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 跃 沈 山
(江苏师范大学地理测绘与城乡规划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社区规划旨在通过广泛的公众参与和多元主体协作解决居民生活问题,营造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21世纪以来,城镇化问题日益凸显,社区治理体系亟待完善,社区规划研究迎来了大发展时期。2015年,“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社区规划要完成从上层政府单一供给到自下而上管理、适应市场标准的转变的要求,实现平衡社会成员关系,促进社区自治。2017年,国务院《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意见》强调着力补齐城乡社区治理短板、促进城乡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通过对国内外社区规划研究文献分析,探索其研究领域、研究热点和方向。
选择WOS数据库,输入“community planning”“community development”“neighborhood planning”,得到832篇外文文献。选择CNKI数据库,限定核心期刊与C刊,输入关键词或篇名检索词“社区规划”,得到878篇中文期刊文献。检索日期为2020年2月17日,两个数据库文献均以“.txt”格式导入CiteSpace进行处理。CiteSpace通过对特定文献计量分析,生成科学知识图谱,从而反映除该领域研究的热点、关联节点和研究进程[1]。
通过对导出文献的统计,绘制历年文献数量变化折线图(见图1)。在WOS核心合集中收录的研究文献始于1993年,2014年后文献量骤增,年发文量70篇以上。国内社区规划研究以2012年党的十八大上提出“新型城镇化”及2017年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后,数量骤涨。
国外社区规划研究主要集中在环境生态学、工程、公共职业卫生领域,农业、水资源、城市研究、公共行政等领域也有分布。国内社区规划研究则以城乡规划与市政、城市经济为主要领域,其次是社会学、政治学、建筑科学、地理学、农业经济学等学科。社区规划研究学科交叉程度强,综合环境、城市、经济、社会多学科。
关键词能够准确地反映研究的知识结构和热点话题,时序变化更可以直观反映研究主题演变过程[1]。通过对社区规划研究文献10个关键词聚类分析,发现国外研究主要为:规划与设计研究、公共健康与安全研究、公众参与和社区发展研究。规划与设计研究主要包括物质层面的设计,但其根本还是满足人的需求,尤其是要考虑到老人、儿童等弱势群体;内容包括景观与服务设施的设计、城市环境与健康的影响等[2]。公共健康和安全一直是人们最关注的话题,内容包括在面对突发重大灾害、气候变化情况的社区应急计划[3],社区韧性与适应能力、社区公共卫生管理能否满足人们健康生活的需要等。公众参与和发展包括居民在社区规划中的参与度与话语主导权研究,对贫困的关注、社会歧视等公平差异性研究[4],能源利用与可持续性研究,未来可持续社区的设想[5]等。
国内研究主要为:规划设计研究、治理与发展研究、乡村社区研究。规划设计研究包括关注弱势群体的老年社区研究,关注居民生活的居住环境规划研究,应对热岛效应的低碳城市社区规划和绿色节能建筑设计研究等。治理与发展研究包括社区发展、社区营造、社区治理、城市社区4个方面。为保障居民主体的权益,提升社区治理能力,使社区居民融入到社区规划与发展中去,公众参与逐渐成为社区发展的共识[6]。为解决公共领域多元价值协调的问题,关注社区各方利益的公平性的社区规划师制度逐渐成形,社区规划师较早出现在我国台湾地区,又叫社区营造师,深圳早在2005年就开始了对社区规划师制度的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7]。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在社区规划中的实践也备受学者关注,生态社区、韧性社区、智慧社区的探索与实践也不断增加。21世纪以来,我国积极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建设,对于乡村的规划是城乡一体化的重要实践之一,因此将乡村社区单独归为一类。内容主要包括土地利用与用途管制、乡村旅游资源与乡村文化资源的发掘,人居环境质量的改善与人民幸福感的提升等。
突现词是指在某段时间内词频变化较大的词语,可反映研究领域的阶段热点,并揭示研究方向。对1990年—2020年文献进行突现词分析,得到外文文献突现词9个:health promotion,prevalence,community,united states,community,sustainability,management,climate change,governance;中文文献突现词16个:美国、公共交通、住区规划、社区建设、设计、和谐社会、农村、居住社区、新型农村社区、新型城镇化、规划策略、养老社区、乡村社区、社区治理、城市更新、社区规划师。
