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儿读物装帧设计的优化策略研究

2020-11-30 09:14李洁兰
工业设计 2020年10期
关键词:少儿读物五感优化

李洁兰

关键词:少儿读物;装帧设计;优化;策略;五感

书籍是儿童学习知识、认识世界的重要知识媒介,儿童的安全、教育和发展关系着千千万万的家庭和社会的发展进步[1]。优秀的少儿读物装帧设计能让儿童在阅读中体验到美,同时提高儿童欣赏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2]。本文通过对少儿读物装帧设计的发展过程进行梳理,对其现状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对少儿读物装帧设计有利的优化策略。

1 少儿读物装帧设计的历史流变

在少儿读物这个方面,中国的学童启蒙读物产生时间比较早,数量丰富。中国历史上记载最早的少儿读物《史籀篇》出现于春秋战国之交,是教学童识字的课本,之后出现了《三字经》《百家姓》等类似读物。它们主要以文字为主,采用文言文的形式,因此多数孩童只能在家长和老师的帮助下进行阅读。

宋元时期出现了上图下文、图文并茂的少儿读物――《日记故事》,其内容多数是启发儿童智慧的小故事。在它的影响下,明代出现了《养正图解》,它改变了《日记故事》上图下文的形式,而是每个故事的开头一页为表达故事主题的图画,故事题目位于图画中心,之后几页是文字内容。

19世纪90年代上海出现了《蒙学报》,这是中国人自己创办的最早的儿童期刊。该刊采用上图下文的形式,并使用多幅图来表达一个叙事主题,内容上增加了一些表现儿童日常生活的故事,它改变了传统童蒙读物中缺乏儿童生活世界的局面。20 世纪初,上海商务印书馆创办的《儿童教育画》被认为是我国近现代第一部 “真正的儿童画报”,版式上打破了传统的图文分离的状况,采用以图为主,简短的文字排列于图画的恰当位置[3]。以上时期是少儿读物的萌芽时期。

少儿读物的真正奋起是在“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时期,这一时期的新观念对当代少儿文学的创作产生了作用。郑振铎于20 世纪20 年代初创办的《儿童世界》在版式上采用连续的图画来表达同一个故事,文字则根据图画内容灵活地放置于其中,具有补充、提示和引导的作用,它开启了当代少儿绘本的图文关系模式。然而这个时期的少儿读物装帧设计在严格意义上来说只是对封面的设计,书中版式和内容呈现的形式一直没有较大改变。20世纪90 年代之后,科技的进步与设计的创新,使得多种多样的设计材料与印刷工艺运用到了少儿读物的装帧设计中,极大地丰富了少儿读物的风格与形态,少儿读物的装帧设计逐渐步入正轨[4]。

2 少儿读物装帧设计的现存问题分析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儿童的早期教育越来越重视,有数据显示:一个普通家庭的教育费用占整个家庭消费的60%。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2015 年我国0 ~ 14 岁儿童数量约2.42 亿人,巨大的人口基数决定了我国巨大的教育需求,因此越来越多的出版商们都挤入少儿读物这个出版领域。截止2016 年末,全国共有出版社584 家,参与少儿读物出版的有523 家,其中专业的少儿出版社有34 家。这些数据说明了我国的少儿读物市场非常庞大。目前市场上的少儿读物品种越来越丰富,材料趋于多元化,设计也是更加精美,但是其中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

2.1 阅读形式单调缺乏创新

传统少儿读物的阅读形式只有单纯地“看”和“读”,这个过程中只调动了儿童的眼睛和嘴巴。随着儿童教育的发展,儿童对读物的需求也产生了改变,“看”和“读”这种单调的阅读形式并不能给儿童带来更有趣的体验,儿童与读物之间缺乏互动性,导致儿童对读物的注意力短暂且分散。

2.2 设计粗糙且缺乏原创性

通过调查,发现目前市面上畅销的少儿读物大部分是图画为主、文字为辅的儿童图画书一类。其中,创作成本最低的是国外儿童图画书译本、动画片故事这两类,由于图画多涉及到版权问题,许多出版商发售盗版读物,其图画印刷质量差、色彩混乱、错别字多,非常不利于儿童的健康成长。另外,部分以文字为主的畅销少儿读物,其故事内容东拼西凑,书中插图采用网络上的无名图画,为博眼球,这类图画普遍具有夸张造型和艳丽色彩,且一幅图竟然能够同时在多本读物中出现,并搭配不同的文字内容,图文严重不符。但因其创作成本低、更新速度快、价格便宜,所以仍有很大的市场,其在市面上的数量也最多。

2.3 设计缺乏细节且忽略儿童心理生理特征

市面上有许多出版商为了利益最大化,采用劣质印刷技术,出版的少兒读物纸质粗糙,纸质边缘锋利,儿童在使用时容易被锋利的边缘划伤,没有考虑到儿童的生理特点。色彩上采用未调和的高纯度颜色,虽然研究表明儿童对高纯度的色彩更感兴趣,但实际上这样的色彩会加速儿童视觉的疲劳,非常不利于儿童阅读。字体上,许多少儿读物没有根据其针对的年龄段儿童来进行文字大小区分,并且在字体设计方面也比较缺乏创新性,传统读物中的字体比较方正和呆板,对于儿童来说不够生动、形象。

