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泗薪 尹冰洁
(中国民航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天津 300300)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与融合线上线下多种商品销售渠道的“云商”时代来临,我国对外贸易量不断增加。相对于陆港而言,海港由于具有天然区位优势,致使沿海城市进出口贸易额较大,而内陆地区贸易的发展则受到制约。由此导致沿海城市间的货源竞夺日趋激烈,迫切需要向内陆寻找新的货源,最终使得陆港的重要性日益提升。
“云商”时代的来临和“一带一路”倡议的全面实施,陆港不可避免地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战略窗口,近几年来凭借其初显威力的智慧物流体系,融中国内陆地区海、陆、空多种运输方式于一体,正逐步实现中国内陆与世界各地陆路城市及沿海城市的“零距离”接触,从而为中国内陆地区的对外贸易打开了重要的物流通道。但与此同时,由于陆港的开放性和复杂性,智慧物流体系还存在诸多问题,导致在物流服务方面与国际优秀陆港相比相形见绌。因此,随着大数据、物联网、云技术的发展,中国陆港应抓住战略机遇,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不断优化智慧物流体系,以此提高自身的物流服务能力。
作为一种创新型的物流业态,智慧物流就是将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智能感应技术等新型技术系统有机地应用于物流业务流程,将运输、仓储、装卸搬运、流通加工、信息处理和客户服务等各物流环节紧密结合起来,不仅进行全程化的信息采集,使物流各环节的业务信息能够进行有效地交流和共享,而且通过实现物流系统的状态感知、实时分析、精准执行,形成以“数据+算力+算法”为核心的智慧经济决策模式,最终实现自主决策和学习提升,形成具有更高价值和一定智慧能力的现代物流体系。
1.陆港的定义
顾名思义,陆港(Inland Port)是处于内陆地区的对外开放通商口岸。它依托于便利的交通和信息技术与沿海港口、沿海口岸或空港相连,是具有集装箱集散、货运代理、第三方物流和口岸监管等综合功能的物流港口。
2.陆港的功能
从所处供应链的运作需求看,陆港一方面具有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对货物进行运输、仓储、装卸搬运、流通加工、信息管理等核心功能;另一方面具有为客户提供报关、报验、签单、检验检疫、代理、金融、保险和维修保养等业务,为货物通关和清关创造便利条件的辅助功能。
3.陆港的分类
陆港一般按与海港的距离分类,即与海港距离小于50km的近距离陆港,其功能主要是围绕城市的物流服务以及缓解城市交通压力;50km~500km的中距离陆港,通常是作为集货站,将要准备装在同一艘船上的货物整合于标准的集装箱内,然后统一运往海港;而超过500km的远距离陆港,可以通过增加海港到内陆的铁路运输线路来为广泛的区域提供大货运量的中转连接。如表1所示。
表1 与海港不同距离的陆港的功能及特征
在陆港发展方面,Crainic,T.G.等(2015)阐述了陆港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运用整数规划法来优化多式联运过程中的运输路线;[1]伍佳妮和Hans-Dietrich Haasis(2017)指出了陆港网络化成长的路径,据此提出要以开放的思维来建设国际陆港,同时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陆港网络化发展战略;[2]杨维霞(2017)设计出了西安陆港与空港联动的信息共享平台,并分析了该平台发布信息、数据共享、货物跟 踪 和 金 融 服 务 四 大 功 能 ;[3]Wei,H.,Sheng,Z.和Lee,P.T.-W.(2018)以陆港、海港和国外内陆港口的网络化发展为研究对象,通过定量分析方法来探究各港口间的联系,最终建立了一个轮辐网络模型;[4]王慧珍(2018)以陕西省11个城市为研究对象,运用定量方法对这些城市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陕西省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极其不均衡,需要建立以西安陆港为核心的物流节点并加强布局优化,才能缓解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5]蔡全胜(2018)以福建晋江陆港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国内陆港发展现状、发展模式以及业务形态;[6]刘德智、杨琨(2019)通过研究,从用户层、前端展示层、应用层3个层次构建出了西安陆港的跨境物流信息平台,并对该平台的功能进行了设计 ;[7]Nguyen,L.C. 和 Notteboom,T.(2019)分析了107个内陆港的特点,并运用定量分析方法研究海港对陆港的影响,以便合理地设置陆港物流节点。[8]
