护结构[3]。林带整体实施复层配置、梯级配置、混交配置,建立相对稳定的生境结构,减少病虫害,形成自然生态屏障。其中复层配置强化防护力度;梯级配置增强防护效果提升土地利用率;混交配置提升林带稳定性[4]。

(3)科学选择树种。根据土壤、坡向、风向、树种习性等自然因素,兼顾交通安全、电力安全等因素,科学选择苗木种类[5]。坚持以生态为主、兼顾景观和经济效益,突出生态防护和绿色可持续发展,主栽树种以高大乔木为主、小乔木及灌木树种为辅,因地制宜,突出地方特色。主要乔木树种有:青桐、水杉、三角枫、大叶女贞、栾树、法桐等,适当配置小乔木和部分灌木树种。大乔木树种规格为米徑6cm以上,主干高3m以上,要求苗木无病虫害、无机械损伤,干形通直,二级分枝[6]。

(4)加强防护林管护。建立由市城投公司统筹协调、执法部门重点防控、基层组织日常监管、专业公司专职管护、民间组织协助监管的管护体系,提高防护林带管护效果。严格落实林田分家,明确工程边界及范围,采取技术措施予以固定。明确土地权属,协调利益关系,防止发生返耕毁林问题。林业部门承担工程技术管理职责,积极指导、督促、协调解决长效管护问题[7]。

(5)创新工程建设机制。过去建设的防护林发挥了重要的生态效益,受政策、经济效益影响可持续性生态后劲不足。新时代防护林建设要从根本上转变防护林建设思路,在造林体制机制上进行创新。鼓励林业专业合作社、公司和个人,以承包、租赁、拍卖、股份合作等形式投资林业,形成多元化的造林投资机制,通过土地流转解决造林地不足问题,实行“谁投资造林、谁经营受益”的扶持政策[8],让造林主体享有转让、继承、抵押、参股的权力,通过森林管护等项目进行政策性补贴。

参考文献

[1]胡德才,赵洪波.多功能防护林工程建设成效初步评价[J].湖北林业科技,2003(3):20-23.

[2]杨泳智,侯世纯.对林业生态防护体系的思考[J].科技风,2017(6):218-218.

[3]姚贤胜.对林业生态防护体系的思考[J].中国农业信息,2016(11):44-45.

[4]成兴兰.对林业生态防护体系的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2013(24):212-212.

[5]董会.林业生态防护体系的思考[J].农技服务,2017(10):20-21.

[6]陈胜雄.景观防护林体系规划研究[J].种子科技,2017(7):33-34.

[7]李熙庆.我国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几点建议[J].民营科技,2015(12):112-113.

[8]刘道平.关于我国防护林体系建设的思考[J].国家林业局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5(9):45-46.

(责任编辑:夏剑萍)

猜你喜欢
现状对策
LabVIEW下的模拟电路实验教学创新对策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深度伪造”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风险与对策
走,找对策去!
我国货币错配的现状及对策
高中文言文实词教学研究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职业高中语文学科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语文课堂写字指导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