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育描摹风景,启润学生成长

2020-11-30 09:01郝玉芹赵惠芳
中国德育 2020年19期
关键词:劳动课程学校

郝玉芹 赵惠芳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劳动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反观当今社会,学生中普遍存在不爱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劳动所具有的特殊育人作用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劳动教育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中被弱化、忽视。

学生的劳动情感、劳动习惯、劳动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借助后天教育力量逐渐养成。学校对学生劳动观念的树立,劳动习惯的养成,劳动技能的提高,劳动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发挥着重要且深远的作用。青岛市城阳区国城小学意识到劳动教育要从学生成长发展和生活实际出发,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当中。学校通过抓好课程、实践、协同三条路径,引导学生在劳动中成长,并逐渐形成了学校独特的劳动教育方式。

一、立足根本工程,抓劳动课程建设

学校将劳动课程建设作为贯彻和推动劳动教育的根本性工程,着力从提升必修课品质,做好学科渗透,将劳育与校本课融合等三个方面做好工作。

1.教研互学,提升劳动教育必修课品质

学校每周一节的劳动教育必修课,在知行结合理念的影响下,采用理论教学与实践两种上课方式,通过前期的知识传授,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方法,再将劳动方法运用到实践中去,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深化理论,达到手脑并用的良好效果。学校劳动教育课程的设置因年级而异,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学习的劳动技能也会越复杂,从一年级的洗水果到六年级的缝衣服,每个年级设置了各自的达标标准。学校会定期组织劳动技能大赛,既是对各个级部开展劳动教育情况的反馈,也是为学生提供展示的舞台,激励学生劳动知识及技能的精进,品尝劳动带来的快乐。

为了上好劳动教育课,学校定期组织劳动课教师参与培训学习,理解课程标准要求,领会教材编写意图,掌握教学方法,灵活驾驭教材、驾驭课堂,有效组织教学;积极开展劳动课教学研究活动,开展集体备课,共同研究教材,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把握教学重难点,制定教学策略;定期举行劳动优质课比赛、教学设计比赛、教学论文评比等教学技能竞赛活动,历练教师教学技能,提升学科素养,提高教学质量。

2.课题引领,做好劳育与学科融合

作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基于协同学习的小学生主题式跨学科课程整合研究”的子课题单位,学校开启了“我爱劳动”为主题的跨学科课程整合的实践与探索。

劳动教育是立足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教育形态。我们从各学科教学目标入手,变单一学科教师集中备课为各学科教师共同备课,教师积极调动思维,认真研读教材,尝试在课程中调动学生的视、听、嗅、味、触等多种感官,巧妙地将劳动教育融入自己的课堂。如语文课上带领学生一起交流分享有关“劳动”的诗句,一起品味古诗词,在诵读之时感受劳动带来的喜悦与美好;英语课上和学生一起用英语认识各个国家有关劳动的单词、谚语、名句,学生通过英语口语向大家介绍不同国家的劳动特色,如美国作为劳动节的发源地是如何庆祝劳动节的,日本的法律又是怎樣规定劳动时间的……学生既锻炼了口语表达,又品味了不同的劳动风俗,可谓一举两得;美术教师和学生一起动手制作陶艺,体验劳动之美;音乐课上学生通过学唱《劳动最光荣》,建立热爱劳动的乐观态度……

3.贯通思考,将劳育融入校本课程

学校结合自身特色,依据学科功能形成了学雅、卓雅、趣雅、精雅、博雅、润雅的“六雅”课程群。为使劳动教育能够更为深入地扎根学校,学校将劳动教育与“六雅”课程中的卓雅课程和趣雅课程做贯通思考。例如每周下午四点到五点,趣雅课程中的扎染和十字绣课程,通过短短的六十分钟,让学生沉下心来精细打磨,了解扎染、刺绣的起源、作用、编制原理,并在老师的指导下发散思维,进行创作。在这劳动学习与实践的过程中,教师会引导学生通过作品了解古时手工艺者劳动的细致与辛劳,培养学生的细心、耐心。再如每到周五下午,卓雅课程的陶艺室前总是早早地聚满了学生,从揉制到烧陶,孩子们在老师的指导下一步步完成制作,从选模时的纠结与兴奋,揉捏时的细致与耐心,烧陶时的喜悦与期望,完整体验创造性劳动的过程,品味劳动果实带来的成就感。

二、深挖校内资源,造劳动实践乐园

当下城市越大,农田越远,农耕劳作的机会也就越少,学生与农耕、劳作渐行渐远。国城小学坐落在一块三角地上,四周被大片农田环绕,农民播种的四季,庄稼生长的四季,就在学生身边,让学校与劳动教育结下了不解之缘。学校依托优势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开拓了校内的劳动实践基地。从刚建校时方寸之间的阳光农场,到今天的开心农场、雅爱农场、徽耕园、润爱园、种子博物馆、生态长廊,校园劳动基地建设已经初见成效。