在智慧物流体系方面,Kashevnik,A.M.(2012)研发出了用于拼车的智慧物流网络管理系统,提出了一种匹配司机路线和乘客路线起点与终点的乘客搜 索 算 法 ;[9]Zhen Liu,Xiao Wang,Xiao Qian Ma(2014)指出可以利用系统仿真的方法对基于物联网建立的智慧物流信息系统模型进行验证;[10]鲍琳、张贵炜(2018)运用扎根法构建出了智慧物流体系,并通过实证研究证实智慧物流体系能够提高物流公司的作业效率;[11]童婧、刘春艳(2018)分析了“互联网+”背景下智慧物流的特点及发展现状,据此提出我国智慧物流优势显著,但实际操作问题有待解决的观点;[12]王淑清、杨正(2018)剖析了我国智慧物流发展的现状及目前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提出构建智慧物流体系的建议。[13]
1.中国陆港在各区域的城市分布
根据2018年国家发改委和交通运输部发布的《国家物流枢纽布局和建设规划》,我国正逐步建设212个国家物流枢纽,包括41个陆港型、30个港口型、23个空港型、47个生产服务型、55个商贸服务型和16个陆上边境口岸型国家物流枢纽,准备在2025年完成布局建设150个左右,到2035年基本形成与现代化经济体系相适应的国家物流枢纽网络。按照这一规划的建设任务与安排,目前我国陆港在各区域的城市分布如表2所示。
表2 中国陆港城市分布
显然,《国家物流枢纽布局和建设规划》对引导我国陆港布局建设、加快打造特色鲜明的陆港枢纽经济,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中欧班列的运营与陆港的增长
随着“云商”时代的到来,中欧班列的运营逐渐成熟。据统计,中欧班列2018年的运输货值高达330亿美元,同比增长10.6%;截至2019年上半年,我国借助中欧班列开通的陆港城市已达60多个,中欧班列的开行数量超过1.5万列。
3.中国各区域进出口贸易额的变化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全面实施以及中欧班列的运行增长,陆港作为海港业务的延伸,功能逐渐完善,许多进出口加工贸易企业也向内陆转移。在陆港的发展驱动下,我国内陆城市的贸易规模得到了大幅提升。因此,我国陆港群区域的进出口贸易额变化能够相应地反映出当地陆港的发展成果与发展水平。
图1 2014年~2017年中国各区域进出口贸易额变化(单位:亿美元)
总的来说,中国对外进出口贸易额呈上升趋势。2018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为305050.36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9.69%。其中,进口贸易额达到140873.69亿元人民币,出口贸易额达到164176.68亿元人民币。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划分,2014年~2017年我国各区域进出口贸易额变化如图1所示。
从图1中可以看出,我国各区域陆港的发展极不均衡。其中,2017年华东和华南地区的进出口贸易额分别占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的48.2%和26.2%,说明这两个区域的陆港发展水平较高;而华北、东北、华中、西南、西北地区的进出口贸易额明显较低,说明其陆港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未来发展的潜力较大。
1.中国陆港的形成动因
陆港的发展与腹地经济、交通和贸易密切相关,故各地陆港的形成与发展态势不尽相同。经归纳,我国陆港的形成原因主要包括以下3种:
(1)沿海港口向内陆腹地竞夺货源的需要
