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中英人文交流的发展趋势与应对之策

2020-11-30 08:28秦丹
世界教育信息 2020年11期
关键词:数字人文高校

秦丹

摘   要:新冠疫情暴发以来,中英人文交流在实施内容、主体与形式等方面,相应地产生了调整与变化。把握疫情下中英人文交流过程中的新问题与新趋势,化危为机,要以协同抗疫为契机,将事关“人类卫生健康”的“公共卫生安全”,纳入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中,逐步丰富抗疫背景下的中英人文交流参与主体,进一步强化高校主体功能对人文交流的积极作用,共同推进中英数字人文交流的顺利开展。

关键词:中英人文交流 数字人文 高校

一、对当前中英人文交流现状

及发展趋势的研判

2019新冠病毒引起全球疫情前,英国是中国在欧盟内第二大贸易伙伴、第二大投资目的国和第二大实际投资来源地,而中国则是英国在欧盟外第二大贸易伙伴[1]。中英领导人决定共同开启持久、开放、共赢的中英关系“黄金时代”,两国签有政府间合作协定和20多个合作对口协议或备忘录,人文交流十分活跃,前景亦非常广阔。疫情暴发后,国境边界关闭、人员流动限制,国际交通来往大幅减少,疫情给中国和世界都带来了全方位的冲击,也深刻影响了中英在全球化进程中的互动格局。与此相关联,资本、人才、信息与产品在人文领域的流通,因中英两国在不同阶段不同国情、文化与制度下所采取的不同应对策略及方式,而面临种种挑战和压力。疫情前所形成的人文交流模式与格局,受到较大冲击。原有的人文交流在实施内容、主体、形式等方面,产生相应调整与变化。

一是在中英人文交流的实施内容方面,由文化沟通与交流为主,逐渐转为在协同抗疫中彰显文化合力。在中英人文交流进入“黄金时间”之际,新冠疫情的暴发虽然扰乱了双方交流的进程,双边关系中的不确定性亦有所增加,但这并未改变中英关系的总体格局,双方仍表现出较强的互补性、相互需要性。目前,中国疫情已得到控制,但英国尚处于防疫攻坚阶段,随着疫情持续发酵,未来一段时间内,文化领域的沟通交流会暂时趋缓,而协同抗疫成为中英交流的新主题。在共同抗击疫情的关键时期,习近平主席与英国首相约翰逊两次通电话,重点就加强抗击疫情合作探讨建立全球卫生伙伴关系,并达成共识,这坚定了中英两国对携手合作、抗击疫情以及推进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信心。两国超越意识形态、价值理念、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上的差异性,协同抗疫,并在政策协调、经验交流、科研合作、物资援助、全球合作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而这种共患难中所取得的积极成效,既根源于中英两国人民对中国所一贯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共同体认,也彰显出中英两种不同文明交流互鉴所产生的合力。

二是在中英人文交流的实施主体方面,民间团体或个人交流凸显。2015年,英国在西方国家中率先宣布加入中国倡议成立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并第一个签署《“一带一路”融资指导原则》。习近平于同年10月实现对英国历史性国事访问。以“黄金时代”为标志的、面向21世纪的、全球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定位,将中英关系推向两国关系史的新高地。在两国政府主导的人文交流机制大框架下,双方人文交流合作得到迅速发展。国家友好,根在人民,源在交流。新冠疫情暴发后,区别于政府聚焦抗疫救治,民间自发的文化交流得到普遍发展。中英大学实习项目、中英百对优秀中学交流计划、中英校际连线、“艺述英国”文化节、文化交流季、中英结对子友好城市等中英双方相关机构和团体,纷纷以致信、录制视频、寄送口罩等方式,向合作伙伴伸出援手,生動体现出两国人民的友谊。与此同时,两国人文学者、艺术家、科技专家在公共卫生应急、应对气候变化、推动全球一体化等重要国际议题上,集体发声,步调趋同。由此,形成了当前中英人文民间交流日益凸显的局面。

三是在中英人文交流实施形式方面,由实地观摩研讨为主逐渐转为线上人文交流。新冠疫情前,中英两国文化领域以实地观摩研讨为主的交流非常活跃。自2014年以来,中国在五年内派遣1万名公派留学人员赴英学习[2]。中英文化艺术团体互访频繁,还联合举办了数量众多的各类交流季、艺术节、巡演、展览等大型人文交流活动。疫情发生后,各国人员往来骤减,学校、博物馆、剧院、电影院、美术馆等多数教育文化艺术机构基本处于停摆状态,原有的互访交流活动不得不取消。作为“互联网+”背景下文化交流方式的探索,线上人文交流成为疫情之下的应急之举。一方面,疫情促使面对面的交流逐渐被线上无接触交流所取代,从而使中英人文交流进一步朝着数字化、信息化和智能化发展。另一方面,彼此在线上推广自己的文化,如英国数字、文化、媒体与体育部及英格兰艺术委员会联合出台了一项总预算为1.6亿英镑的文化扶持计划,用于资助文化艺术机构通过数字形式向公众提供免费资源[3]。大英图书馆、国家美术馆在内的多家博物馆通过网站推出虚拟观展体验,展示和介绍重点藏品。皇家歌剧院通过社交媒体免费播出该院的歌剧和芭蕾舞作品。莎士比亚环球剧院将通过网站播出该院编排的所有莎翁作品。此外,英国广播公司网站艺术板块推出“隔离期文化”专题,邀请多个领域的艺术家进行访谈或者展示作品[4]。与此同时,中国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在门户网站上推出“在线文化艺术服务”,陆续设立了“在线剧院”“在线非遗展示”“在线群众文化”“在线少儿文艺”“在线博物馆”等栏目[5]。两国民众在抗疫这一非常时期,借助数字技术和网络平台,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共享彼此的文化盛宴和艺术精品,使得中英人文交流的形式变得更加灵活。