3 少儿读物装帧设计的优化策略分析

儿童是有别于成年人的一类人群,因此在对少儿读物进行装帧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儿童的心理、生理特征。根据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观点,人从出生到成年,其认知发展依次经历四个阶段:感知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 ~ 2 岁),儿童最早出现的是肤觉(包括触觉、痛觉、温觉)、嗅觉、味觉,其次是视觉、听觉能力。前运算阶段(2 ~ 7 岁),儿童具备识别图案和色彩的能力,其求知欲增强,想象力也更丰富,喜欢自己独立创造的东西。具体运算阶段(7 ~ 11 岁),儿童身体逐渐成熟,注意力可以长时间的集中并且学会了分析事物。形式运算阶段(11 岁~成年),儿童最为明显的是独立性格的成长,喜欢动手制作小东西并渴望得到鼓励和赞赏[5]。

根据儿童以上特征,可以发现儿童的“五感”,即五种感觉: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是儿童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优先用到的、最为熟练的“工具”。因此,在进行少儿读物装帧设计时应充分调动他们的“五感”,通过在少儿读物中加入“五感”化设计,提高儿童自主阅读的积极性,推动儿童对读物内容的体会与理解。

3.1 营造丰富多样的视觉体验

视觉,主要包括色彩、形态和材质。少儿读物的色彩设计可以根据读物主题选择较艳丽的颜色,但同时还应该有各种“灰色”穿插在其中,让画面既鲜艳又不至于造成儿童的视觉疲劳。在读物形态方面,可以嘗试结合读物内容和儿童生活中熟悉的环境,采用汽车型、房屋型、动物型等等形态。读物的材质因其质地、肌理的不同,所营造的视觉体验也大有不同,如牛皮纸质感粗糙、硫酸纸通透含蓄等,设计者可以根据读物的内容,选择相应的材质。视觉是儿童与读物之间用到的最直观的感受,读物装帧的视觉化设计将有效提高少儿读物的受欢迎程度。

3.2 渲染童真童趣的听觉氛围

听觉,主要包括内容朗读、背景音乐、打开和关合声、翻页声等等。内容朗读就像“妈妈讲故事”,给读物赋予了一种特殊的陪伴功能。背景音乐可以随着不同的故事情节而改变,有时兴奋、有时舒缓,用音乐将儿童引入书中的世界。打开和关合声以及翻页声可以有效提高少儿读物本身的趣味性以及儿童与读物之间的互动性。少儿读物的听觉化设计需要一定的技术支持,它打破了传统读物的阅读模式,给儿童带来一种新奇的体验。

3.3 搭建身临其境的触觉世界

触觉,通过材质的对比来培养孩子对外界的敏感度,获得新的感受,这就是材质带来的触觉体验,主要与读物的材质和工艺有关。常用的材质工艺手法有镂空、折叠、实物化等。镂空给人若即若离的感受,往往被设计成分开的前后两层图形、色彩的相互衬托和利用;折叠通常表现为读物关合时折在书中,读物打开时立即弹出变成立体的造型,这种手法对于儿童具有非常大的吸引力。实物化是将实物附在读物中,比如单词“水water”,将水用柔软的透明材料密封起来并固定在读物中,儿童在阅读时可以用手触摸液体,感受它的温度与固有状态,有效地促进儿童对读物内容的理解。

3.4 创造新奇美好的嗅觉感知

嗅觉化设计是在读物中增加气味设计。比如青草气味、苹果气味、花香气味等,儿童在阅读时靠近读物便能闻到和内容相符合的气味,因此也对内容的理解更加深了一层,同时增加了儿童与读物之间的互动性。另外,若同一本读物中存在多种气味,应注意气味与气味之间的隔离处理。最后,该设计所运用的材料必须做到安全无毒。

3.5 启发其味无穷的味觉领悟

味觉的产生需要味觉器官(舌头)与受众亲密接触,但少儿读物显然不能够与儿童的舌头直接接触,这并不代表味觉化设计不可以运用到少儿读物装帧设计中去。我们的感官体验是一个整体,味觉可以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嗅觉来体现,例如,我们看到一颗草莓、听到打鸡蛋的声音、闻到诱人的面包香味等都会产生相应的味觉经验体验,至少是对味觉的联想。因此,味觉在读物装帧设计中同样是非常有必要的。

4 结语

随着少儿读物装帧设计多样化的发展,我们更应该站在儿童的角度来设计读物,重视儿童的心理、生理特征,“五感”化设计或将成为少儿读物装帧设计的一个发展趋势。设计师在进行设计时应利用“五感”,结合读物内容选择相应色彩、材料等来激发儿童审美观的发展,充分考虑少儿读物的多种阅读形式,提高其趣味性和互动性,培养儿童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五感”化设计在吸引儿童注意力的同时能够提高儿童的阅读积极性,使阅读成为一件“在游戏中学习”的快乐体验,并培养儿童主动阅读、独立阅读的习惯。

猜你喜欢
少儿读物五感优化
基于五感疗法的疗养花园景观设计
——以惠州市惠城区惠环医院为例
从相加到相融:少儿读物营销接触点管理的逻辑迭代
五感之下的艺术家手制书拓展研究
超限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与优化思考
基于人体五感对湿地公园植物配置的应用研究——以滨湖湿地森林公园为例
民用建筑防烟排烟设计优化探讨
关于优化消防安全告知承诺的一些思考
一道优化题的几何解法
少儿读物对少年儿童人格养成的积极影响
教材教辅、少儿读物全部合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