近几年来,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国际贸易量的加大,我国沿海港口的规模不断扩张,竞争逐渐加剧。通过与陆港的合作,一方面,可将海港业务扩展到内陆地区,从而获得更加广阔的货源;另一方面,可促进陆港的发展,以完善货物的集疏运体系,并借助多式联运为客户提供更为便捷的物流服务,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
图2为2010年~2017年我国沿海主要港口的货物吞吐量、码头泊位数以及码头长度增长率。从图2中可以看出,我国沿海主要港口的货物吞吐量呈增长趋势,并于2017年达到865464万吨,同比增长6.3%;而码头泊位数和码头长度分别以年均1.8%和4%的速度增长,2017年的码头泊位数达到6209个,同比增长1.82%;码头长度达864459米,同比增长4.31%。
图2 2010年~2017年沿海主要港口货物吞吐量、码头泊位数及码头长度增长率
(2)内陆区域对外开放型经济发展的需要
对外开放型经济是为推进国家地区经济的发展,建立以国际需求为导向,以扩大出口为中心,按照比较优势理论来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的经济。
我国沿海地区凭借其优越的地理优势,最先发展起对外开放型经济。随着国际贸易和跨境电商的发展,陆港已成为国际物流的重要节点,对提高内陆地区对外开放水平发挥着极为关键的作用。
图3 2010年~2018年中国GDP与进出口贸易总额
图3为2010年~2018年我国GDP与进出口贸易总额。从图3中可以看出,2018年我国货物进出口贸易总额占GDP比例高达33.8%,说明货物进出口贸易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当前需要特别重视陆港的发展与运营,以促进内陆城市形成陆港—运输通道—海港(空港)的国际物流通道,拓宽内陆地区开展国际贸易的途径,使内陆地区更好地参与国际分工。
(3)完善物流体系、提升物流能力的需要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GDP为90.0万亿元,社会物流总额为283.1万亿元,同比增长6.4%;而社会物流总费用为13.3万亿元,同比增长9.8%,占GDP的比率为14.8%,占社会物流总额的比率为4.7%。图4即为2010年~2018年我国社会物流总额及社会物流总费用情况。
图4 2010年~2018年中国社会物流总额及社会物流总费用情况
从图4中可以看出,近几年我国物流业发展迅猛,但物流作业整体水平偏低,物流费用较高。陆港作为货物集散地以及海陆空多式联运的衔接点,已经逐渐成为全球供应链的重要环节,其运行效率直接影响着整个供应链的运行效率。因此,“云商”时代背景下,中国陆港应趁“一带一路”的良机完善物流体系,提升物流能力,降低物流费用,最终提高物流服务水平。
2.中国陆港的发展阶段
(1)陆港初始成长阶段
在该阶段,主要是建设陆港的基础设施。通过调研发现,陆港既可以在交通发达、货源丰富的内陆地区新建而成,也可以对公铁货运站、物流园区、集装箱转运中心、保税物流中心等进行改建而成。此时陆港的物流服务范围较窄,仅能提供运输、包装、仓储、装卸加工等基本的物流服务,只是初步具备多式联运和内陆口岸的功能。同时由于陆港的建立更多的是海港为了缓解压力,向内陆腹地延伸业务,该阶段的陆港可以看作是海港的辅助港口。
(2)陆港提升阶段
在该阶段,陆港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此时主要是整合运输、包装、储存、装卸搬运、信息处理等基本物流服务,发挥多式联运功能,建立物流装配中心,对集装箱货物提供拼箱配送服务,以缓解海港的作业压力,实现货物的门到门递送;同时开展流通加工、货运交易、保税物流、金融和保险代理等物流增值服务,满足客户对物流高服务质量的需求。因此,该阶段各种物流服务在陆港集聚,逐渐形成了现代物流产业体系。
(3)陆港体系化阶段
在该阶段,陆港发展逐渐成熟,已经成为集物流、商流、信息流为一体的综合物流体系,极大地推进城市的物流资源整合,将物流活动的各环节合理地连接起来,实现区域物流的整体化和体系化;同时在全球化经济发展过程中,作为全球供应链中一个无可替代的环节,陆港建立以物流信息系统、物流运营系统为核心的供应链服务体系,推动我国对外贸易和区域经济的发展。再加上商业、进出口加工贸易、生产企业、金融服务产业以及生活服务产业等纷纷在陆港周围聚集,该阶段陆港的产业体系日臻完善。
