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子豪 蒋志华
[摘 要] 健康产业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和增长最快的产业之一,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备受学术界的关注,相关研究文献颇丰。通过对国内外健康产业相关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发现国内研究存在定量研究较少,产业间、地区间的比较研究不足等问题,认为后续应加强对产业融合方面的研究,将研究重点放在健康产业成效的测度和评价。
[关键词] 健康产业;概念界定;产业发展;文献综述
[中图分类号] F719[文献标识码] A[文章編号] 1009-6043(2020)10-0047-02
国务院《“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将健康产业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我国学界对健康产业发展的相关研究越来越多,但与国外相比,我国对健康产业发展的研究仍比较滞后,对健康产业的内涵、外延、特征、范围的界定不够明确,对健康产业发展的测度没有统一标准,直到2019年国家统计局发布《健康产业统计分类(2019)》,为健康产业发展测度提供了统一的标准。在此背景下,梳理健康产业发展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国外相关研究
国外研究主要涉及健康产业概念界定、发展趋势、发展路径和发展影响四个方面。
(一)产业概念界定
Mary A.Hums(1999)、Mueller H(2001)、Paul Zane Pilzer(2002)[1]、Joshua D.Gottlieb(2017)分别就健康体育、健康旅游、疾病和保健、健康保险等健康相关产业的定义、范围和区别进行了研究。Labiris G(2005)、J. Robert Branston(2006)则分别对健康需求管理和健康服务活动进行了讨论。
(二)发展趋势研究
Relman(1991)[2]追溯了美国健康产业发展历史,分析其总体发展方向。Dunn A等(2016)则从美国人均卫生支出增长率变化趋势得出美国人均医疗费用增长状况得到放缓的结论。
(三)发展路径探索
Kumar(2005)研究了采购绩效管理系统在健康产业当中的应用,试图提高健康产业管理效率。Gary(2006)[3]论证了公共政策和产业生产流程对健康产业的阻碍。Yen-Jen Chen(2008)分析了老年群体的健康医疗需求,提出政府应制定相应医疗护理政策。
(四)发展影响研究
Bearden(1995)[4]、Koberg(1999)、Vandenbergh(1999)分别研究了债务管理、授权现象、企业文化对健康产业企业运行的相关影响。Ross DeVol(2003)围绕研发、产业、风险、人力等指标对健康医药产业进行了研究。ChoiYB(2006)分析了美国HIPAA政策的外生冲击对健康产业带来的挑战。
二、国内相关研究
国内研究主要包括健康产业概念界定、发展路径、产业融合、统计测度、发展评价和经验借鉴六个方面。
(一)产业概念界定
姚运鸿(2000)提出健康产业包括农业、医药、环保和休闲等产业。耿香玲(2006)认为健康产业具有消耗低、污染小、劳动强度小、效益高等特点。宫洁丽、王志红等(2011)[5]提出健康产业涵盖医药、保健、营养、医疗器械、休闲健身等多个方面。刘治君、裴敬等(2015)认为健康产业是为健康、亚健康人群或部分患者提供产品和服务,与健康直接或间接相关的经济活动集合。
(二)发展路径探索
张昕然(2015)、陈宁(2017)[6]、杨针(2019)结合地区发展实情和存在的问题,先后为深圳、辽宁、广西等省市的健康产业发展提出相应建议。吴华章(2017)、范月蕾(2017)分别从供需比例和要素配置、人口结构和驱动因素角度对我国健康服务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论证。刘方柏(2019)则对四川农村健康产业发展进行了探讨。
(三)产业融合研究
蒋未娜(2017)对互联网健康服务业融合创新模式进行了研究。苏汝劼、张寰宇(2018)[7]论证了P2P、众筹、大数据金融和互联网信托模式和健康产业深度融合的可能性。余丙炎(2018)讨论了体育产业和健康服务业联动的必要性。张亚菁(2019)则对医养结合健康服务产业发展进展和制约因素进行了研究。
(四)统计测度研究
陈烈虎(2015)对健康产业统计原则、任务和方法进行了探讨。杨林(2015)借鉴国际工业产业分类标准编制了深圳健康产业统计目录。四川省2015年建立了健康服务业统计监测体系。曾雪梅(2015)构建了健康产业卫星账户体系。何静、郑晓光等(2016)[8]设计了15个健康部门的健康产业投入产出表。张毓辉(2017)提出了健康产业核算体系框架,以满足健康服务业核算要求。
(五)产业发展评价