劳动之初,由于学生从未参加过类似活动,显得格外兴奋,带着兴趣劳动干劲十足,但分工不明确,没有规则意识,导致学生缺乏责任感,因此学校意识到制定规则的重要性。此后劳动基地实行“班级分区包干制”,由学生负责种植与管理。每个班级都按照《我的田地我做主》“六自”原则实施劳动教育,即学生自己思、自己种、自己收、自己管、自己查(资料)、自己评。教师则着重引导学生种前做好准备,种时体验快乐,种后做好观察与管理,用文字及绘画形式记录植物的成长过程。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由开始的不擅长,到逐渐学会了长期坚持,细致观察,连续劳作,不断尝试改进,最终学习到了劳动技能,培养了集体责任感。

在学生辛勤劳作及悉心照料下,学校的农场先后收获过小麦、茼蒿、菠菜、油菜、西红柿、秋葵、丝瓜、南瓜、黄瓜等多种作物。这其中,学生的最爱当属“微耕园”“润爱园”中的苹果和柿子。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对果树进行修剪、施肥,收获果实,烘焙课上用收获的水果制作甜点,形成了“种植一管理一采摘—加工制作”的链条,保障了劳动教育过程的完整性。

今年,国城小学送走了第一批毕业生,也迎来了这批学生亲手“播撒”下的“种子博物馆”的开幕。博物馆中展览着300多种植物种子。为提升“种子博物馆”的育人价值,学校与青岛农业大学农学院结为共建单位,定期邀请农大的专家到校讲解种子及种植的相关知识,使劳动教育与思想教育相结合。耳濡目染中,学生对农作物的种植、培养、收获产生了浓厚兴趣。课下自觉学习农业知识,也认识到种子从萌发到收获,不仅包含了劳动人民的辛劳与汗水,还饱含着一粒种子的伟大理想——它想要成长、追逐,想要让自己的生命变得有价值、有意义,努力向上,勇敢坚强。

从种子的选取到种植再到收获,学生真正体会到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深刻含义。只有体会到每一粒种子从播种到收获的不易,感受通过坚持与爱心换取收获的满足和幸福,才能达到劳动教育的真正效果。而这些都是书本上几行文字表达不出来的。

三、团结校外力量,促劳动场域协同

校外是一个广阔的劳动舞台,在真实的劳动场景中,劳动教育更能发挥效力。因此,学校积极开发家庭和社会资源,使之成为劳动教育的得力支撑。

在启动家庭资源的过程中,学校抓住了疫情期间学生们居家学习有大量自由支配时间的契机,鼓励学生亲自下厨,做美味食物,并拍照在班级群里交流分享经验。为了让学生可以更加大方地展示自己,学校鼓励每一名学生争做美食小主播,以视频的形式记录烹饪食物的过程。学校公众号专门开设“风味国城,每日一菜”专栏,定期推送学生的视频,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至今为止该专栏已累计推出100余期。

劳动实践有课本无法代替的育人价值,烹饪的过程不仅锻炼了学生们的动手能力,提高了学生们的劳动意识,也锻炼了学生们灵活应变及统筹规划的能力,每一道菜品的完美呈现都离不开学生的一次次学习和尝试。一道简单的菜品,因为学生的亲手烹饪被赋予了非凡的意义——或是出于身为家庭小主人的责任心;或是对父母的一片孝心,抑或是对技能提升的一种挑战。

通过观察,老师们还发现,在视频制作的过程中,平时不爱表达或不善于表达的学生,在家长和老师的指导鼓励下,语言表达能力和镜头感有了很大的提高,这大大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变得更加敢于尝试和表现。同时,通过这项活动也让学生懂得,任何一项引以为傲的技能都不可能单纯依靠书本知识达成,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长时间的努力和实践积累。

在开拓社会资源的过程中,学校利用当地资源,由教师组织学生多次走进社区捡拾垃圾、清理卫生及杂草;走进社区对居民宣讲垃圾分类、文明交通等相关知识,提升学生的公共服务意识。由家委会成员带领学生参观邻近的食品厂,让孩子们了解一块饼干、一颗糖果从原材料加工到装袋上架的过程,都需要成百上千劳动者的努力付出,引导孩子尊重劳动者、养成节约意识。

在学校开展的一系列活动中,我们看到了孩子们的成长,也感动于他们对劳动、对生活的热爱。下一步,学校将以“创新”作为新的定位,与区职教中心合作,搭建缝纫特色女工坊、木工坊、机械坊等,为劳动教育创造有利條件,让学生经历丰富的劳动过程,体会劳作的辛苦与收获的喜悦,学会理解并尊重劳动者,在劳动中磨炼意志、锻炼能力,成长为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郝玉芹,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国城小学校长,高级教师;赵惠芳,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国城小学副校长,高级教师]

责任编辑 郭鑫超

猜你喜欢
劳动课程学校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热爱劳动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学校推介
自行车的发明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