在“云商”时代的强烈推动下,智慧物流体系已成为陆港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成为物流枢纽建设的不可逆趋势。但在运作过程中,很多陆港的智慧物流体系成效不显著。为了揭示当前中国陆港智慧物流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必须根据智慧物流体系的要求和标准来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以对中国陆港的智慧物流体系进行精准、有效的评价和分析,为进一步设计优化攻略指明方向。按照功能划分,陆港主要由货物运输体系、仓储作业体系、码头作业体系、物流装配体系、物流信息服务体系五个部分组成。
运输是陆港物流作业最基本的功能。在陆港货物运输体系中,货物进出口要经过多个物流作业环节,需要仓储管理部门、货物运输部门、货代公司、海关、发货人、收货人等多个物流运作主体相互之间的协调与合作。其流程如图5所示。
图5 陆港货物运输体系流程图
货物运输体系通过将陆港物流运输与大数据、云计算、RFID等智能信息技术相结合,能够记录车辆和货主的信息动态。据此,货主可以实时了解车辆和货物的位置、车辆的载货量、车辆运行情况以及运输途中货物的状态;海关则可以在不用开箱的情况下借助视频检测技术对货物进行检查。总之,智慧货物运输体系不仅能提高陆港物流业务各环节的作业效率,也能提高陆港整体的运输效率和资源利用率。
仓储作业体系通过使用视频监控技术、气味传感、自动化分拣技术等,实现仓储业务自动化。据此,仓库管理人员可以准确地对货物仓储进行盘点,快速掌握货物摆放的位置、货物的储存状态,同时实时了解仓库的相关信息,提高仓库的利用率,避免资源浪费。总之,智慧仓储作业体系能够大大提高物流的作业效率,在陆港物流运作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陆港码头作业体系的流程如图6所示。
图6 陆港码头作业体系流程图
码头作业体系通过应用货物跟踪技术,实时了解货物的位置和信息,如货物是要卸载下来入库,等货主过来提货,还是直接装运到火车上,送往下一个陆港,等等,从而可以将信息及时传达给司机和货主。在此基础上,智慧码头作业体系应用视频识别技术,不仅海关能够借此对货物进行精准监管,而且陆港码头乃至整个物流的服务品质都能获得极大提高。
目前,陆港员工在物流作业过程中由于不了解货物的信息而经常对货物进行野蛮装卸和搬运,造成货物破损的现象时有发生。鉴于此,智慧物流装配体系通过使用识别传感技术和扭矩传感技术,能够及时找到搬运的货物以及货物的相关信息。员工只要按照信息中的要求对货物进行标准化操作,就能提高作业的效率和准确性,最大程度地避免货物的破损。
陆港物流信息服务体系主要是通过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云技术等来实现陆港各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流、信息共享和信息整合。显然,智慧物流信息服务体系既能促进陆港整个物流业务的高效和快速发展,更能为最终实现智慧型物流决策奠定坚实的基础。
通过分析可知,以上五大体系包含了陆港主要的业务流程和物流环节,并且不同体系各有不同的特点,需要用到不同的技术设备并记录不同的运输信息,其评价指标自然也各不相同。因此,从陆港货物运输体系、仓储作业体系、码头作业体系、物流装配体系、物流信息服务体系五个维度来构建中国陆港智慧物流体系的评价指标,如表3所示。
表3 中国陆港智慧物流体系的评价指标
“云商”时代,陆港既是国际贸易活动链上的重要环节,也是现代物流的基础平台。作为一个开放的系统,陆港集聚了多方物流资源,由多种复杂的物流板块构成,并已建立了初级的智慧物流体系。近年来,尽管陆港智慧物流体系的运作取得了阶段性进展,但总的来看还处于起步状态,资金投入较大,操作成本较高,流程效率较低。为了对症下药,按照表3的指标体系进行评价,据此揭示“云商”时代我国陆港智慧物流体系中隐含的问题。具体而言,当前我国陆港在货物运输体系、仓储作业体系、码头作业体系、物流装配体系、物流信息服务体系5个方面的智慧程度都不太理想,存在着诸多不足急需完善,可以说并未达到真正的“智慧”高度。
1.尽管在运输过程中车辆识别技术、车辆定位技术、视频监控技术等已经开始投入使用,但并不成熟,由此导致运输数据不能实时共享,物流企业难以对运输路线、运输时间和运输环节等进行科学规划,从而造成运力的极大浪费,运输成本急剧增加。据统计,当今陆港运输支出的费用占其物流总成本的1/3。
2.在运输过程中,员工为了减少运输成本,可能会出现超载、不按标准对车内货物进行温度控制等现象;并且货物损坏、丢失和错发事件等频频发生,导致客户满意度降低。
