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十八大以来,我国对生态环境保护格外重视,严控天然林商业性采伐,但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又离不开木材供应,木材生产能力的不足与人民日益增长的木材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为解决木材供需矛盾,国家适时推出了国家储备林建设项目,但长久以来困扰林业发展的融资问题也成为了当前国家储备林建设需要解决的难题。本文结合信阳市国家储备林基地建设的实际,分析了国家储备林基地建设融资模式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如何改进的建议。
关键词:国家储备林;融资模式;PPP;市场化运营
中图分类号:F4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020(2020)05-0071-04
林业的健康发展不仅有助于维护自然风貌,改善人居环境,构建生态系统;同时对于提升区域经济,稳定木材供给,促进绿色产业均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1]。近几年,中国在生态环境保护上狠下功夫,对天然林商业性采伐提出了严格的管控制度,生态面貌持续好转,但与此同时,人民生活对于木材的需求也在与日俱增,中国森林资源结构性短缺十分突出,原木进口断供风险逐年增加,用占全球5%的森林面积和3%的森林蓄积,支撑占全球20%人口日益增长的木材消费需求,使得中国森林资源面临着压力的巨大。中国当前的木材供应正面临着“总量不足、效率不高、结构失衡、进口受限”的严峻态势。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木材安全和生态安全问题,为加快推动国家储备林基地建设,分别于2013年、2015年、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出“加强国家木材战略储备基地建设”“建立国家用材林储备制度”“加强国家储备林基地建设”,将国家储备林建设纳入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2]。国家林业局按照总量平衡、结构优化、进口适度、持续经营的目标要求,出台了《国家储备林制度方案》,这标志我国的储备林建设工作正式迈入了新阶段。
1中国林业项目融资现状
由于林业自身所具有的投资风险大、投资周期长以及投资收益不确定性等特点,追逐短、快、高利益的资本不愿投入其中,而林业发展前期又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二者便形成了不可调和的矛盾。长期以来,我国林业的投资主要是依靠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的无偿投入,包括财政专项拨款和林业贴息,以及涉林企业和造林大户的自身大量投入[3]。资金来源渠道短缺、资金量投入不高等问题,一直是制约中国林业发展的瓶颈所在。但随着近十年对生态环境的不断重视,尤其是十八大报告中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了突出地位,我国的林业建设投资整体呈现上升趋势(见图1),通过不断丰富林业融资渠道,加大政策优惠,更新融资模式,大量民间资本进入林业领域,正逐步改善和化解林业建设融资难、融资贵等迫在眉睫的问题。
2信阳市国家储备林基地项目建设概况
信阳市国家储备林基地建设项目范围包括浉河区、平桥区、罗山县、光山县、新县、商城县、息县、淮滨县和潢川县等9个县(区),涉及139个乡镇(办事处、国有林場)。建设规模9.14万hm2,其中集约人工林栽培2.07万hm2,现有林改培4.02万hm2,中幼林抚育3.05万hm2。项目建设期6年,运营期24年,共计30年。建设期计划总投资85.02亿元,其中,申请国家政策性银行贷款67.98亿元,社会资本自筹资金17.04亿元。项目建设完成后,将新增有林地2.07万hm2,提高全市森林覆盖率1.29个百分点,可向项目区提供珍稀树种木材及木材储备1461.55万m3,泡桐、落羽杉、水杉、楸树、银杏、香樟、五角枫等大规格绿化苗木1813.36万株,油茶等经济林产品51.71万吨。对于加快项目区生态环境建设和木材储备,助推产业扶贫和乡村振兴,都具有积极的作用和意义。
3信阳市国家储备林基地项目融资模式现状
信阳市地处河南省南部,大别山北麓与淮河上游,鄂豫皖三省交界处,地处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带,地形地貌丰富多样,生态资源得天独厚,全市林地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39.67%。信阳独特的地理和气候条件,造就了区域内生物的多样性,尤其适合南北类型众多林木生长,对于开展国家储备林基地建设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和区位优势。但信阳市地方经济欠发达,资金不足成为了长期以来制约当地社会、经济、林业等方面快速发展的瓶颈所在。为了进一步提升信阳当地生态环境,推进国家储备林项目建设,迫切需要转变过往林业融资模式,拓宽林业融资渠道,结合实际探寻出一条更适合信阳本地国家储备林项目的融资方式。
一是PPP模式。也就是政府和社会合作模式,以当地政府授权国有平台作为政府出资方,与社会资本方共同组建PPP项目公司,按照国家储备林规划及年度营造林计划,组织实施国家储备林项目建设任务,并负责后期项目的运营。目前国家开发银行在信阳主要采取此种模式推进国家储备林项目(见图2)。