国外社区规划研究起步虽早,但WOS未能收录早期文献,至2001年出现第一个突现词health promotion。研析突现词发现,社区规划研究可分为以health promotion为代表的物质空间研究和以management为代表的社区社会研究。美国的社区规划经历了邻里单元到新城市主义的转变。邻里效应研究为社区规划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可通过改变社区物质环境,改善个体环境,从整体上提升居民的健康和幸福感;关注气候变化,推进公共健康合作,促进社区可持续发展;考虑步行、健康与建筑环境之间的关系等。安德雷斯·杜安尼和伊丽莎白·普拉特赞伯克夫妇在“邻里单位”基础上提出以公共空间、绿地广场为中心的传统邻里开发模式,卡尔索尔普提出以公共交通枢纽和车站为核心、倡导土地混合利用的公共交通导向开发的TOD模式。社区治理也是研究热点,国际主流的治理模式包括:以美国为代表的社区自治、以新加坡为代表的政府主导和以日本为代表的混合模式。
国内社区规划研究可分为三个阶段。借鉴学习阶段(1995年—2002年):学习和引进欧美国家社区研究理论,提出“社区建设”战略;施雪华等对美国社区治理进行研究,认为我国社区治理要转变政府角色、培养现代公民与社会[8];靳润成等分析了新城市主义的理论框架,从中寻求我国城市社区规划与设计的启示与借鉴之处[9];于文波等通过对比美国的TOD社区与我国的单位制社区,提出借鉴策略[10];黄卫东等提出我国公交社区建设的模型[11];徐一大等明晰了西方住区规划理论向社区规划理论的发展过程,提出我国住社区规划的发展方向以及时代要求[12]。本土化建设阶段(2003年—2012年):社区规划实践不断增多,规划理念与方法有多样化发展的趋势;姜劲松等认为我国社区规划实践中存在诸多问题,应不断更新规划的理念与方法,并不断完善规划实施提供制度保障[13],低碳社区、生态社区等未来社区的理念成为该阶段的新热点;同时,随着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城乡统筹战略的提出,边缘区、乡村社区规划日益受到学者关注。深化治理阶段(2013年—):十八大以来,我国不断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治理微观单元的社区是研究的重点,推进社区创新治理[14]、公众参与决策、完善社区规划制度是该时期研究的热点。2014年《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年—2020年)》中明确指出协调发展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的要求,2017年,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农村地位进一步提升,农村社区研究有着重要现实意义,新型农村社区是我国城乡统筹和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建设的一种重要方式。近年来,关于社区规划师制度在社区更新的基础上不断完善,袁媛等认为社区规划将是“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规划过程,在社区调查研究,反映居民需求,传递法定规划要求、编制规划内容等各个环节,都需要发挥具有规划知识的社区规划师的有效作用。2019年12月以来,“新冠肺炎”的爆发引发了对未来社区规划的思考,社区在疫情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预计公共安全、社区治理、智慧社区、韧性社区将会是下一阶段的研究热点。
国际社区规划研究领域涵盖学科门类广,包括城市、区域、社会、经济、环境诸多门类,学科交叉程度强。社区规划研究领域核心作者、机构团队特征鲜明。国外主要是欧美高校、跨区域组织为核心的研究团队,国内则以同济大学、中山大学、武汉大学、东南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等高校教师团队为核心,学缘关系密切是我国高校科研的一大特点。但国内社区规划领域学者在外文期刊发文较少,影响力较小,应加强国际和跨区域合作。
国外社区规划包含规划与设计、公共健康与安全、公众参与和社区发展三大体系,研究热点包括健康促进、可持续社区、政府管治、社区管理等;完成了从邻里单位到新城市主义的发展,邻里效应研究、公共交通导向开发、社区更新是主要研究方向。国内社区规划包含规划设计研究、治理与发展研究、乡村社区研究三部分,研究热点包括乡村社区、养老社区、社区更新、社区治理等。国内社区规划发展阶段与我国政策环境、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水平是耦合的,说明社区规划研究受政策环境、经济社会、应用需求影响较大。在国家持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大背景下,社区治理仍会是下一阶段的重要研究课题。提升社区韧性、维护社区公共安全的讨论将会深化到整个城乡规划专业领域。社区规划的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必须突出坚持和完善制度支撑,结合国情、市情、社区具体情况,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社区规划制度体系。