3.随着进出口贸易量的增加,陆港对于集装箱的运输量也增加了,但由于各部门之间不协调,操作人员在运输过程中无法对集装箱进行装卸搬运与合理拼箱等,导致物流活动受阻,货物无法被安全快速地运输。
4.由于地域观念明显,陆港在运输过程中与其他陆港协作、联动发展中力有不逮。尤其对处于内陆地区的陆港,在货物运输体系多环节多主体的物流链条上,无论是时间和流通效率,还是现有的物流衔接都无法满足对进出口货物高速运送的要求,甚至往往会因为衔接问题导致增加额外的费用。由于陆港货物运输体系的处理能力、运价、运力及交通基础状况,在外贸进出口作业比较繁忙时会经常出现物流不畅、业务配送时效性低、车辆空驶率较高等问题。
1.在仓储过程中,无法准确获取货物的进出库数量以及仓库内货物的位置等信息,导致货物进出库效率低,增加人工操作成本,对货物盘点更是费时费力。究其原因是陆港的仓储作业体系没有对物流信息进行全程监控、信息传递缺乏及时性和透明性。
2.陆港仓储作业的信息化水平也较低,造成信息在仓库和其他部门间的传递不通畅,不能实现仓库内部信息和资源的实时共享,最终导致仓储信息准确度差、仓储容量紧张、存取货物速度慢等诸多问题,使仓库的商流、物流、信息量和资金流的合力难以有效发挥。
1.多式联运过程中协同程度较低。集装箱到达陆港码头后,需要通过公铁联运、海关、公路运输服务部门、铁路部门等多方协作才能共同完成作业。但多式联运过程中,陆港、铁路和公路等各参与部门都有自己相对独立的信息系统,其业务特点、数据结构、操作流程、作业标准皆不相同,势必导致码头作业各环节之间的信息传递不顺,进而导致码头作业信息、公路运输信息、铁路运输信息以及海运相关信息等无法实时共享,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的衔接受阻,最终造成货物装卸和发货延迟。
2.码头堆场堆卸效率较低。经调研可知,工作人员对集装箱卡车进出码头的时间把握较为随机。一般而言,转运的集装箱根据运输时间安排可能会在堆场短暂停留,而货主提货的时间常有延迟,这样集装箱需要在堆场进行短时间存放。但由于集装箱卡车的装、卸车并非同步,所以很容易造成码头堆场在装卸时出现翻箱操作。
1.装卸搬运智能化程度低。装卸搬运主要包括装车、卸车、堆垛、出入库等活动。陆港在装卸搬运过程虽然使用了正面吊、叉车、堆垛机、跨运车、GPS导航等设备,但是目前的装运搬运设备并不能完全满足其需求。部分地区陆港由于受货源的影响,装卸搬运设备投入严重不足,智能化程度普遍较低,很多设备需要人机配合才能完成作业。
2.装卸搬运缺少现场监控。目前从事装卸搬运作业的人员结构年龄老化,操作技能水平较低。由于装卸搬运活动较为分散,技术含量低,随意性较强,故而陆港对装卸搬运作业的重视远远不够,没有对员工进行专门的技能培训,也没有现场监控和究责奖惩,以致员工在装卸搬运过程中为了省时省力,常常采用低空坠落等不合理的操作方法野蛮装卸货物,造成货物受损。据统计,装卸搬运过程中货物的破损率要远高于运输和仓储作业。
3.装卸搬运灵活度不太高。灵活度是指装卸搬运作业是否有利于下一个环节的操作。在装卸搬运过程中,由于陆港对此缺乏系统性的考虑,装货时往往会忽略货物卸载顺序的问题,货物入库时未考虑出库的方便性,从而导致陆港物流各环节衔接性差,执行效率低。
1.由于目前许多先进的信息技术在陆港并没有得到广泛灵活的应用,信息采集、加工和处理的智能化水平较低,很多环节都是依靠人工操作,从而导致陆港各体系的信息交流不太友好,经常出现信息重复记录、错误率高等问题。
2.物流信息整合能力较差,致使陆港跟海关的联系较弱,陆港口岸功能不完善,并且与发货人、收货人、政府、物流企业、海港之间的信息共享率偏低,沟通效果不佳;同时陆港与海港、空港各自为政,协作难度加大,联动几乎不可能。
“云商”时代,意味着线上高新技术与线下实体产品及独具保障的售后服务完美结合,充分满足顾客的消费体验。而智慧物流体系的优化不仅能提高物流各环节的效率,减少操作错误下的物流损耗和闲置物流资源的间接浪费,形成规模效应,降低物流成本;而且能让陆港紧跟“云商”时代的步伐,提升智能化、自动化执行水平,提高分析决策以及管理能力,使物流与信息流实现快速、高效、通畅的运转,最终提高客户的消费体验和满意度。因此,笔者根据前述五大物流体系问题,从智慧型物流决策体系、内向型智慧物流体系和外向型智慧物流体系三个方面来设计我国陆港智慧物流体系优化的“三位一体”攻略,如图7所示。
衡量陆港物流体系是否真正达到智慧型,主要是判断其能否进行“智慧型”物流决策。即在做物流方案决策时不能简单凭借以往经验和主观判断进行决定,而是要充分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进行科学、有效的决策,实现物流决策的智慧化,从而最大程度地降低决策的失误率,提高物流系统的作业效率。在此,笔者根据陆港对智慧物流体系的最新要求,从物流数据(形成层)、物流云(运转层)、物流设备技术(执行层)三个层面,构建以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和智能硬件技术为支撑的陆港智慧型物流决策体系。