二是市场化运营模式。主要采取“企业主导,市场化运作,政府扶持”的融资运作模式,由地方政府指定一家符合贷款银行企业资质要求的地方公司,在通过贷款银行的相关资资审核以后,直接向贷款银行贷款融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目前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在信阳主要采取此种模式。截止2019年11月22日的信阳市国家储备林建设项目开工,平桥、罗山、新县3个县区的14.38亿元项目贷款已通过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河南省分行审批,光山和潢川的项目贷款已通过调查评估,待审批。
4信阳市国家储备林项目融资困境
(1)PPP模式的融资难点。
PPP模式运用到国家储备林项目目前尚处于起步摸索阶段,国内运作较好的是福建省南平市的“南平模式”,河南省内的南阳市国家储备林项目目前也是采用PPP模式。虽然这两种模式均采取的是PPP模式,但是在具体实际运作过程中,又各有地方特色。例如“南平模式”,是以当地政府授权的国有融资平台南平绿发集团有限公司与各区县的国有林场等一共13家单位共同组建PPP项目公司,采取“统贷统还、以市带县、契约管理、按期还款”的模式,南平市国家储备林项目采取PPP模式之所以能够快速落地实施,其中很关键的一点就在于“以市带县”时,几乎每个县区都有实力雄厚的国有林场为项目提供全面支撑和资金担保,这是林业发达的福建省南平市的优势所在。但信阳市各县区国有林场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再加之刚刚完成国有林场改制,虽然解决了林场职工的工资发放问题,很难拿出足够的资本金用于支持信阳国家储备林项目建设。
(2)市场化运营模式的融资难点。
信阳市在与国家开发银行对接PPP模式运作国家储备林项目的同时,于2109年4月与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开展业务对接,摸索运用“市场化运营模式”推进国家储备林项目建设。“市场化运营模式”的优势在于其借款主体较为单一,只需企业满足农发行信用状况、财务状况等要求,便可采用担保贷款方式,从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贷款建设国家储备林项目。相较于PPP模式,运作组织更为简单,操作更为快捷,但仍存在一定的不足。由于我市国家储备林项目建設规模是分县区自行结合实际申报的,存在规模大小不一的现象,规模较大的平桥区建设面积有1.804万hm2,总投资在16.19亿元,这对能够承担该项目的企业提出了较高的管理、技术和资金要求,一般的企业在资本金和后期运作上都难以达到贷款银行的要求。同时贷款银行为了确保能够按时偿还贷款,在对承接项目的企业进行筛选时,更多的还是倾向于有地方政府资金背景的国有企业,而此类企业原本在地方就承担了过多的政府项目,资金链压力较大,也必将对国家储备林项目后期健康持续运作造成影响。
5信阳市国家储备林项目融资建议
(1)开展多渠道融资推进国家储备林项目。
截至目前,国家开发银行与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均与我市林业和茶产业局开展了国家储备林项目的对接工作,国家开发银行起步较早,采取的是“PPP模式”;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后来居上,采取的是“市场化运营模式”,国家开发银行在重大项目管理上经验更加丰富,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对于农林类业务更加熟悉,两家银行各自优势突出。由于我市项目体量较大,涉及县区较多,结合两家银行特点,建议两家银行、两种模式同步推进,可根据各县区需求和自身实际情况,部分县区采取PPP模式,部分县区采取市场化运营模式;或者体量较大的县区将项目进行分批建设,各批次采用不同模式同步推进,可以有效避免投资规模较大,银行单笔贷款限额等问题。
(2)放宽民营资本进入。
信阳本地从事林业行业国有企业少之又少,即使愿意参与国家储备林项目,但面对该项目“周期长、投资大”的特点,由于管理运作经验上的不足,也必定会给后期推进造成一定影响;另外一些地方国企并不愿意参与林业这种“投资期限长,收益慢,风险大”的项目[4]。建议贷款银行适当放宽条件,吸引外地有实力有经验的林业民营资本进入,或联合央企、国企共同参与项目,也能较好的解决技术和资金方面的问题。
(3)结合本地市场,构建多元化融资格局。目前信阳市国储林项目资金来源主要是依靠开发性、政策性金融支持,但面对信阳国储林项目体量大、周期长的特点,其在资金上的局限性依然突出,而市场上商业性金融资金量优势突出,但却对国储林项目了解较少,导致信阳市国储林项目的融资过于单一。为了弥补国储林项目的资金缺口,建议既要加大对国储林项目效益的宣传,同时发挥政府引导和开发性、政策性金融的示范引领作用,通过运用绿色金融债券、企业债券、项目融资、产业投资基金、资产证券化等新型融资工具,探索通过基金、信托、证券发行等多渠道筹措[5],吸引商业性金融进入国储林项目。
综合来看,国家储备林项目尚属于新生事物,而我市的国家储备林项目也正处于起步阶段,在项目推进中涉及很多交叉专业的知识,例如金融、管理、公司运作等问题,而融资问题是顺利开展项目的基础工作,也是首要步骤,通过何种渠道、采取何种模式来融资是项目推进首要解决和明确的问题,也是未来国家储备林项目能否及时落地和顺利实施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石宗仁.广西国家储备林基地建设的融资模式研究[J].新商务周刊:2017(6):35.
[2]付满意,王法海,黄旺志,等.PPP模式运作国家储备林项目的参与主体分析[J].南方农机:2018(12):144.
[3]徐燕,张彩虹.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融资渠道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59-63.
[4]王火根,刘跃英.商品林产业融资困境与对策研究[J].林业经济:2017(11):93-100.
[5]秦涛.中国林业金融支持体系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9.
(责任编辑:夏剑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