二、疫情下推进中英人文交流内涵发展的应对之策

为适应新形势,切实推进疫情下的中英人文交流内涵发展,有效避免中英两国的分歧扩散,影响双边经贸合作、政治稳定,提出以下应对举措。

一是以协同抗疫为契机,将事关“人类卫生健康”的“公共卫生安全”纳入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以及中英人文交流2.0版高水平建设的日程,且作为核心目标加以规划、引导和建设。释放明确、有效的善意,加大疫情防控与人员救治的联合攻关力度,支援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National Health Service,NHS)的抗疫战斗,给予英国人民实实在在的援助,增加英国普通民众的对华好感和正面认知。具体而言,可通过政府间直接沟通,探讨将公共卫生安全议题纳入中英人文交流机制;通过驻英使领馆考察及华人华侨社团等途径,了解英方诉求,提供针对性援助;通过中华中医学会等专业组织与英方同行交流,推广中药文化理念及应用经验,联合研发新药。以机制化和常态化为目标,及时提升两国在公共卫生安全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二是进一步丰富抗疫背景下的中英人文交流参与主体,逐步建构政府搭台,以非官方组织、文化教育机构、创意企业、民间社团等为参与主体的文化交流格局。在当前的中英人文交流中,中英两国政府已在宏观层面设定了战略方针,并形成政府间的框架协议,为具体的人文交流合作搭建好了平台。但在具体的实践中,面对抗疫期间的各种特殊性限制,如何将规划落实落细,亟需中英两国民间交流主体的广泛参与。“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要进一步充分激发、动员和支持大学、研究所、中小学机构、文化艺术组织、各类学会、文化创意公司、演艺群体等非官方组织的民间主体开展国际交流。努力在两国内部形成政府与社会共同推动人文交流的互补性合力。

三是全面耙梳保障互联网交流所需要的因素链条,双方就关键要素与主要环节,加深理解,扩大合作,取长补短,共同推进中英数字人文交流的顺利开展。通过对空间网络信息安全及有序竞争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着力提升中英两国网络信息资源的共知、共建、共享。进一步加强对数字人文作品知识产权的保护。文化产品及服务的价值,主要在于其包含的创意内容,而创意内容的生命就是知识产权。除了相关法律的对接,还要优化与完善文化艺术产业中的版权登记程序,强化各主体对知识产权的创造和保护意识。

四是进一步强化高校主体功能对人文交流的积极作用,为中英人文交流的长期健康发展提供足够的智力支持与人才保障。当前,受疫情的影响,人类被迫全面进入信息世界,在向“互联网+人文交流”转型的关键时刻,中英双方亟需与数字人文交流相关的理论引导、技术支持与专业人才。由此,高校对于人文交流的重要性更加凸显。高校只有以国家战略和需求为导向,紧抓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核心工作,夯实人文交流的根基,才能以更有力的责任担当回应时代重大关切。具体来讲,一方面,高校要依托国际化教学科研平台,大力培养多语种应用型复合翻译人才、国际文化貿易运营人才,以及空间网络信息技术人才;另一方面,高校要利用学科门类齐全的优势,通过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完成如数据画像和数字记忆等孤立的学科所不能胜任的新使命。在中英人文交流实践中,将双方高校打造成输送人才、贡献智慧、搭建桥梁、传播共识的国际化交流平台。

参考文献:

[1]人民网. 2018年《英国蓝皮书》——英国是中国在欧盟内的第二大投资目的地[EB/OL].(2018-12-14)[2020-06-17]. http://world.people.com.cn/n1/2018/1214/c1002-30468039.html.

[2]新华网. 中国赴英留学人数持续攀升[EB/OL].(2015-10-26)[2020-06-17]. http://www.xinhuanet.com/world/2015-10/26/c_128356829.htm.

[3]胡春萌.公共文化服务的未来在哪里?[N].天津日报,2020-04-28(10).

[4]BBC中文网. 英国“隔离期文化”专题[EB/OL].[2020-06-17].http://www.bbc.com/zhongwen/trad.

[5]文化和旅游部政府门户网站. 文化和旅游部推出系列在线文化艺术服务[EB/OL].(2018-02-18)[2020-06-17]. https://www.mct.gov.cn/whzx/whyw/202002/t20200218_850925.htm.

编辑 徐玲玲   校对 吕伊雯

猜你喜欢
数字人文高校
数字人文时代公共图书馆经典阅读推广研究
数字人文目标下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研究
数字学术与公众科学:数字图书馆新生态
跨界与融合:全球视野下的数字人文
跨界与融合:全球视野下的数字人文
大规模古籍文本在中国史定量研究中的应用探索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