(1)基于物联网、大数据技术收集和挖掘陆港物流体系各环节及相关合作单位的业务数据,形成智慧型物流决策的基础,并将数据信息传至云端。
(2)通过云技术将所获得的数据进行分布式运算和处理,再运用大数据技术对物流数据结果进行分析,为智慧决策中心提供支持,即智慧型物流决策的运转层。
(3)应用物联网技术,配合智能识别、无线传感技术、GPS技术、视频监控技术等物流设备技术,下达决策命令,实现货物在运输、包装、仓储、配送、装卸、信息服务等各环节的全面感知、及时处理、智能执行和自我调整,最终实现陆港物流体系的高度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网络化及柔性化,此为智慧型物流决策的执行层。
图7 中国陆港智慧物流体系“三位一体”优化攻略
陆港内向型智慧物流体系可基于区块链技术,抓住以下3个重点来构建:
(1)可视化管理。陆港可将区块链技术与物联网、无线跟踪、在途跟踪、GPS定位等新技术相结合,把港口的整个货物运输过程在第一时间内清晰、可靠地记录下来,使得各物流体系的全部业务流程更加直观,所有货物信息更加可视和透明,从而有利于精准发现运输、包装、仓储、加工、装卸搬运等物流作业过程中具体的事故隐患和安全问题,迅速进行预警提示,及时予以敏捷处理。
(2)全程监控。基于区块链技术,装卸搬运工人能够清楚地了解集装箱内货物的信息,对于易损货物或者对温度等有特殊要求的货物,可按照相关作业标准进行操作。因此,陆港需要建立一个公开且不可篡改的区块链分布式 “储存+监控”系统,一方面,可以降低员工在物流作业过程中的出错率,另一方面,可以全天实时监控陆港整个业务流程中每一个货物的流动情况和基本状态,对于货物运输中物流车辆、行车路线、行驶情况、路线偏移等实行动态监管和智能监管,正确指引仓储作业时货物的出入库、拣货以及盘点等,对于不负责任的野蛮装卸行为则给予究责和严惩,最终实现对陆港整个物流体系及各种物流活动的全过程、多维度的高效监管。
(3)事后追溯。在陆港物流体系中,运输、仓储、装卸搬运各环节信息交互不及时,业务流程衔接不紧密,信息真实性和货物安全性难以保证且追责困难,极大地影响了陆港的物流效率和服务信誉。为此,陆港可应用区块链技术将一段时间内生成的信息打包成一个区块,盖上时间戳,同时每一个结点的关键数据都以私钥的形式储存,形成一个不能修改、不可伪造兼高度安全、难以泄露的数据库,从而让陆港数据能够实现溯源和可验证,避免货物破损、设备故障等事后追溯过程中各责任主体的纠纷与扯皮。
随着“云商”时代管理云平台、服务云平台、营销云平台跨地域、跨终端、跨系统的应用,我国进出口贸易量显著增加,极大地促进了陆港的全球化业务拓展。在此,笔者从联动、联盟、全球化网络3个阶段来构建陆港外向型智慧物流体系,如图8所示。
图8 陆港外向型智慧物流体系
(1)联动。在“云商”时代的大环境中,陆港的发展不能一直靠单打独斗。与临近海港、陆港、空港之间的协作乃至联动,对提高其物流服务效率至关重要。即在一定业务范围内,陆港需要与其他海陆空港及铁路、公路、海关、代理等众多单位,打破原有地域界限,根据彼此功能的共性,基于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来开展相关业务的联合与协作;同时带动周边物流业与制造业的合作联动,以此增强竞争能力,实现更大空间上的发展。
(2)联盟。为了完善陆港物流运输体系,促进陆港物流规模化、集约化、品牌化,推动海陆空港的同步协调发展,陆港需要在联动发展的基础上谋求进一步的发展,与国内其他海陆空港通过联盟的方式,采取更深层次的相互分工合作以及共担风险、共享利益的联合行动与市场开拓行为;同时对各自内部的资源、能力进行杠杆整合,发挥港口各自的特点,不断完善自身的智慧物流体系,最终达到提升品牌价值、实现多赢的战略目的。
(3)全球化网络。“云商”时代,陆港面对的是一个全球化的发展环境。为了与全球供应链的其他环节紧密衔接,陆港应该具备竞合思维和战略眼光,在建立联盟的基础上主动出击,合纵连横,继续稳步构建全球化网络,让自己的触角达到世界各地,为客户提供无缝衔接的物流服务。与国内外海陆空港通过整合物流资源,充分利用各自优势,建立全球范围内的物流网络合作关系,追求更高的规模经济性和战略性互惠利益,最终实现全球联运、共同发展的最高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