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飞
近日,香港特区教育局宣布,新高中通识教育科将实施比较大幅度的改革:维持必修必考,但只设合格与不合格,释放考试压力,明确重要的学习概念和知识,重视培养学生正面价值观和国民身份认同,学习国家发展和宪法基本法教育,提供内地考察机会,设立适用书目表(即审定课本)等,改革修订之后的科目,可能改一个新学科名称,不再沿用“通识教育科”这个名字。
这是一个除旧布新的重大举措,不妨用“除旧之力”和“布新之度”来作教育专业上的分析:
先看除旧之力。首先,改革通识教育可以大幅度降低教育界炽热的政治化氛围,让教育回归其本身应有的样子。从2012年第一届通识科香港高考开始,香港政治议题就几乎成为这门学科必考的题目。从来高考都是教学的指挥棒,怎么考就决定了怎么教和教什么。与此同时,自2012年始,香港爆发“反国民教育”事件,香港社会乃至校园教育的政治化气氛变得一年比一年炽热,2014年违法“占中”,2015年旺角暴动,一直演变到去年的“黑暴”,大批学生和老师卷入其中,行动越来越激进,最后走向违法暴力,价值观越来越极端,从本土演变为“港独”,最后变成反华。以通识教育为集中体现的香港教育,在国民教育被污名化妖魔化及严重欠缺正面价值教育引导的前提下,其课程和考试的政治化与社会政治运动的炽热化是同步发展的,自然互为影响。因此,对通识科作大刀阔斧地改革,通过去除掉课程中与学生身心发展完全不相适应的政治化内容,是一件还教育专业,还校园宁静的大好事。
其次,通识教育最初提出的教育目标,就是希望学生能够在没有应试压力的前提下,自由地探讨和认识国家发展,但最后还是采用与其他科目同样的考试成绩7级评定标准,应试压力顿生。现在改回用“合格/不合格”,其实才是回到通识教育的初心。
在网络信息时代,老师和学生都难以分辨哪条信息是可信、合法的,哪条是虚假的、违法的,因此教材送审是有利于把教学内容是否恰当的分辨工作交给教育局处理,其实更加方便老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何况香港所有学科的课本本来都是要送审的。
再看布新之度,毕竟改革后的通识科仍旧是维持必修必考的学科地位,何况从局方公布的信息来看,新的课程既提供国情教育、法治教育的内容,更有把回内地交流考察纳入到新的课程之内等新内容。故此,实在不宜因对现有通识之不满,而迁怒于改革后课程之上,继而轻忽其教学实践,最终不利于推动国情教育和法治教育。
关于在校园内推行国民教育及法治教育,一直存在两种模式的争议,一是专科专教,专门设置一门学科来教授国情和法律;二是所谓的渗透模式,所有相关的学科和学习活动,都要分担教学内容。专科专教的国民教育在2012年的“反国教”运动中被污名化和妖魔化,变成只有渗透式的教育仍在进行中。然而渗透式的国民教育有极大的缺陷,首先没有学科和科专责老师负起教学责任,科科有责变成无人问责。其次就是教学过于碎片化,无法予学生准确、全面的教育,让别有用心的人士有可乘之机,以偏颇的内容向学生“政治洗脑”。
因此,无论是推动国情教育,还是国家安全教育和法治教育,都需要两条腿走路,两种模式都要有。当中最为关键之处,便是能够通过重新改革通识教育科的内容,让它成为一门适合进行国情教育和法治教育的学科,专科专教地让学生们认识国家、认识法律。与此同时,其他相关的学科或活动,亦都可以分担,用更加轻松生动的形式进行教育。专责和分摊,有主有次。
最后,目前香港的中学主要是通过“姊妹学校”“同根同心”等计划赴内地交流考察,虽然数量庞大,但内容和形式比较参差。如果将其纳入改革后的通识科框架,便可进一步提升去内地交流的正规化程度和课程化程度,厘定清楚的教育目标和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在交流过程中,带着明确学习、观察和思考的目的,有助于提升学生对当地国情的了解认识,培养正面的价值观。▲
(作者是香港教育工作者联会前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