肖月(2014)[9]、赵银娥(2018)、耿烽(2018)分别构建了产值规模体系、发展潜力体系、区域竞争力体系,对健康服务业产业发展进行了评价。张车伟(2018)将《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涉及健康产业的行业区分出来,对健康产业增加值和就业规模进行了估算。杨子潞(2019)利用健康产业投资与经济相关数据验证了健康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溢出效应为正向促进作用。
(六)发展经验借鉴
邵刚(2015)认为健康产业的发展必须依托国家实际重点,如美国健康管理、英国保障产业,印度医疗美容。侯韵(2016)围绕美国纳什维尔和迪拜两个成熟健康产业集群模式进行了讨论。程承坪、吴琛(2018)[10]对美国、德国、日本健康养老产业发展情况进行梳理和比较。陈志恒(2018)分析了日本健康产业发展的动因和影响。
三、健康产业研究评述
(一)研究视角
国外注重局部研究,更多的是以国家为研究对象就健康产业范围内单一产业发展情况进行研究,对整个健康产业内在发展机理研究不多。国内研究则更注重对健康产业体系的整体研究,涉及国家、省级、市级、区县多个层面,但就健康产业本身的研究居多,健康产业融合发展研究相对较少,未能体现健康产业高融合度的产业特点。
(二)研究内容
国外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并未呈现出明显阶段性。国内研究则先是围绕健康产业概念界定进行理论研究,直到《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界定健康服务业概念后,才逐渐开始进行外延研究,由于缺乏数据支撑,很多研究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虽然在统计方法、产业目錄、统计监测、卫星账户、投入产出、核算体系方面进行了一定程度探索,但对健康产业发展成效定量测度的研究不多,更缺少产业间、地区间的比较研究。
(三)研究方法
由于国外健康产业发展较为成熟,易获得数据,为实践研究提供了数据支撑,因此,国外定量研究相对较多。而国内健康产业发展起步较晚,数据来源有限,定性研究较多,利用相关产业的数据进行定量研究较少,后续重点研究健康产业成效测度与评价。
(四)研究依据
国外健康产业理论提出较早,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产业体系和发展模式。而国内健康产业发展较晚,随着健康产业的概念界定更加明晰,健康产业相关研究的依据更加一致,2013年以前,健康产业研究主要以国外健康产业理论结合学者对健康产业的观点为依据。2013年以后,主要以国务院对健康服务产业的相关文件为依据,不断完善健康产业概念,但仍未形成统一的概念和标准。直到国家统计局2019年出台《健康产业统计分类(2019)》,为健康产业相关研究提供了统一标准。
[参考文献]
[1]Paul Zane Pilzer.The New Wellness Revolution[M].New Jersey:Published by John Wiley& Sons,2002
[2]Relman A S. The health care industry: Where is it taking us?[J].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1991, 325(12): 854-859
[3]Gary Jarrett P. An analysis of international health care logistics: The benefits and implications of implementing just-in-time systems in the health care industry[J]. Leadership in Health Services,2006,19(1):1-10.
[4]Bearden D J, Maedgen B J. Emerging theories of liability in the managed health care industry[J].Baylor L. Rev.,1995,47:285.
[5]宫洁丽,王志红,翟俊霞,席彪.国内外健康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J].河北医药,2011,33(14):2210-2212.
[6]陈宁.辽宁省健康产业发展态势与对策研究[J].卫生经济研究,2017(4):35-38.
[7]苏汝劼,张寰宇.利用互联网金融发展中国健康产业的模式和途径分析[J].宏观经济研究,2018(3):118-124
+147.
[8]何静,郑晓光,李杰,李静.健康产业界定及其投入产出表编制方法研究[J].新疆社会科学,2016(2):39-44.
[9]肖月,赵琨,单婷婷,邵刚,宋文舸.构建健康服务业产值预测分析模型的实证研究[J].中国卫生经济,2014,33(8):44-47.
[10]程承坪,吴琛.健康战略下发达国家发展养老健康产业借鉴研究——以美国、德国、日本为例[J].当代经济管理,2018,40(3):83-88.
[责任编辑:赵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